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考华师文学院 海文辅导班资料免费分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y2012 发表于 11-4-9 16:5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另外,我去年考的华师,还有很多资料,笔记 试卷 课本 参考书等 这些传不上来,而且这些资料太多都是我打印出来的.在武汉的尤其是在华师的,我住华师.可以联系我:15972094942

这个海文的资料上传的时候出了问题,说什么类型不对,我只好一点点贴了,见谅



华中师范大学
828中外文学史

(2011年强化课程内部讲义)


第一部分  序言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强化课程讲义和配套的强化课程对专业课复习的指导作用,提高考研同学专业课的复习效率,请认真阅读以下三点说明:
一、非统考专业课命题的总体特征
统考专业课有教育部统一颁发的《考试大纲》,但非统考专业课教育部没有制定相应科目的考试大纲,是不是说非统考专业课的命题就没有可参考的官方权威依据了呢?不是,根据《教育部关于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该《指导意见》中对非统考专业课命题工作做了非常细致的要求,是我们解析非统考专业课命题原则的政策依据。
下面,我们解读其中和考研专业课命题和考试最为相关的内容,以飨考生。
《意见》中指出,专业课的考试内容“应结合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确定,以进入研究生学习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考查重点,突出考查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各考试科目应涵盖三门以上本科阶段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由此可见,非统考专业课的考查范围既涉及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更突出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考试内容的目的,该《意见》中明确表明是为了“使本学科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获得及格或及格以上的成绩”,也就是为了保证研究生选拔的质量。
因而,在试卷结构设计上,为了拉开区分度,试卷结构会按照学科专业特点,设计多种题型、一定比例的题量和不同层级的难度。对考生来说,需要明确知道该科目考试的题型种类、题量比例、各题型做题时间分配比例。此外,更为重要的,从学科知识点上来说,考生更需要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点、重点、难点、高频考点,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如何高效发挥强化课程的指导作用
经过基础阶段专业课的学习,考生应该对考研的基本信息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考生对专业课各科目的原理、公式、概念等学科核心基础知识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并且,也已经厘清学科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脉络,建立起了系统、整体性的学科结构和知识框架脉络。换言之,只有考生在趋近或部分超过该水平的状态下,强化课程才能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
如何最高效发挥强化课程的指导作用?这就需要考生明确的是,该强化课程、讲义和手头其他复习材料只能作为强化指导材料,核心研读的学习材料依旧是研招单位指定或默认的参考书、真题,只有通过多遍研读教材,结合强化课程的讲授,才能构建起完整的专业课知识体系,透彻理解专业课的内在知识逻辑结构,并在精细研究历年真题之后,对重要的知识点达到理解、记忆、掌握和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考研强化复习的目的,最终达到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水平和选拔标准。

三、强化课程授课内容与功能概述
承继专业课基础课程的学习与讲授逻辑,强化课程授课内容从总体上来说,是以历年真题和硕士点内部政策体现出来的专业课命题趋势、特点和考测逻辑为脉络,分级解析学科重点、难点和高频考点,并通过真题和典型题目详解使考生从重难点知识掌握到答题技巧得以全面强化,帮助考生高效构建应试系统框架和提升应试能力。
为达到以上功能,该强化课程首先从招生政策的变更入手,即对目标院校及目标专业的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和参考书目的变化进行了深度解析,梳理出有效复习与考核范围;第三,对考生在强化阶段专业课的复习提供了指导意见,结合公共课的复习状态,从专业课的学习内容到学习进程管理,都提出了合理的学习规划方案;通过对真题的回顾、练习、比较、解析,以及将真题中考察的知识点回归至教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真题的题型结构、题量比例、考查知识点出处、频次、考查知识点难度分级等对考生至关重要的复习备考指导信息;第四, 通过初试科目各章节知识点深度剖析、重难点总结和典型题练习,梳理出了学科相应的重点、难点、常考知识点,并通过配套练习,帮助考生全面构建、理解、掌握和运用专业课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

第二部分  招生简章&招生目录&参考书目深度解析
2.1招生简章深度解析
文学院2011招生简章和2010招生简章对比分析
年份    学科专业数    计划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或比例
2010    13个    学术型20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70人    2009年全校总体接收推免生为15%左右
2011    14个    学术型20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70人    目前未定
由上表得知,2011相对2010发生了如下变化,就是由于一些专业学位的设置,使招生名额和设置有了变化,建议同学,可以看到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应该说华师文学院的实力是十分强劲的,文艺学是国家级学科,现当代文学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民间文学、古典文献学都是具有强劲实力的,而一些专业型硕士学位的设置也颇有特色,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2招生目录深度解析
2011年招生目录与2010年招生目录有何变化?

分析: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并没有大的变化,2011年的招生简章与上一年基本相同,有一个微小的变化是2011年的简章没有注明每个专业单独的招生人数,只是表明了总的招生规模,这样便于根据复试的情况来灵活调整各专业的人数,对考生是有利的。考生可参照往年的录取数据,依照自己的实力来选择专业。     
2.3初试科目深度解析
华师文学类专业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间文学、影视文学专业、古典文献学专业都需考中外文学史这一门。
主要参考书目
学术型
文学各专业初试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文学各专业复试参考书目:
文艺学:
《文学批评原理》王先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外国文学史》( 上、下)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比较文学教程》胡亚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中国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视文学:
《电影媒介与艺术论》李显杰、修倜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日制专业学位
主要参考书目:
教育硕士:
“语言文学综合考试”: 《现代汉语》黄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  
沙发
 楼主| sy2012 发表于 11-4-9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人民教育出版社

由上表得知,2011相对2010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建议同学在选择专业后,认真复习专业课,只有初试成绩较高才能在复试中有比较大的胜算,按照我们的指导和自己的安排,脚踏实地的完成计划。

第三部分  初试科目各章节知识点深度剖析
中外文学史科目,总计包括11本书,《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一本书《现代文学三十年》
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一起共占中外文学史的30%左右
个人认为参考书目补充教材为周晓明、王又平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华师03 级中文系的学生用的就是这个教材。北大的《现代文学史三十年》的脉络很清晰,但知识点也有过于芜杂之弊,这方面大家可以参考北京大学出的两本现代文学的参考书(温儒敏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文学史三十年指导》,温儒敏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可以把重点理出来,其课后的习题有些是华师现代文学复试面试时老师问的问题。建议大家对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发生和发展做一遍笔记,有利于整理复习思路。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名词解释: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   
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主要成就: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发起人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等。会刊《新诗歌》。诗内容方面提出“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   
  
文协: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   
文协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孤岛文学: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这期间曾发生过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论争。戏剧特别活跃:于伶《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以艾青、田间为首,其他有绿原、亦门、曾卓等, 主要刊物《七月》《希望》,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形成贯串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九叶诗派: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等。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战国策派:活动于抗战中期,因陈铨、林同济等创办的《战国策》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陈铨、林同济。文艺上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   

简答题
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
板凳
 楼主| sy2012 发表于 11-4-9 16:53:29 | 只看该作者
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第二章 鲁迅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艺术成就: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一: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艺术特色二:艺术多姿多彩。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序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   
五、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   
  
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一、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二、《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一、形象性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片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   
三、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四、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其风格也多姿多彩。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五、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好用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   
  
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例:人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象。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地板
 楼主| sy2012 发表于 11-4-9 16:54:0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郭沫若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诗的宣泄。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地球,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出他个性解放的要求呈现出了劳苦大众利益的一致性。   
二、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反抗、叛逆表现在:《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凤凰涅磐》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   
创造精神表现在: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2、对20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如《笔立山头展望》。3、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如《晨安》《光海》。   
三、爱国情思的抒发。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磐》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第四章 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   

  
分析评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倪焕之》是叶圣陶惟一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倪焕之形象的塑造,比较完整地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时期的追求与遭遇。小说展示了倪焕之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   
倪焕之是一个小学教员,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他认为,改革社会在于人,而造就理想的改造社会的人在于教育。他有一套改革教育的思想,但真正实验时却受到社会恶势力的阻扰。但它的最终失败,却是因为理想化教育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很快被那个社会同化,教育救国的理想破灭了。倪焕之觉悟到改造社会,要走有组织的群众斗争的道路。他从农村到了上海,参加了“五卅”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他忧愤而病死。倪焕之道路,说明教育救国、个人奋斗道路不能改造社会,必须走集体主义、群众运动的道路。这是作品重要的思想成就。   
《倪焕之》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生动鲜明,风光习俗,以工笔细描。   
  
  
简析叶圣陶“教育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
叶圣陶以教育界、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叫“教育小说”,主要思想内容有: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如《一篇宣言》暴露反动当局对教育的迫害。严峻的解剖与审视知识阶层。名篇如《潘先生在难中》里的潘先生,写出了知识分子灰色卑琐的人生和自私软弱的性格。展现教育知识分子身上出现的革命反抗的一面。如《抗争》中的郭先生、《城中》的丁雨生。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像叶圣陶这样多方面地、深刻地、成功地描写教育界的种种现象和心态者,并无第二人可与匹敌。叶圣陶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简析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发展   
1、“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2、宣扬爱的哲学。如果说初期“问题小说”只是问病源,不开药方。《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步曲”,爱的核心是“母爱”。   
3、冰心的思想中萌发的某种阶级观念。《分》将教授与屠夫的孩子从同一个产院的婴室“分”道扬镳的不同前途加以比照,透露了作者思想中开始萌发的某种阶级观念。   
  
简析诗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   
思想:《繁星》《春水》主要内容是对母亲、童真与大自然的讴歌。母爱、童真与自然之美已融为一体。冰心以最炽热的语言讴歌母爱,把母爱宣扬为至诚至大、至高至上的伟力,把母亲宣扬为孕育着一切的“万有之源”。作者视儿童为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反衬社会之丑恶及世风的堕落。对大自然的礼赞,也与作者对母爱的宣扬一脉相承。   
艺术:受泰戈尔的《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托物喻理,常以哲理入诗。   
   
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朱自清的借景抒情类散文,指《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文中有画。意境幽美,景物描写细致而有神韵,使人可感可触,如身临其境。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似诗如画的美景中,流露出作者的复杂情思。月下荷塘的美景,透露出作者追求刹那宁静的心境,反衬出作者因现实烦恼而产生的不宁静心情。文字优美清丽,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多样。比喻新鲜生动,运用通感的手法。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将自己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作品,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多表现父子之情、夫妇之情、儿女之情等。如《背影》中父亲的深情,《给亡妇》中悼妻与自忏之情,《荷塘月色》以景物之“静”反衬心情之不静。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作者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如《背影》里的四次背影四次眼泪,《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处处见“静”。   
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如《背影》的质朴,《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荷塘月色》里的26个叠词,颇有听觉的美感。   
  
简析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对女性婚恋题材的偏好。她触及了男女情爱中的各个侧面。作者本人坎坷而丰富的感情生活,使她对“爱情”、“婚姻”获得了相当深入透彻的理解。虽然她对人生问题的答案不同于冰心的“爱”,而反复地渲染异性的不可靠、爱情不是医治人生的灵丹。庐隐的这些作品确实能给青年人更多人生的真谛与警悟,在感伤哀怨的基调中投射出力量。   
庐隐小说的基调,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的影响,低沉郁闷。作者对女性心理大胆、真率、细腻的剖白,与社会心理、道德标准紧紧相连,从而突破了单纯的男女之爱的描写。   
简析《沉沦》的思想   
《沉沦》的主人公“我”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   
小说大胆描写了这个受“五四”思潮的洗礼而觉醒的现代知识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变态性心理。追求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义。   
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和《南迁》中的“他”等,心中交织着个人的积郁与民族的积郁,更感自身的凄凉,强烈地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异性的爱情,甚至表现出某种变态的心理。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却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赋予形象相当深厚的感伤色彩。   
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爱国主义如《银灰色的死》《沉沦》等作品中,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使他们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提出了控诉。人道主义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通过“我”与烟厂女工、人力车夫的生活境遇的联系对比,流露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和对普通平民真诚的同情、挚爱,剖析了落拓下层知识者的心理及其在自渐中因受劳动者的感化趋于升华的过程。   
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沉沦》中的主人公的精神心理、言行举止表现出颓废气息。在消沉的外表下,跳动着作者热爱美好人生,反抗黑暗现实的欲求上进的心。   
  
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一、自我的写真。“自叙传”的色彩。相当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个人出身、经历、个性等。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这个具有连贯性的主人公,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二、感伤的抒情。郁达夫的小说通常都没有完整的情节,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他特别对忧伤的情绪感兴趣。以感伤的抒情为中心的郁达夫小说,轻视情节的营构,而注重情绪的倾诉。   
三、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小说以抒情为中心,必然造就郁氏抒情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如《沉沦》几乎都没有以完整的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也不讲究谋篇布局。以人物情绪为中心,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结撰成篇。创造了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   
四、流丽、清新的文笔。郁达夫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郁达夫小说的文学语言是与他独特的文体风格高度一致的。   
  
  
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歌颂祖国、思恋祖国。身在美国,他笔下流泻出浓烈的思乡念国之情。表现在《太阳吟》、《忆菊》中、《孤雁》中他以流落的孤雁自比,从内心深处发出“不如归去”的感叹。他眷念的家不仅仅是小家,抒发的情也不是小“我”之情,在一定程度上,正准确地代表了所有身在异国心念故土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态。   
反帝反种族歧视。一些诗篇中抨击了“金元帝国”的罪恶,护卫民族尊严,抒写华工的劳碌和遭受凌辱的境遇,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如《洗衣歌》中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中国人的正气以及民族自豪感。在平易的诉说中,包含着对同胞的深厚同情与尊敬。   
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死水》等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国现实的作品中,一面为祖国人民唱出了悲哀的歌声,表现出自己希望破灭的深深痛楚。另一面《一句话》中对自己心爱的祖国怀者总有“铁树开花”一日的信念,这就是一直浅埋在心底的“一句话”:“咱们的祖国”。   
  
简述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爱国主义诗篇。闻一多被朱自清誉为“五四”时期“惟一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主义诗篇具有反帝反封建憎恶黑暗现实、期盼祖国新生的丰富内容。   
对新诗格律的理论提倡和创作实践。他提出新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死水》《忆菊》《洗衣歌》等,既有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又有“三美”的艺术形式。这对于纠正白话新诗创作中态度不够严肃、过于散文化的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成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诗派有着很大影响。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关于新诗“三美”的理论集中见之于他的《诗的格律》一文。   
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过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全诗五节二十行。每行九字,这九个音节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结尾。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如《死水》中的“绿酒”、“白沫”、“翡翠”等。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死水》《洗衣歌》等都称得上是具有建筑美的范作。   
  
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5#
 楼主| sy2012 发表于 11-4-9 16:54:41 | 只看该作者
茅盾   
  
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作成:《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作者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个时期:幻灭、动摇、追求:   
一、《幻灭》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主人公静女士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也看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但现实的社会带给她精神世界的“幻灭”。“幻想破灭”成了她思想弊病。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毫无准备的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必然就回出现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   
二、《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风波。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得软弱动摇,以致让人有机可趁。他对反动势力打击不够,立场也不分明。在对待爱情上也表现出“动摇”的本性。一方面是结发之妻的纯情包围;另一方面是时代女性的性感诱惑。方罗兰是属于即保留着传统道德,同时又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两者的选择中,他永远处在矛盾和动摇中。   
三、《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在上海悲观、颓废等是他们流行的通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通过对张曼青的描写揭示教育救国梦的破灭;通过王仲昭揭示爱情至上主义的美梦破灭;通过史循揭示了“失败主义者“的失败;通过章秋柳揭示病态反抗者的悲哀。《蚀》中的这些主人公,都难以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这种病态的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所以才在黑暗中盲目地、消极地追求新的出路。   
  
  
分析《子夜》的思想内容   
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②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③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一、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动摇、悲观。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   
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一、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二、心理描写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第五章 老舍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一、纵观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一个基本主题,那就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继承了鲁迅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出了自己新的开拓与新的特色。《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长篇中,相当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如被金钱锈损了灵魂的老张、浑浑噩噩的赵子曰、抱残守缺的马则仁。《二马》中把中国国民性的解剖放进了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大手术室中,具有宏阔的视野,也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显示了老舍开阔的文化意识。《猫城记》中对中国社会现实、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身上的毒瘤,其剖析达到了相当深入的地步。《离婚》中直面现实,把小市民的庸俗无聊与官府的衙门的黑暗腐败连结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骆驼祥子》《月牙儿》对地层贫苦市民的热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视,形成了文化批判的另个侧面,深入到了抨击社会制度的层次。《四世同堂》表达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满怀着对民族性更新的信念。   
二、以北京下层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的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三、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写北京、北京人、北京的文化和民情风俗,北京的景观和地理风貌。“京味儿”表现在语言上,老舍小说的语言在北京口语基础上的提炼,简短生动,但一般不同于北京的方言土语。   
四、幽默的格调。幽默格调多样,具有几重性。既有温厚的同情,又有峻厉的讽刺。对下层贫民与某些小人物,他嬉笑怒骂的笔墨后面,不无辛酸、苦涩。对市侩、汉奸他的笔端喷出了无情的怒火。早期的两部长篇有点铺排“为幽默而幽默”。《二马》则有所控制,是透出了灵气的幽默;《离婚》标志着他幽默风格的成熟。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   
   
分析祥子的形象。   
老舍的《骆驼祥子》的祥子是城市地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命运的安排却是他追求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抗争的生活姿态。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   
形象的意义: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小说真正地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的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祥子的又一典型意义是: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强上进;遇到挫折,会自私自利。   

  
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紧凑,落笔谨严。作品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两相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既通过祥子与周围人的关系,把笔触伸向更广大的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与社会意义。   
二、丰富、多变、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以下方面来表现:   
祥子的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木讷,心理描写就补充了祥子不善言语的个性。以动作、情状写心理。从语言方面写心理。通过作者直接的剖析,托出祥子心理的变化。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祥子的心理。借助祥子眼中景物的变化来衬托心理。   
三、鲜明突出的“京味儿”。对北京的风俗民情、地理风貌、自然景物的描写。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虎妞筹备婚礼的民俗的交代;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   
“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提炼了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物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
6#
 楼主| sy2012 发表于 11-4-9 16:55:16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巴金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其思想内容为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腐朽及其走向崩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民主主义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家》描写高家祖孙之间的矛盾,以三个女性的悲剧控诉封建家庭的罪恶,以觉明抗婚觉慧出走表现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和反抗,高老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标志封建大家庭开始走向崩溃。《春》继续这一主题。惠和觉新相爱,但由于封建包办婚姻酿成了悲剧;淑英则在觉民等的帮助下,敢于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到上海,走上新生。《秋》写封建大家庭彻底崩溃。一方面一些年轻生命的悲剧在继续,另一方面败家子变本加厉的挥霍,最后把高公馆卖掉,大家族解体。   
  
分析评价《家》的思想成就   
《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一、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是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她温柔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也是感情真纯。但封建伦理和迷信导致瑞珏难产而死。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家长制。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   
二、《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三、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表面上很融洽,内里却极其腐朽。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克安和他狼狈为奸。这个大家庭经济上挥霍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分析《家》中觉新的形象   
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自愿的牺牲自己。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第七章 曹禺
  
   
分析《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及其反封建意义   
《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周朴园对家庭的家长制专制统治及其恶果表现出来。周朴园使周家成为一个黑暗王国,把聪明的蘩漪压制的性情抑郁乖戾,使周萍很他又怕他,导致蘩漪和周萍乱伦。   
二、通过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导致侍萍不幸的一生表现出来。《雷雨》中复杂的血缘关系也由此决定,最后造成三死两疯的悲剧结局,这是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恶果。   
  
分析《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雷雨》悲剧的罪魁元凶。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他就是黑暗王国中的专制魔王。这最突出的表现于他和蘩漪的关系中。蘩漪是有个性、有思想、追求幸福的女性,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牢笼十八年,形成她抑郁乖戾的个性。第一幕中的吃药一场,作者采用“大写特写”的戏剧手法,突出表现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正是周朴园的这种性格造成了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丽幻想。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   
第二条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要和有钱小姐结婚,把刚生了孩子的侍萍赶出家门,造成了侍萍一生的不幸。在以为侍萍死后,又把侍萍作为他的第一夫人怀念,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又想用金钱来封侍萍的口和赎自己的罪,他的这种态度是对他的怀念的虚伪性最本质的揭露。他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上充分表现了他的冷酷的性格。他故意淹死民工发昧心财,指使警察打死罢工的工人,使用利诱收买手段破坏工人运动。   
  
分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   
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周朴园要的是“服从”,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蘩漪的个性尊严。她在周家被折磨了十八年,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现,燃起了她被压抑的热情。她需要爱、能爱,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周萍且把一切都交给了周萍。日子一长,周萍悔恨和蘩漪的关系,想摆脱和蘩漪的关系。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两代的欺负,她要做困兽的搏斗,她要破坏周萍四凤的关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在《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的伪善面目;她和专横的周朴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   
绝望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锐而极端的困兽之斗。   
典型意义: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压抑、践踏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罪恶,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尊严、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使剧本具有崭新的时代内容。   


第八章 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  

简析《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田野的风》)的思想内容   
《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田野的风》)是左翼作家蒋光慈最后也是最成熟的一部长篇小说。内容:小说描写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阶级矛盾和南方的农民运动。矿工张进德和大地主的儿子李杰,携手合作发动农民起来组织农会,实行抗租。“马日事变”后,农民建立自卫队,奔向金刚山革命队伍汇合。   
艺术:注意人物性格刻画与心理描绘,较以前作品来得细腻真切,是蒋光慈创作道路上的一次自我超越。  
分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成就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成就是:人物各有个性。描写农民既写出他们的革命性,也不回避小生产者思想上的一些弱点: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主要有张裕民、程仁。张裕民是村党支部书记,土改运动的主要骨干,工作踏实,人很能干,阶级警惕性高。他深入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团结广大群众,终于斗到恶霸地主钱文贵;作品也写了他在土改运动过程中曾有过怕斗不倒地主的顾虑和工作上的一些失误。   
程仁是村农会主席,因与钱文贵侄女黑妮相恋,怕斗了钱会伤害黑妮,行动犹豫不决。随着革命的深入,他毅然上台揭示钱,对斗倒钱起了重要作用。小说对农民在土改运动中的内心活动和思想矛盾挖掘比较深,着重写他们在土改中作为小生产者的思想弱点不断克服和发展提高的过程。描写地主富农的阶级特征,而不脸谱化。   
地主形象主要是钱文贵、李子俊女人。对于钱文贵作者着重描写他的“深谋远虑”。土改前把二儿子送去参军,当上了家属;把女儿嫁给了村治安员;利用侄女和程仁的恋爱关系企图收买程仁。李子俊的老婆,作品写她对觉醒起来的农民“常常施展出一种女性的千依百顺”。当农会管制了她家果树园,农民前来摘果子时,她内心充满仇恨,脸上却堆满笑脸向每个人陪小心。小说对李子俊老婆的性格、心理描写十分细腻,是作品千方百计“抗拒”土改的阶级本性;但各个地主又有其不同个性和手腕,不是脸谱化的人物。   
  

第九章 沈从文  

  
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7#
 楼主| sy2012 发表于 11-4-9 16:55:5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一)
  
  
分析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   
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民族、土地、人民尤其是农村劳动人民的爱,感情深沉;前期的诗带有“忧郁”的感情色彩。《大堰河——我的保姆》,诗篇抒发了对乳母大堰河的深厚真挚的爱,以铺陈手法,塑造和赞颂了这一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动人形象,对造成她一家悲惨命运的“不公道世界”发出“咒语”。忧郁的色彩源于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增加了诗歌的动人力量。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火一般燃烧的热情。鲜明深刻的意象和浓郁的诗情,想象丰富,比喻新颖,有色调,有光彩,诗中有画,革命现实主义融进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艺术技巧。《手推车》以手推车为中心意象;诗在色调、光彩、线条与音响的调配上十分成功。《我爱这土地》中,诗人运用了象征、暗示、移情等手法。   
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抒写的自由体形式。不注重诗的外在节律,常用排比、反复等手法表达强烈的感情。   
分析《上海屋檐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夏衍的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标志着作者的剧作题材已从历史转向现实,并自觉地运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   
思想上:1、《上海屋檐下》描写的是一群立人檐下的小市民和穷苦知识分子的生活。赵振宇安贫乐命;报贩“李陵碑”成天酗酒解愁;施小宝沦落风尘;林志成时时担心丢失饭碗,提心吊胆度日;黄家楣,失业在家,生活无着。剧本通过这一幢石库门里的五户人家的不同遭遇和命运的描写,反映出一群善良的人们的不幸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那种另人窒息的时代气氛。主线是二房东林志成、杨彩玉一家的故事。匡复出狱与好友林志成和妻子杨彩玉重逢时,他们都陷入了一种极度难堪的痛苦之中。这是一个由黑暗社会造成的家庭悲剧。《上海屋檐下》通过对这些人物不幸命运的描写,对黑暗势力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2、作者还把剧情发生的时间精心安排在一个郁闷的黄梅时节。象征着抗战前夕的政治气候,反映出小人物的苦闷、悲哀和失望,更显示了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   
艺术上: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动。如杨彩玉见到匡复后既要跟他走又难舍林志成的内心矛盾。剧本结构也很有特点,利用石库门房子结构和上海下层人民居住条件差的特点,将五户人家用一个场景,在同一舞台空间同时展开。依靠各线索穿插交替的手法。线索多,但有主有从,林、杨、匡三人是结构主线,其它是副线,做到繁而不乱。语言洗练简洁,富有个性特征,如赵振宇的乐天安贫,好发议论。  
  
  
分析《围城》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1、《围城》的含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出,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   
2、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这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   
3、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   
艺术特色:作品中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十分熟谙地在说天道地中掺入讽喻的喜趣。作者在小说中妙语连珠,新意迭出,明明在写某件事物,却往往旁逸斜出,多方引喻,使事物的特征愈见鲜明。中外典故、理论学识、生活印象,都一齐奔汇笔下。     

第十一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
   
  
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思想特色   
对农村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性的描绘。如短篇《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然恋爱,遭到了把持村政权的恶霸流氓势力金旺、兴旺的迫害,也遭到了具有封建家长制和封建迷信思想的父母二诸葛和三仙姑的阻挠,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斗争呈现复杂性。   
对农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暴露。赵树理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他把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作为作品主题,如实地暴露这些问题。这表现出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如在《李有才板话》中,他如实地描绘了两个问题:一是解放区在初期,有些基层村政权还被坏人把持;二是农村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对解放区新社会的热情歌颂。《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得到胜利结局,表现和歌颂了人民政权为人民的思想,歌颂了解放区新社会,鼓舞了青年们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对解放区社会生活变革和农民思想心理变化的表现。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胜利不仅是争取婚姻自主的胜利,而且是解放区农民反霸斗争和反对封建迷信思想的胜利,赋予恋爱婚姻题材以更深刻的主题意义。   
  
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表现在:赵树理的小说情节结构多数是运用传统手法,即注意故事性,情节连贯,环环相扣,有头有尾,而且往往是大团圆的结局。《小二黑结婚》是一个故事,其中又穿插了“不宜栽种”、“米烂了”等小故事。结局中,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以“一对好夫妻”为结果,恶霸受到惩罚,二诸葛、三仙姑的迷信思想等与有了好的变化。   
在人物塑造上,也多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   
语言大众化、通俗化,同时也注意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擅长运用农民口语。通俗易懂、简洁生动。如《小二黑结婚》只用一句话“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便把“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了。   
  
分析孙梨小说的独特风格   
以谈笑从容的态度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描摹时代风云变幻的艺术角度和特点。如《荷花淀》写白洋淀一个妇女从送夫参军到在战斗中成长的故事,贯穿的是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   
深入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美。小说写了水生嫂等一群劳动妇女的群像,水生嫂识大体,顾大局,送夫参军打日寇的爱国情操和刚毅性格,也写了她对丈夫深情款款的柔美性情。   
散文美和浓郁的诗情画意。《荷花淀》中,白洋淀的自然风光美和水生嫂心灵手巧的劳动美,交织成一副似诗如画的月下编席图,是对和平劳动生活和祖国美丽河山的颂歌。夫妻月下话别、妇女寻夫、伏击战,都写人情美和自然美交织,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融诗、散文、小说于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   
   
  
简评赵树理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地位。赵树理着力描写农民,创作了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在艺术上能照顾农民欣赏习惯,把“写农民能看得懂听得懂”奉为创作信条。赵树理在解决作家与群众关系的问题上,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赵树理的创作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推进到新的阶段。   
第二本书《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一起共占中外文学史的30%左右
指定参考书:《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节复习指要华师出版社出的当代文学条理不是很清楚,但其中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概论部分是复习的重点。最好能看看王庆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的《中国当代文学》,这本当代文学比华师出版社出的那套教材条理要清楚些,2 套教材可以结合起来看。
绪论
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1.文学描写的生活范围和创作领域不断扩大
描写革命战争和农村生活的题材有了新的开拓,过去没有涉猎或涉猎很少的题材也有长足发展
张贤亮《绿化树》知识分子在西北农场劳动改造
汪曾祺《受戒》僧人生活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监狱生活
2.文学主题从单一转向丰富,从直露转向深邃
五六十年代,因强调为政治服务,主题比较单一;新时期以来,作品的主题丰富多样,意蕴进一步深化。
徐怀中《西线轶事》、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和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杨朔《三千里江山》相比,作家对当代军人精神世界的揭示,不再是单一的颂歌,而是走出了融颂歌、战歌、悲歌和挽歌于一体的浑厚、优美的交响乐章。
描写改革,蒋子龙和张洁笔下题旨不同;
描写女性,李国文《月食》、王安忆《流逝》、宗璞《心祭》、孔捷生《普通女工》,在主题的开掘上也各有自己的发现。
人物形象也由类型化转向写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矛盾性、复杂性
3.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探索并创造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
五六十年代:山西作家群(赵树理)、河北作家群(孙犁)、湖南作家群(周立波)
80年代:京味小说作家群(邓友梅、刘绍棠)、秦晋作家群(贾平凹、路遥、陈忠实)、津味小说作家群(冯骥才、林希)
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兼用,建立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刘心武《钟鼓楼》,展示了一幅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寻根文学;谌容《减去十岁》、刘奈拉《你别无选择》、莫言《红高粱》
一 建国初文学

文学概况和文学思潮
一、第一次文代会
1.时间:1949.7.2-7.19
2.目的:总结经验,确定今后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组织
3.主题:解决文艺的方向问题
继续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讴歌伟大的时代和人民,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4.缺点:着重强调解放区文艺,但对国统区文艺总结不够,对国统区进步作家的评价有偏颇,甚至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
5.意义:标志着文艺界的大统一、大团结

二、第二次文代会
1.时间:1953.9.23-10.7(北京)
2.主题:探讨文艺的规律问题
3.中心议题:发展文艺创作(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造英雄人物和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4.不足:指出文艺作品应表现政策,文艺创作离开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就是离开了党和国家的领导

三、“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后创作
1.1956.5 毛泽东于最高国务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
2.涵义: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争论,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不能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3.意义:为我国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4.创作成就
①文艺理论批评方面
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②创作上的三个突破
A.正是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B.发挥讽刺的积极作用,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的囿见。
巴人《况钟的笔》
C.创作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爱情题材的禁区。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 刘绍棠《西苑军》

四、第三次文代会
1.时间:1960.7
2.人数:2300多人
3.主题:明确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道路
在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基础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陈出新
4.不足:与苏联关系恶化,提出反修防修
5.意义:对于团结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振奋革命精神,用作品来鼓舞全国人民战胜困难起了动员作用

五、关于“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问题
邵荃麟于1960年冬至1962年夏提出,以梁三老汉(柳青《创业史》)为例,阐述“写中间人物”的问题。(梁三老汉、邵顺宝、赖大嫂)
“中间人物”指既非正面人物,又非反面人物,是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物,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的芸芸众生。中间人物的理论基础是现实主义,是强调塑造典型、描写人物的多样化、复杂性和深刻性。

六、茅盾、周扬、冯雪峰的文学理论批评
1.茅盾
把《讲话》要义概括为一句话:体验生活、思想改造和创作实践
文艺论述中,现实主义是中心问题
①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两个口号的论争:“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
②对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斗争的论述
2.周扬
撰写社论提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口号
反对教条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必须同我国的文艺传统和创作实践紧密结合”
3.冯雪峰
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自觉思考:在思想上向民主主义革命的精神迈进,在文学形式上向更适合于新的内容的形式前进
(外来形式的“中国化”和中国旧有形式的“蜕化”而创造出新的形式)
8#
 楼主| sy2012 发表于 11-4-9 16:59:24 | 只看该作者
小说创作(上)

一、赵树理
1943-1949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地板》
1951-1966 《三里湾》《“锻炼锻炼”》《卖烟叶》《套不住的手》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
1.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落后人物)
王满喜 范灵芝 (先进人物)
2.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
《“锻炼锻炼”》 “小腿疼”“吃不饱”老好人王聚海
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1.讲究作品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2.在叙述和描写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当中”
3.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符合农民口味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4.富于地方色彩、乡土风味

二、孙犁
1944 《芦花荡》《荷花淀》
(1939-1953年作品都收在《白洋淀纪事》中)
解放后 《风云初记》(吴春儿、李佩钟、蒋俗儿)
       《铁木前传》(九儿、六儿)
1.主张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中又力图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
2.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表现出对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
3.擅长描写农村青年女性,表现她们的美丽容貌和心灵的闪光,反映时代脉动中她们命运的变化、内心的波澜

三、周立波
1946《暴风骤雨》 获斯大林文学奖1951
1956-1959《山乡巨变》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1978《湘江一夜》
《山乡巨变》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1.人物:A.刘雨生、李月辉、盛幼亭(亭面糊)
B.菊咬筋王菊生、秋丝瓜张桂秋
2.语言:介于雅俗之间,淳朴自然、细腻流畅
基本风格特色:平易而又隽永,自然而又凝炼,细腻而又明快

四、沙汀、骆宾基的小说
沙汀:深沉含蓄、洗炼凝重 《青棡坡》《木鱼山》(“三记”)
骆宾基:刚健雄浑、细腻酣畅(《边陲线上》)
       《夜走黄泥岗》《父女俩》(香姐儿)《山区收购站》

五、马峰、西戎的小说(山西作家群)
马峰《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
西戎《宋老大进城》《赖大嫂》

六、李準、王汶石的小说
王汶石《风雪之夜》《新结识的伙伴》《春节前后》《井下》
李準 1953《不能走那条路》1957《灰色的帆篷》
《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徐秋斋、李麦)
“是为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

七、康濯、刘澍德的小说
康濯《我的两家房东》《春种秋收》《水滴石穿》
刘澍德《桥》《拔旗》《归家》

八、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1. 王愿坚
单纯、朴素、明朗,在生动描绘中写出了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
《党费》《普通劳动者》《粮食的故事》
2. 峻青 (散文集《秋色赋》)
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揭示英雄人物的性格
《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


九、“干预生活”的小说和爱情题材的小说
<一>“干预生活”的小说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官僚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等),进行讽刺和鞭挞,并描写赞扬了与之对立的正面形象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李準《灰色的帆篷》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何又化《沉默》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刘世吾、林震
刘世吾:他沾染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然而,其显著的特点并不在此,他有着比官僚主义更可怕的东西,即对党的工作、对现实的冷漠。他有能力、有经验,但在“就那么回事”的思想支配下,他失去了原应有的热情,这使他有意无意地成了组织部门新生事物的压制者和旧事物的维护者。

<二>爱情题材的小说
通过写“家务事、儿女情”,拨动人们心中的“情弦”,歌颂高尚的革命情操,歌颂新社会;鞭挞自私自利的丑恶灵魂,批判旧世界
邓友梅《在悬崖上》 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刘绍棠《西苑军》

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这两类作品中不少被打成“毒草”,作者也因此遭批判。新时期,优秀作品结集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小说创作(下)
一、杜鹏程《保卫延安》
(《光辉的里程》)
1.是一部反映我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代风云的英雄史诗
①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
②创造了连长周大勇的英雄形象及其连队战士们的英雄群像
③塑造了彭德怀的光辉形象
2.语言: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时显哲理的光辉

二、柳青《创业史》
(《铜墙铁壁》)
1.写出了巨大历史转折中的农村变革
2.描写人物、塑造的典型性格:梁生宝、梁三老汉、“三大能人”
3.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
浑厚而恢宏、深沉而热烈、细密而遒劲
语言风格:亲切而庄重

三、梁斌《红旗谱》
1.描绘农民革命斗争
2.人物塑造:朱老忠、严志和
3.民族化:浓厚的地方色彩;语言朴实、通俗、生动、浑厚

四、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江姐、许云峰
吴强《红日》 沈振新、梁波
曲波《林海雪原》杨子荣、少剑波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徐义德

“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新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写于四十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主要写于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壮大的历史中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

诗歌

一、本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1. 颂歌的兴起,并迅速成为诗歌的主导性潮流
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闻捷《天山牧歌》 公刘(“一朵奇异的云”) 
傅仇(“森林诗人”) 贺敬之《雷锋之歌》
2. 抒情主人公的变异:追求诗人的自我跟阶级、跟人民的大我相结合
贺敬之《回延安》《放声歌唱》
3. 长篇叙事诗创作丰收喜人
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将军三部曲》
4. 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和丰富
半自由体 李季《杨高传》
“楼梯式”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学习古典诗词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二、主要诗人的创作
1. 臧克家 《有的人》《李大钊》
2.田间 《赶车传》(最长的叙事诗)
3. 李季 1946《王贵与李香香》
            《生活之歌》《杨高传》
4. 闻捷 《复仇的火焰》《天山牧歌》
5. 郭小川的诗歌特色
①充溢强烈、真挚而深邃的革命激情
充分而强烈地抒发革命之情 《一个和八个》
《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
②富于哲理性
组诗《致青年公民》
③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的光彩
《祝酒歌》《团泊洼的秋天》
④艺术上,既有雄浑而深邃的主导风格,又是多姿多彩的
《甘蔗林――青纱帐》《致大海》《望星空》《林区三唱》《厦门风姿》
6. 贺敬之诗作特色
①鲜明的时代精神(基调)
《回延安》《雷锋之歌》《放声歌唱》
②富于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东风万里》
③风格主调:高亢豪迈、激情奔放
7.少数民族诗人诗作
韦其麟《百鸟衣》
《阿诗玛》(彝族)
《格萨尔王传》(藏族)

话剧

第四种剧本:是评论界对那些并非概念化地表现工农兵生活,以及除表现工农兵生活之外,还描写工农干部、知识分子等的家庭生活,感情生活等的剧本的称谓,主要有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赵寻《还乡记》。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是文革的前兆
“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经姚文元审定加工),明显违反了创作来源于生活的原则,是典型的主观主义文艺论。

“根本任务论”:最早出自江青的《谈京剧革命》,将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看作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宣扬英雄史观,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扰乱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的。

凌力《星星草》 杨沫《东方欲晓》 姚雪垠《李自成》 李心田《闪闪的红星》
莫应丰《将军吟》 黎汶清《万山红遍》 张扬《第二次握手》 赵搌开《波动》
靳凡《公开的情书》 李瑛《一月的哀思》(诗歌)

天安门诗歌运动
1. 主题
①保卫周恩来,声讨“四人帮”
②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破除现代迷信的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殷切呼唤
2. 特色
①具有如火如荼的革命激情
②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易懂易记易抄易传
③大量采用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诗歌形式,具有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两结合”: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简称。毛泽东于1958年提出,诗歌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这一提法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从实践上看,它助长了虚假的理想主义和廉价的乐观主义,抑制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

三 新时期文学(1976——至今)

当代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一、    第四次文代会(北京)
1.时间:1979.10.30-11.6
2.议题:总结三十年来文艺工作的基本经验,提出新时期文学的任务
3.意义:是一个倡导思想解放,文艺民主、深入批判“左”的思潮的大会,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

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政策
1.“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    社会的变革与文学的发展
<一>聆听时代足音,顺应历史潮流,传递人民心声,使文学真正成为变革时代的真实写照。1、“伤痕文学”率先以勇敢的,不要谢的姿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积极投身年思想解放运动。
2、“改革文学”作家们置身改革的热潮,聆听改革开放大趋势的足音,为改革的先行者鸣奏出响遏行云的赞歌。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何士光《乡场上》
   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诗)  王蒙《春之声》
3、“反思文学”回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沉思我们社会的积弊和民族的沉疴。
4、“文化寻根”热,他们携着现代人的感受,叙说着各民族,各地域久远的民情民俗,神话传说,轶事逸闻。
   张承志《黑骏马》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
5、“新写实主义”写出日常生活的琐屑和平民百姓的世俗愿望。

<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恢复人在文学中应有的位置。
    朱光潜:倡导表现人性和人道主义
    钱谷融:重申“文学是人学”
    1、肯定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命运
       舒婷《致橡树》 谌容《人到中年》  张洁《祖母绿》
    2、直逼人的心灵世界,表现复杂的性格和灵魂。
       刘心武《我爱每一片绿叶》,铁凝,林白,陈染
    3、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探究人性的奥秘
       方方《风景》《落日》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三>在广泛吸收中外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文学真正成为审美的文学。

小说创作概况

一、伤痕文学
    在新时期文学发展进程中率先勇敢地、不妥协的姿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通过真实的描写大胆的揭露、愤怒的鞭挞,由表及里的触及文化大革命的实质。
    刘心武《班主任》   莫应丰《将年吟》
    卢新华《伤痕》   古华《芙蓉镇》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宗璞《我是谁?》   陈固凯《我该怎么办》

特点:
①在思想取向上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主旨,对“文革”时期非人化的现实给与愤怒的揭露、控诉和鞭挞。
②从审美取向上看,伤痕小说以其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悲剧性开启了现实主义复归的潮流。

评价:
①使新时期文学的全局骤然生动起来、活跃起来,带给人们思想上的解放感和艺术上的新鲜感。
②总体上说还是人们长期郁积的情感的宣泄,对文革的批判还停留于感性的层次上,艺术上也显得较为粗糙、直露。

二、反思文学
是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30多年来社会发展中的迂回曲折、明暗进退的原因前源进行冷静思索、重新审视的创作潮流。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文革前溯至50年代或者更远,将伤痕小说的情感宣泄转变为冷静的理性思考,将单一的政治批判转变为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的全面反省。

反思小说所能触及的生活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反思建国以来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和“左”的思潮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②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在人们精神上的烙印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韩少功《西望茅草地》
③对党和人民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
王蒙《悠悠寸草心》《蝴蝶》
④对扭曲的人格或不健全的文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和针砭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陆文夫《美食家》

“复出作家群”:伴随着反思小说出现于文坛,即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运动扩大化中被剥夺了创作权利而在新时期又重新登上文坛的作家,如王蒙、张贤亮、陆文夫、张弦、邓友梅等。

三、改革文学
80年代初孕育兴起的一股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创作潮流。
主要特点:
①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迅捷的和持续的反映与描写。
蒋子龙《开拓者》 张炜《秋天的思索》 张洁《沉重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②力图整体性的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描绘改革过程新的希望的闪烁与挫折、失败、困惑、苦恼的交织。
蒋子龙、张贤亮、张洁(政治经济改革及冲突)
张炜、路遥、何士光(变革中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
③创造了一批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当代英雄”
《乔乡长上任记》乔光朴  《乡场上》冯云爸
《沉重的翅膀》郑子云    《人生》高加林

表现了改革背景下的的诸种心态世相,但初期多有“急就章”,存在着矛盾冲突简单化、人物塑造理想化、艺术构思雷同化的弱点。

四、寻根文学
为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或继承,如张承志《绿夜》、《黑骏马》,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郑义《远村》、《老井》,贾平凹《商州三录》,阿城《棋王》,他们不约而同地将艺术视野从政治生活转向对文化的关注。
    从反思文学的角度看,“寻根”是反思的延伸,是对久远的民族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心理积淀的反思;从改革文学的角度,正是由于改革的深入而触动了深固的民族文化传统,促使作家去思考传统在今天的文化价值。
    创作上,更倾向于借助各民族、各地域的神话系统来表现文明与野蛮、现代与古朴、科学与信仰的纠结,企图从各种矛盾构成的合力中,探求中华民族的未来趋势。
    张承志小说         写伊斯兰教和“哲合忍耶”
    阿城“三王”系列   写庄禅精神
    王安忆《小鲍庄》   儒家的仁义精神

寻根小说标志着中国当代小说发生的重要变化:
1.由于文化意识的形成,文学中就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野,而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2.由于寻根小说的浪漫主义倾向并糅和了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因此打破了小说创作中单一的现实主义格局,并在语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上有所创新。
寻根小说的局限是对于“根”的静止的非历史的理解,这导致一些作家一味地沉迷于左、俗、粗、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五、先锋小说
对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创作潮流的概称。
基本特征:
1.反叛性,反叛业已确立的理性秩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美学精神和表现方法;
2.实验性,以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和语言形式为己任。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对现代主义的吸取主要在技巧方面,即以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文学表现力。
王蒙《春之声》《蝴蝶》   宗璞《我是谁?》
张洁《他有什么病》       諶容《减去十岁》

新时期先锋小说创作又分为两个阶段:“新潮”和“后新潮”
“新潮”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奈拉、徐星、莫言、残雪等人,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刘奈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主题变奏》
“后新潮”小说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世界意义和人生意义的虚无,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格非,他们致力于颠覆故事、结构意义的游戏,更彻底地表达神秘、虚无和悲观情绪。

六、新写实小说
80年代中后期出现  1989年6月《钟山》文学丛刊推出
它更多地表现出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即追求物欲而淡化理想,趋于平庸而消解崇高的倾向。它所描写的主要是凡俗人生、庸常之辈,是“现实生活原生状态”的还原。

与革命现实主义相比,新写实小说发生了明显变异:
1.描写各类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表现他们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烦恼,揭示人的各种尴尬处境,以对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境遇的描述替换关于生活的终极价值的判断;革命现实主义中“大写的人”为“小写的人”所取代。
刘震云“官人”系列 《单位》《头人》《官场》《官人》
2.表现人的顽强的生命欲望和本能冲动,以最基本的生命欲望的满足来阐说生存的意义,从而消解掉政治的和文化的阐说;革命现实主义中“生活”的故事为“生命”的故事所取代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3.罗列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断和细屑的感性经验,对平庸的世俗人生不厌其烦的现象描绘以图还原“生活本相”;革命现实主义的典型化为零碎化所取代。
池莉“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4.不回避粗俗猥琐的场景描写,用艺术画面展示出大量卑污、鄙俗、晦暗但又闪烁着真实光焰的细节;革命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为自然主义式的真实细节所取代。
方方《风景》《落日》  苏童《米》  余华《活着》
5.作者在创作中回避激情,避免主观介入,抑制对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作出直露的评价,取退出作品的“不动情观照”的方式叙述故事;革命现实主义中的理想主义为冷静的客观主义态度所取代。
这些变异使新写实小说填补了为革命现实主义所忽略或摒弃的那一部分现实生活和人生经验,更加贴近世俗人生,也拓展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表现空间。

历史题材也为新写实小说所青睐,通常被称为“新历史小说”。它们除具备新写实主义的一般特点之外,还突出历史叙述的虚构性,以历史的荒诞性、偶然性来改写“正史”中所讲述的历史。
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 《状元镜》《十字铺》《追月楼》
苏童“妇女生活”系列   《红粉》《妻妾成群》
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

然而,也应看到,新写实小说往往表现出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屈就,有的作品也表现出对平庸心态的迎合,由此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文学创作在理想、激情等精神价值方面的一种失落。
9#
 楼主| sy2012 发表于 11-4-9 17:00:52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本书《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占中外文学史的40%左右
指定参考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二节复习指要
个人认为用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比较好,这套书在10 年之内都会处在核心教材的地位。但是,大家最好能看看华师老师上课讲的笔记,因为古代文学的内容很多,有老师的笔记,复习时会知道重点是什么。基本上,古代文学的考题都是老师上课讲的重点内容。古代文学的复习重点应该是第1,2,4 册。因为教本科生古代文学第1 册的有周禾,刘兴林硕导,教第2 册的是戴建业博导,教第4 册的是谭邦和博导。谭邦和的著作《明清小说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3 月出版)最好能看看。06 年考的聊斋的那题就是谭邦和出的答案也在《明清小说史》上。古代文学作品选看华师出版社出的那套就行,朱东润的可以不看。
(带※为考试重点)
先秦部分
一、神话
我国现存远古时期著名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是原始人以幻想的形式对所接触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艺术的解释和描述,表现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诗经》中的作品,本是配乐的歌词,根据乐调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中十五个地方的歌谣称作《风》,又称《国风》,共160篇。《诗经》中周天子王城地区的乐歌称作《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诗经》中,用于王室诸侯宗庙祭祀的乐歌称作《颂》,共40篇;宋代以后通行的《诗经》注本是朱熹的《诗集传》。
2、诗经从各个方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1)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反抗精神。如《豳风•七月》以哀哀倾诉的语气叙写了农夫全家一年到头各种繁重的劳动和无衣无食的穷困生活,还会受到人身侵凌。(2)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如《豳风•东山》、《魏风•伯兮》等。(3)恋爱、婚姻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如《秦风•蒹葭》、《卫风•氓》等,都是其中的名篇。(4)此外,《周南•芣苢》等诗篇反映了劳动的情景。
3、《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赋,是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和描写;比,即打比方,是对事物作形象的比况;兴,是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诗经》创始的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注意:兴是一种最具民族特色表现手法,在《诗经》中除了用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起发端作用外,还具有引起联想、比喻、寓意、象征、渲染、烘托等多种微妙的意味,使诗歌更加耐人寻味。由于兴中往往具有比的意味,后世诗评家往往分不清《诗经》中哪一篇是比,哪一篇是兴,于是就往往将比兴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指的是一种字面或诗面的意义与作者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之间不一致的现象。后世诗人作诗,也很注意运用比兴手法以求得含蓄蕴藉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不断遇到须从比兴手法的角度来赏析的作品)
三、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从论说文体制的发展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墨子》则虽大多为语录体,但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正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庄子》则由对话式论辩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荀、韩的文章已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四、楚辞
1、楚辞是形成于战国后期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体”诗歌的创造者是屈原。最早把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楚辞体作品辑录成集的人是西汉学者刘向。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叙性政治抒情诗。
背诵:“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解释:
(1)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頷亦何伤!
苟:只要。信:真正,确实。姱:美好。练要:精诚专一。顑頷:面容憔悴,面黄肌瘦。
句意为:只要我的内心真正坚持美好的操守,精诚专一,即使一直遭受困苦,饿得面黄肌瘦,又有什么值得悲伤!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工巧:善于投机取巧。偭:违背,违反。规矩:这里指法度。错:同措,即措施。
句意为:现在的世俗是善于投机取巧者得势;他们违背国家的法度,改变正确的政策措施。
3.《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离骚》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报国无门的极端痛苦。诗人的理想是革新楚国政治,振兴楚国。诗中一再提及要实现“美政”,就是要“举贤授能”和坚持法度。诗中回顾自己为此不懈的追求和斗争经历,最后在救国事业走投无路之际,表示要以身殉国。《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诗人反复强调“好修”和美德,歌颂美善与高洁,鄙视丑恶与污浊,用芳草香花比喻真善美,以恶木臭草比喻假恶丑,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鄙视流俗的性格。他在诗中揭露统治集团的污浊,表示虽遭排挤、打击而决不同流合污,表现了自己坚持操守、宁死不屈的高洁品格和斗争精神。
两汉部分
一、两汉辞赋
1、赋是产生于汉代的一种新文体,是汉代文学的标志。赋的鼻祖可推战国时的宋玉和荀况。汉赋可以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三类。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出来的,所以叫“骚体赋”。贾谊的《鵩鸟赋》是他的代表作。标志汉大赋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汉大赋具有“铺张扬厉”和“劝百讽一”特点
2、汉代各类赋的特点及代表作。
(1)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称作“骚体赋”。它以主观抒情为主,从内容和风格都和楚辞相当接近,也多用带“兮”字的语句。贾谊的《鵩鸟赋》是其代表作。
(2)从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盛行的一类赋,称作“大赋”。它以客观描写为主,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内容主要是铺叙帝王贵族的京都、宫殿、林苑、游猎,辞藻富丽,具有“铺张扬厉”的风格特点。汉大赋在大肆铺张的同时,总要对帝王贵族说几句规劝、开导的话,以此标榜作赋的目的是进行讽谏。但由于它铺陈渲染而造成的倡导意义,要大大高出于讽谏的意义,因此有人称大赋的这一特点为“劝百讽一”。汉大赋的形成标志是枚乘的《七发》。
(3)东汉中叶以后,取代大赋成为赋的创作主流的是“小赋”。
二、《史记》
1、首创纪传体史书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体例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为历史人物传记。《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不同的人物传记相互配合的叙事方法,称为“互见法”。
2、《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记载了上至轩辕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人物传记记录了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生平活动。其进步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歌颂圣君明主的同时,本着“实录”精神,揭露了上层人物乃至最高统治者道德品格上的缺点和弱点。即使对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和“今上”汉武帝,也作了揭露批判。
(2)赞赏为国为民、深明大义的贤臣良将,憎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以及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对这种不光彩的内幕作了大量揭露。
(3)站在同情和爱护人民的立场上,对贪官酷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专辟《酷吏列传》,为那些以杀人为乐的官吏立此存照,把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4)对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能不带偏见地给予公正的评价。首先发动反抗暴秦起义的陈涉,虽是佣耕出身,被写入“世家”,与诸侯同列:项羽虽然失败,但推翻暴秦主要是他的功劳,并曾一度号令天下,被写入“本纪”,与帝王同列。
(5)把一些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物写进史书,加以表彰。专为小人物立传,称颂他们的精神品格和胆识才能。
3、《史记》人物传记善写人物的特点。
《史记》的人物传记,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物的个性鲜明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史记》的人物传记,还善于抓住矛盾冲突,营造紧张气氛,让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史记》语言艺术的特征
《史记》的语言明白晓畅,极富表现力。叙述语言通俗、简练,富有感情。人物语言精彩传神,往往只言片语就能传达出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和个性特征。
三、两汉乐府诗
1、乐府原是汉代掌管配制乐谱、收集歌词的专门官署,后人将汉代乐府机关所采编并演唱的诗简称作乐府。汉乐府最具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的部分是从民间搜集的歌词,我们所说的汉乐府,一般是指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的创作精神,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归结为八个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唐五代以前的乐府诗主要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这是一部收录乐府诗最为完备的诗歌总集。汉乐府中两篇最著名的五言叙事诗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和《陌上桑》,其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是长篇叙事诗。
2、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1)汉乐府在艺术表现上的最突出特色,是叙事成分的增强。首先,汉乐府中出现了《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等完整的叙事诗,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的出现。其次,汉乐府中某些抒情诗,也带有很强的叙事性;这些诗歌往往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片断来即事即景进行抒情,具有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
(2)汉乐府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是。在叙事或带有叙事性的作品中,对话描写大量出现,还时常出现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都对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和表现作品主题起了很好作用。
(3)汉乐府的语言率直自然,表现出民歌民谣特有的清新质朴的风格。
3、重点作品:
※《陌上桑》:
本诗的艺术特色。
①构思巧妙、故事完整的五言叙事诗。
本诗写美丽的采桑女子秦罗敷不畏权势,机智拒绝太守无理要求的故事。故事以被侮辱者的胜利而结束,从而把一个在一般情况下本应是悲剧的故事,变为一个喜剧故事。
全诗三层。第一层先以华美的词藻对罗敷的美丽做铺叙性的正面描写,再以夸张手法写众人看到罗敷后的失态反应,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并由此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戏剧气氛,为太守的出场作了铺垫。第二层写罗敷拒绝太守的无理要求,几乎全用对话写成。太守与罗敷之间本有一段距离,对话虽紧相承接,其实有小吏在中间奔走传话,具有戏剧表演般的效果。第三层写罗敷夸夫。在夸夫中处处暗含着与太守的对比和对太守的讥讽。从罗敷扬眉吐气、越夸越高兴的语气中,可以知道她已镇住了太守,至于太守听后的扫兴之态,就留给读者去想象吧。所以本诗虽嘎然而止,却余意绵绵。
②高超的侧面描写和对话描写。
第一层描写罗敷之美,先用华丽词藻极写罗敷服饰之美,接着该描写罗敷资质之美了,但也许作者认为罗敷太美了,再美的语言都不能从正面把她的美充分表现出来;于是换了个角度,从侧面以调侃、夸张之笔描写各色人物见到罗敷后的失态举动,让读者从他们的神魂颠倒中想象罗敷之美。这样反而打破了正面描写的局限性,任何读者都可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在想象中重塑罗敷形象,获得最大的的美感,。这种描写方法收到了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③夸张、衬托手法和喜剧色彩。
本诗富有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充满活泼、愉悦、轻松的气氛。这是诗歌主人公的美丽、乐观、机智、自爱、自信的品质带来的,也是作者对这位主人公的亲切、热爱、赞美之情渲染出来的,又靠运用某些艺术手法来完成。
本诗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如写罗敷的服饰、人们见到罗敷的失态和罗敷夸夫。其次是衬托手法,如用人们见到罗敷的失态衬托罗敷之美,用罗敷夸夫比衬太守的丑恶。通过夸张和衬托,突出了罗敷的美丽、乐观、机智和自信的品质,产生了幽默情趣,渲染了欢快气氛,加强了喜剧效果。
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无名文人的作品,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表现人际关系和探讨人生意义两类。表现人际关系的作品都以感伤离别为主题,多写夫妻或情人之间的相互思念,是东汉时期文人士子远离家乡亲人外出求取功名时的真情实感;探讨人生意义的作品拥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人生短促。至于如何度过这短暂的人生,除了一两首诗说要谋名夺利以外,大部分作品都鼓吹及时行乐。透露出这些文人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个人前途的极度失望。
3、重点作品:
※《行行重行行》:
①解释: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北疆所产的马。依:依恋。越鸟:南疆的鸟。巢南枝:在南向的树枝上筑巢。
句意为:北疆的马到了南方,仍然依恋北风,南疆的鸟飞到北方,也要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且不忘故土,难道远行的游子能不思家吗?
②本诗的艺术特色
本诗写思妇对离家日久的游子的思念。语言朴素自然。全诗无一奇字奇句,甚至以穿衣吃饭之事入诗,全是家常口语,但却表达了极深沉曲折的感情。抒情缠绵深挚。本诗先忆别时情景,再说路远难会,后写相似之状,最后以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作结。通过对思妇感情的发展、曲折的描写,十分细腻地表现了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恰切运用比兴。诗中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来比喻在外的游子宁不思家,隐含着思妇对游子的抱怨之情;用“浮云蔽白日”来比喻游子可能在外受到诱惑而薄幸不归,写出了她的相思之情的颤栗。这两处比兴含义丰厚,更深一层地表现了思妇的情感,增强了本诗的感染力。
10#
381534101 发表于 11-4-9 18:54:50 | 只看该作者
全部都是文学史的额,语言学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6 21:33 , Processed in 0.11696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