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方之狼 于 2011-7-3 10:25 编辑
虽然早早的下载了不帅版主的文献,却总给自己找理由,迟迟没有把文献给看掉。看到不帅都发第二篇文献了,内心顿感愧疚不已,于是连夜把文献给搞定: 研究目的:(1)探讨汉字中是否存在语音关联性错误记忆; (2)如果汉语中存在语音关联性错误记忆, 进一步探讨语音关联程度与错误记忆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DRM 范式(诱发错误记忆的实验范式):在学习阶段, 向被试呈现若干个词表, 每个词表中有一定数量的单字(实验一中为:音节相同的单字、实验二中分为声母相同和韵母相同的单字), 它们均与一个最高关联字即关键诱饵(实验一中是音节相同,实验二中分为声母相同和韵母相同)有关, 但关键诱饵在学习阶段并不呈现。在测验阶段, 要求被试对学过的词进行再认。 被试: 实验一: 中山大学学生31 人(15 男16 女, 年龄18~22 岁)自愿参加实验。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实验二: 中山大学学生31 人(15 男16 女, 年龄18~22 岁)自愿参加实验。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研究过程: 步骤一: 阅读国内外有关语义关联错误记忆及语音关联错误记忆的实验的文献,总结前人研究结论。 步骤二: 在对比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发现国内对汉字的语音关联错误记忆的相关研究很少,只杜建政、杨志良和鲁直曾有过相关的研究,但没有发现汉字语音错误记忆现象,研究者在分析杜建政等人以往研究实验材料与实验材料呈现方式与反应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实验设想:如果改用单个汉字、学习阶段分组呈现词表词以及学习后立即测验等方式,是否会出现汉字语音关联错误记忆呢 步骤三: 实施自己的实验:实验实施部分分为两个实验部分,区别是实验材料有差异。 实验设计:实验一:单因素(汉字类型)被试内设计, 汉字类型分为3 个水平: 学过的旧字、诱饵字、填充字。因变量为记忆测验中被试把各种类型的字判断为在学习阶段“出现过”的比例。该比例对于旧字而言是正确再认率, 对于诱饵字和填充字而言是错误再认率。 实验二:采用 2(语音类型)×3(汉字类型)的双因素被试内设计。语音类型分两个水平: 声母相同、韵母相同。汉字类型分3 个水平: 学过的旧字、诱饵字、填充字。因变量为记忆测验中被试把各种类型的字判断为“出现过”的比例。 实验过程: 实验一 (1) 学习阶段:在屏幕中央逐个呈现学习字表中的 32 个汉字,一个字表呈现完再呈现下一个字表。各字表的顺序在被试间是随机的, 但字表内汉字的顺序固定不变。汉字的视角为1.7°×1.7°, 呈现时间为1s, 间隔时间也为1s。要求被试尽量记住所呈现的字, 并告知被试随后会有再认测验来检测其记忆效果。(2) 测验阶段学习阶段结束后马上进行再认测验。以随机的顺序逐个呈现测验字表中的28 个汉字。汉字的视角为1.7°×1.7°, 呈现时间为2s, 间隔时间为1s。要求被试判断测验汉字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 并按相应键反应: 若出现过, 按C 键; 若没出现过,按M 键。 实验二:实验分前后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同声母字表的学习和再认测验, 另一部分为同韵母字表的学习和再认测验。每一部分的过程和刺激参数均与实验一相同。两部分的顺序在被试间做了平衡, 两部分间的休息时间约为1 分钟。 研究结果: 实验一:对汉字类型(旧字/诱饵字/填充字)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汉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2,60)=159.50, p<0.001, 说明被试对三种类型的汉字的再认存在明显的差别。事后检验发现,三种汉字类型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s<0.001)。被试对诱饵字的错误再认率(26%)要明显大于对填充字的错误再认率(4%), 说明了被试对诱饵字产生了错误记忆现象。而诱饵字除了在音节上与旧字相同之外, 在字形和语义上均与旧字几乎没有联系, 因此对诱饵字的错误记忆只可能来源于诱饵字与旧字在语音上的关联, 即汉字音节相同诱发了错误记忆效应。 实验二:语音类型(声母相同/韵母相同)和汉字类型(旧字/诱饵字/填充字)进行2×3 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语音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30)=0.51, p=0.483; 汉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60)=350.05, p<0.001; 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F(2,60)=0.41, p=0.573。事后检验发现, 三种汉字类型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s<0.001)。语音类型×汉字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说明声母相同组和韵母相同组中的错误记忆效应没有显著差别, 提示了这两种语音关联类型在诱导错误记忆的能力上相差无几。 实验一与实验二结果比较:分别将实验二的声母相同组和韵母相同组的结果与实验一(即音节相同组)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采用双因素混合方差分析(组间因素为“语音类型”, 组内因素为“汉字类型”), 结果发现:(1) 声母相同组与实验一比较, 语音类型(声母相同/音节相同)的主效应不显著, F(1,60)=0.04,p=0.838; 汉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2,120)=328.71,p<0.001; 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2,120)=0.86,p=0.387 (2) 韵母相同组与实验一比较, 语音类型(韵母相同/音节相同)的主效应不显著,F(1,60)=0.69,p=0.409; 汉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2,120)=354.12, p<0.001; 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2,120)=0.95,p=0.360。 两个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说明了即使在声母韵母全相同的情况下也没有诱发出比只有声母相同或只有韵母相同情况更强的错误记忆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