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笔记] 2012GG心理学背诵宝典(100小时搞定)【第二版完成!!!】(不会再出新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光爱哈赫 发表于 11-8-10 22:4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光爱哈赫 于 14-2-17 14:09 编辑

我参加了《重难点手册冲刺必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1月1日出版)的编写工作,那书里有一些题目是我编的。我也编写了《重难点手册背诵精典》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11月1日出版)

【原创发布】大家考研有救了,晒心理考研版移动神器重磅出击!(特设押题密卷板块)【有手机的朋友们都可以下哦】
总论
如果你已经至少把书看了一遍那么你可以往下看了,心理学分为理论三科(导论,发展,教育)和实验三科(实验,统计,测量)两大模块。理论三科占170分,实验三科占130分。共计300分。我们的目标是240分以上的高分。想得到高分除了能准确背诵知识点以外,对于知识的理解尤为重要,特别是书上的例子。目前考试的趋势越来越倾向于运用而不是简单的背诵。所以大家在背诵的同时,务必把书上的例子都好好看看。
心理学的章节一共是13+8+5+54=35章。3个小时背出一章即可完成任务。背诵顺序依次是导论>发展>教育>实验>统计>测量。切记不可贪多求快(统计测量要做题,这里只加入相关理论)
背诵完成以后,每日只需在大脑中重现一遍即可,以后只需每日看书和做题。基本上考试时能得心应手。我在2012年大纲出来后还会进行修订。以后每日会更新,全部更新好后会一起修订并制作成PDF两种格式。适当会考虑加入彩色和插图。如有错误(肯定有的),请务必更贴回复。希望能在开学前弄完。另外,注意英语和政治的复习,千万别后院失火!
另外本宝典从第二章起在最后部分的加入后记,对这一章内容部分做些说明,另外会介绍下为本章内容作出卓越贡献的心理学家们。
统计和测量为了方便背诵最后还是加入了全部公式,公式主要是提取自《心理统计常用公式总结》和《MJ大纲解析(小白修订版)》的电子版,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QQ讨论群:
177198480(晒心理心理学考研千人群【全国最大】)
168544039(晒心理统考群)
151996570(晒心理非统考和347专硕群)


        
注:在编写过程中《重难点手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很多难懂的知识点都是看这本书才懂的,建议大家都去买一本,我有一位考388分的学长说过,看一本复习资料是不够的,每本都有自己认为是重点的东西,只有多看几本才能覆盖考研出题范围,要想做题无死角,快看gg考研宝!谢谢

背诵宝典(第一版)(PDF格式)【全部更新完后还会修订】
心理学导论部分+发展心理学部分+教育心理学部分+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














背诵宝典(第二版)(PDF格式)【预计国庆完成】









另外本人于2013年12月14日发布晒心理考研版移动平台软件帮助大家考研(有手机的可以下载哦)
安卓版(android):http://pan.baidu.com/s/1AG9Ve
苹果版(ios需要越狱):http://pan.baidu.com/s/1rdKqA
WP版(微软):http://pan.baidu.com/s/1zlnKb
手机上网直接输入:http://app.zhui.cn/m/c2065066.aspx二维码下载:





最后编译时间:2011.10.08
2011.08.10 22:00(更新第一章)【心理学导论开始】
2011.08.11 2:11  (更新第二章)
2011.08.11 7:40  (更新第三章)
2011.08.13 10:19 (更新第四章)
2011.08.13 17:38 (更新第五章)
2011.08.14 11:22 (更新第六章)
2011.08.14 21:50 (更新第七章)
2011.08.15 10:47  (更新第八章)
2011.08.15 18:36  (更新第九章)
2011.08.16 12:20  (更新第十章)
2011.08.16 19:07  (更新第十一章)
2011.08.17 12:58  (更新第十二章)
2011.08.17 20:25  (更新第十三章)【心理学导论完成】
2011.08.18 12:27  (更新第十四章)【发展心理学开始】
2011.08.18 17:03  (更新第十五章)
2011.08.19 18:10  (更新第十六章)
2011.08.19 22:26  (更新第十七章)
2011.08.20 22:24  (更新第十八章)
2011.08.21 14:28   (更新第十九章)
2011.08.21 22:46  (更新第二十章)
2011.08.22 21:44  (更新第二十一章)【发展心理学完成】
2011.08.23 16:34   (更新第二十二章)【教育心理学开始】
2011.08.23 20:28   (更新第二十三章)
2011.08.24 22:02   (更新第二十四章)
2011.08.25 20:25   (更新第二十五章)
2011.08.26 23:53    (更新第二十六章)【教育心理学完成】
2011.08.27 22:35    (更新第二十七章)【实验心理学开始】
2011.08.28 22:58    (更新第二十八章)
2011.08.29 22:19    (更新第二十九章)
2011.08.30 23:55     (更新第三十章)
2011.08.31 23:11     (更新第三十一章)上
2011.09.01 23:44     (更新第三十一章)下【实验心理学完成】  
2011.09.02 23:50      (更新第三十二章)【心理统计学开始】   
2011.09.04 23:57     (更新第三十三章)【心理统计学完成】
2011.09.05 23:55      (更新第三十四章)【心理测量学开始】
2011.09.07 01:06        (更新第三十五章)【心理测量学完成】
2012GG心理学背诵宝典第一版完成!!!
2011.09.15                        第二版修订开始
2011.09.28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修订完成
2011.10.04                      《实验心理学》第二版修订完成
2011.10.07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修订完成
2011.10.08                       《心理统计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第二版修订完成
2012GG心理学背诵宝典第二版完成!!!




要收藏点击下面的收藏按钮,看在我这么辛苦手打的份上支持下吧!![/hide]


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来官方网站或者百度晒心理反映给我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6金币 +65 收起 理由
云出岫 + 1 您的解答很有爱,很给力!
断刺鸟 + 1
bai_2857 + 1 什么时候给2013的呀
flyingfish916 + 1 谢谢!相当给力!辛苦啦!
名檀 + 1 感谢您发起很有讨论价值的话题
beihai1985 + 1 四群已满,加235978325(五群)吧
caiqilun + 1 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河合 + 1 劳苦功高
pufrich + 1 太好!
ssanzo + 1 感谢您发起很有讨论价值的话题
我是胖胖123 + 1 感谢您积极参与论坛交流
lifengzhan + 1 给力!
方良简 + 1 真的辛苦了
hhy900614 + 1 辛苦了
gdjs529 + 1 感谢您发起很有讨论价值的话题
别追了我不帅 + 50 不是吧~这么好的活动?

查看全部评分

推荐
 楼主| 光爱哈赫 发表于 11-8-10 22:4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爱哈赫 于 2011-8-14 21:42 编辑

七、思维(一般两个单选和一个多选)
(一)思维概述
1、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前面感知觉都是初步加工,记忆则是负责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思维是对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
2、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凡是电脑都有CPU就概括了电脑的特征)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通过行为来研究心理)
3,思维是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过去认为是地心说现在改组成日心说)
3、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为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它所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修自行车)【三岁只有这种思维,成人也有但是思维水平更高】
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进行思维。(导演拍电影时现在大脑中预演一遍)
逻辑思维: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成为逻辑思维。(学习心理学)
根据思维活动依据的对象分为: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的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果实都是可以吃的)【由于人的经验有限,可能得出错误结论】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往往能抓住本质,使问题得以解决】
根据思维的表现方式分为:
直觉思维: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警察辨认罪犯)
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
根据思维的方向分为:
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数学证明)
发散思维:是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如何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根据思维是否有创造性分为:
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砖头盖房子)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砖头当锤子)【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4、思维的过程
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段落大意)
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他们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中心思想)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区别与联系)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抽出共同属性,如钟能记时)
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概括有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之分。初级概括是在感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按形状的共同属性分类皮球苹果一类)高级概括是根据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进行的概括。(按照本质共同属性分类苹果香蕉一类)
(二)概念
1、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认识,它主要通过语词表现出来。每一个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两个部分,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的范围。(如美女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美丽的女人,外延可以是所有符合这个条件的人,如刘亦菲,范冰冰等)。不同概念可以用同一词表达(千金),不同词也可以表达同一概念(医生,大夫)
2、概念的种类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分为:
具体概念:按照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根据表面现象来概括,皮球苹果一类)
抽象概念:按照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根据本质现象来概括,苹果香蕉一类)
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分为:
合取概念: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毛笔:有毛,是笔,才是毛笔)。大部分概念都是这种
析取概念: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比如好学生,好可以是指学习努力,成绩好,热爱集体等。只有其中几种就可以称为好学生,不必全都具有。)
关系概念: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高低,上下,大小,左右这种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可以分为:
自然概念: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声,光,电)
人工概念:在实验室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认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常都是人为确定的。
3、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要想搞清楚概念的形成必须先知道概念的结构
概念结构的几种理论
1、层次网络模型(柯林斯等人提出,认为概念是以节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按照类属关系形成网络)
2、特征表理论(波纳等人提出,认为,概念的结构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例如:“鸟“的定义性特征为有羽毛、无齿有喙的动物,两个定义性特征的合取就构成了鸟的概念。)
3、原型模型(茹什提出,概念是以原型来表征的。比如:鸟的原型可能是麻雀)
概念的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念形成的假说:
1、假设检验说(布鲁纳认为概念的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目的是为了说明自然概念的形成)
2、样例学习说(茹什认为自然概念的形成是对样例的记忆)【鸟在头脑中是以麻雀或燕子的形象来表征的】
概念形成的策略: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中的四种策略
保守性聚焦: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聚焦点)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假设(整体假设),然后每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属性或特征来对这个假设进行检验。
冒险性聚焦: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假设(整体假设),然后同时改变一个以上的属性来检验这个假设。这种策略带有冒险性,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现概念。
同时性扫描:是指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属性形成的多个部分假设,然后对多个部分假设进行验证。采用这种策略,记忆负担较重,难度较大。
继时性扫描: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反馈,每次只检验一种假设,若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
相比而言,保守性聚焦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4、概念的掌握(梁书P285页)【小白的大纲解析总结的非常好】
概念的掌握是个体掌握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共同的本质特征或属性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是个体积极的认知活动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概念掌握涉及新概念与人脑中原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它是概念的同化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两个方面的条件: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概念的相关信息;呈现概念表述是否清晰
概念掌握的学习模式
类属学习:指个体把新概念纳入到自己认知结构的相关部分,使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建立联系的过程。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总括学习: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概念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个上位概念;
并列结合学习:指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概括层次相同,两者既非上位关系又非下位关系时
概念掌握的影响因素
学习材料的影响:概念的属性或特征会影响个体概念的掌握,尤其复杂概念;具有特征图例的客观事物(房子、脸)要比具有空间特征图例的(圆、各种形状)容易识别,而抽象图形就很难识别;而当概念的有关具体特征或属性越鲜明突出,就越容易掌握
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经验、年龄、性别、智力、动机、情绪、疲劳程度等个体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策略等,都会影响概念的掌握
下定义: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概念内涵的过程,是构成概念体系和掌握概念的重要环节,适时的下定义将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进而有利于理解和存储。
科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教授科学概念过程中应应用多重手段使学生掌握好科学概念,形成科学体系,并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得以运用,进而深化掌握水平。
(三)推理
1、推理的含义
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大脑右半球在推理过程中期重要作用
2、推理的种类
重点是演绎推理
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组成。
(但实际上总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结论,伍德沃斯认为是前提所使用的逻辑词产生了“气氛”影响了人们的判断,称为气氛效应)
查普曼等人认为发生错误不是由前提的气氛造成的,而是对前提解释上的错误,称为换位理论)
约翰逊—莱尔德等人认为推理过程实际上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由于工作记忆的限制,对前提加工不充分,只根据这种前提就创建了心理模型。称为心理模型理论
线性推理:又叫关系推理。认为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关系。
休腾洛切尔等认为,线性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并按一定的空间系列进行操作,即人们把前提结合成统一的视觉形象,把一些项目按大小想象为自上而下的垂直排列或自左至右的水平排列。这样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从这个空间系列中的相对位置来判断。
克拉克等人认为,线性推理的前提不是由表象表征的,而是由命题来表征的。在现行推理时,人们首先把前提转换成命题形式。   
条件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
(四)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的种类包括明确限定问题(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做了明确规定,例如数学证明题)和非明确限定问题(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不清楚,例如如何写好一篇心理学论文)
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分为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衣物脏了)、明确问题(衣物脏了穿出去别人会笑话)、提出假设(可以放进洗衣机里去洗)、检验假设(就去洗了)
3.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策略:按照问题的规则,搜索所有途经,直至选择一种有效方法解决问题。采用算法策略可保证问题的解决,但却需要大量的长时。(就是穷举法,破解密码有时就用这个)
启发式策略:根据已有的经验,采取较少的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虽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省力。
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但有时人们为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标。
    爬山法:采用一定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区别: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不同在于手段—目的法有时会暂时扩大目标,而爬山法是一种纯粹向前进的策略。
逆向搜索策略: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更适合于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
选择性搜索:指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些有关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中获得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搜索直到解决问题。
类比迁移策略:指把个体先前解决问题(基础类似物)的信息抽取出来并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目标相似物)上的策略。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识表征的方式(九点连线图)
知识表征的方式不正确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2)定势(倒水实验)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叫心向。近似于迁移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3)功能固着(砖头总是用来盖房子的,想不到当锤子用)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了某种物体的倾向叫做功能固着,在它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克服功能固着叫功能变通。一方面要有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
5)动机
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说明。中等强度时候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6)情绪
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而积极情绪将有助于问题解决
7)人际关系
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到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例如从众现象。
(五)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理论不能直接地解决一个问题时,在已存储的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地分析和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过程。
远距离联想能力:指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
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新颖性
与一般思维活动相比,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特征是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其结果具有新颖性
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
由于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打破原有思维模式,产生新颖独特的思想,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但发散思维不能离开聚合思维单独发生作用,必须通过聚合思维依据一定标准,从众多选择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3)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
由于创造性想象可以弥补问题解决时有关事实的不足或尚未发现的细节或某些环节,提供位置事物的新形象,从而使创造性思维成果具体化,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4)灵感状态
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活动的典型特征之一。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认知飞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集中全部经历解决问题时,因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但灵感并不是个体的心血来潮,若没有个体巨大的劳动作基础,是不可能有灵感出现的。
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准备期: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相关材料。
酝酿期: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地探索和思考。
豁朗期: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又叫作灵感期。
验证期: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
4.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酝酿和社会因素。
酝酿:长时间思索仍未找到答案,往往休息一会儿就能找到。原因在于打破了定势和功能固着有助于形成新的表征
社会因素:(社会惰化和社会助长)
(六)表象
1.表象的含义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头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闭到眼睛想下苹果就出来了)
2.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指表象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想的苹果就是个苹果)遗觉象:指给儿童呈现一张内容复杂的图片,30秒后把图片移开,让其看灰色的屏幕,这时他会看见同样一张清晰的图片,甚至能描述图片中的细节,犹如图片仍在眼前一样。
概括性:表象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具有抽象性。(表象的苹果并没有那么活生生的)
可操作性:是指人们可在大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你可以自己构建苹果的大小,方向等)
可操作性可以用心理旋转实验来说明,字母垂直时反应时最短,字母旋转至180°时反应时最长。说明人们倾向于把倾斜的字母在头脑中旋转到直立的位置。
3.表象的种类
按照感觉通道来划分:视觉表象(想起母亲的笑脸)和听觉表象(想起吉他的声音)
按照表象的创造程度:记忆表象(朋友的音容笑貌)和想象表象(想起自己将要考研的场景)
4.表象理论
(1)Paivio(佩威奥)的双重编码理论(图像文字配对实验)
佩威奥提出,脑中存在表象和语言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储存系统。
一是表象系统,它对具体的事物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存储、转换和提取,其表征类似于知觉;二是言语符号系统,主要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对信息进行加工。该理论认为,语言系统直接处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同时充当非语言对象、时间和行为的符号功能。
双重编码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
该理论还定义了三种类型的加工:
1.表征型的,语言或非语言表征的直接激活
2.调用型的,通过非语言系统激活语言系统或反过来通过语言系统激活非语言系统
3.联合加工,在语言系统内部和非语言系统内部的表征的协同激活
(2)Kosslyn(科斯林)的表象存在论和计算模型
以科斯林为代表的表象存在论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为此还进行了心理扫描实验,重点研究了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科斯林提出表象有两个主要因素:
表层表征,即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图画的表征;
深层表征,即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深层表征又分两种:本义表征提供关于某一客体的形象信息。在计算机模型中作为坐标表储存的,它们指明各点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位置,以形成客体的精确表象(表象文件);命题表征是由抽象的命题表构成的,它们是解释客体的。(命题文件)
该理论认为表征生成表象的过程为:
图示过程: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发现过程: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客体或其部分
放置过程: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正确的位置上
表象过程:协调上述3个过程的活动。
(七)想象
1.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主要用于处理图形信息,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形象思维。
想象的综合过程有黏合(美人鱼,猪八戒)、夸张(九头鸟,小人国)、典型化(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
2.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把想象分为两种:
无意想象也叫不随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做梦,精神病,嗑药)
有意想象也叫随意想象,它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据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不同又可分为:
  再造现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创造性水平低(看哈利波特想到了魔法世界)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发明创造)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神话童话)
理想是当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时的想象。幻想和理想都是指向于未来,与人的愿望相联系。(成为心理学家)
但是,幻想不一定以客观规律作依据,因而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而理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想象(2012世界末日)
3.想象的功能
(1)想象有预见作用,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对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尤其突出
(3)想象有代替作用,当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实际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得到代替满足
(4)想象的新颖性、形象性是人们创造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5)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后记
思维这一章相关理论比较多,很多都是来自梁书,要认真看,理解起来虽然比较抽象,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大家要多去思考。一般考试以选择题为主大家能再认就行了。像今年的一道题目,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这主要体现的思维特征是?A间接性B抽象性C概括性理解性。这个虽说貌似是梁书配套习题集里的题目,但是理解了间接性的含义也能马上答出来。
介绍
RobertWoodworth:武德沃斯(1869-1962),美国心理学家,机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全部活动,包括意识和行为。针对行为主义的S-R,他提出S-O-R,即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增加有机体的作用。191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2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JeromeS.Bruner:布鲁纳(1915-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认知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在词语学习、概念形成和思维方面有诸多著述,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作出一贡献。196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别追了我不帅 + 20 + 50

查看全部评分

推荐
 楼主| 光爱哈赫 发表于 11-8-10 22:43: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爱哈赫 于 2011-8-11 07:34 编辑

二、心理学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般两道单选)
要点:四大脑区+一大优势+四大学说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机构和机能的单位。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1891年瓦尔代耶提出。数量大概为100亿个
组成: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较长,将冲动传出胞体。且每根神经元上只有一根。
分类:按突起数目分为单级双极和多级神经元按功能分为内导(感觉),外导(运动)和中间神经元
胶质细胞:位于神经元之间,数量有1000亿个
功能:1、为神经元生长提供了线路。2、在神经元周围形成髓鞘,使冲动得以快速传导。3、给神经元运输养分。
神经冲动两种传导方式:细胞内是电传导,细胞间是化学传导。
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轴突内负外正,-70毫伏
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内正外负,+40毫伏
电传导:服从全或无法则,即强度不减弱,类似放鞭炮。
2、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
结构: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负责化学传导,通过释放递质来完成的。是脑内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递质有兴奋型(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抑制性(多巴胺,甘氨酸)两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突出建立的联系,包括发散式,聚合式和环式。是脑内处理信息的基本单位。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脑神经(12对)主要负责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也有一般内脏感觉。
脊神经(31对)主要负责躯体的感觉和运动。也有内脏运动和感觉。
植物性神经:由莱尔提出,兰格莱将它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主要作用是支配内脏运动和腺体分泌。交感神经在紧急情况加快新陈代谢以应付危机。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抑制过度兴奋,使他们获得必要的休息。两者拮抗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脊髓:低级中枢,中央是灰质,外面是白质。作用:1、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桥梁。2、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膝跳反射)。
:包括大脑,小脑,脑干,间脑,边缘系统
大脑:顶叶(头顶),枕叶(脑后),额叶(额头),颞叶(耳朵)
表面是灰质,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的神经纤维,即大脑皮层。
里面是白质,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
中间相连的部分叫胼胝体
小脑:负责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运动。
脑干:包括延脑,中脑,桥脑
延脑:生命中枢,中脑:视听觉反射中枢,负责身体姿势与随意运动。红核损坏会出现舞蹈症。桥脑:桥接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脑干广大区域有网状系统,负责集体的觉醒和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的兴奋性和维持注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破坏重者昏迷。也对肌肉的活动有关。
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中继站,对除嗅觉外的所有感官信息进行初步加工。也是网状系统的一部分对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和内分泌有重要意义。也可产生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体验。
边缘系统:大脑内侧最深层的边缘。与本能活动有关。出现最晚。海马对记忆,杏仁核对情绪都要重要作用。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视觉区:枕叶,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破坏则全盲
听觉区:颞叶,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破坏则全聋
机体感觉区:中央后回,产生触压觉,温度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躯体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头面部是左右交叉上下一致的。投射面积取决于他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发出动作指令,调节身体姿势和运动躯体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头面部是左右交叉上下一致的。投射面积取决于他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3、言语区: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控制舌头和颚的运动,如果损坏则说话不流利,漏词,形成电报式语言。言语听觉区,威尔尼克区,损坏将不能理解口语,不能重复刚才听过的句子,不能完成听写活动。言语视觉区,角回,损坏将不能理解书面语言,看不懂文字材料,失读症。
4、联合区:范围很广居于整合或联合功能的脑区,不接受感觉的直接输入,也不直接支配运动。进化水平越高所占面积越大,人脑占4/5。如果损坏回得“不识症”如视觉联合区损坏,有光感但不能识别形状,能看见物体但不认识。颞叶联合区与记忆有关,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如损坏,提琴家虽能动手指但不能演奏乐曲。前额联合区,与高级认知活动有密切关系。也与行为控制和人格发展有关系。
5、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当时用于治疗癫痫病人,通过切除胼胝体,人为的将大脑两半球分开了。斯佩里根据割裂脑的研究认为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和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负责,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但是一侧化也不是绝对的,只不过优势半球相对激活程度更高。另外,右利手的人,大部分右脑的机能也被定位在左半球了,如果损坏也会丧失诸如空间方位这些机能。
实验过程
斯佩里设计了一种带有左右两个显象屏幕的测试装置,能使一侧屏幕上出现的视觉信息(字)只能到达人的对侧大脑半球。实验结果表明,若在右侧屏幕上出现“苹果”两字,病人很容易读出来,并能用右手写出这两个字。这两个字若出现在左侧屏幕,病人就不能读出,或者仅仅能主诉看到了一个闪光。
(三)脑机能学说
1、定位说
大脑的机能定位在大脑的不同区域。
起源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学。开始于波伊劳德认为语言位于大脑额叶。布洛卡,运动性失语症,左侧额叶受损。维尔尼克,听觉性失语症,颞叶受损。潘菲尔德,电刺激颞叶,回忆童年往事,记忆定位在颞叶。海马——记忆,杏仁核——情绪,下丘脑——进食和饮水。
2、整体说
大脑是以整体发挥作用
弗洛伦斯,鸡和鸽子,局部损毁法,开始很少运动,后来会恢复,认为,功能的丧失与特定部位无关与受损面积有关。
拉什利,白鼠,脑损毁术。结论也是功能的丧失与特定部位无关与受损面积有关。从了提出了均势原理:大脑各个部分几乎也相同的程度对学习发生兴趣。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效率与受损面积成反比与受损面积无关。
3、机能系统说
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机能系统。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损,会影响高级心理机能。并把大脑分为三个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负责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
第二机能系统,信息处理系统。负责信息接受,加工,处理。
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
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彼此间又各自起不同的作用。
4、 模块说
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有高度专门化,并且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施复杂而精细认知功能的基础。                                                        





后记:
拉什利后来做的实验比弗洛伦斯先进之处在于原先的鸡和鸽子,没有新皮层,而白鼠有。虽然实验几乎一样。结论也差不多。基本上国外稍有点改进就会马上作为一个新理论提出,吐槽下。
另外机能系统说的提出真是认知心理学兴起的时候,所以带有早期认知的色彩,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大脑,认为,大脑先激活然后加工最后产生行为这么个简单的机制。
模块说是认知心理学占主导以后,这时主要是和电脑进行类比,把人脑看做电脑。正因为,cpu,硬盘,内存的巧妙结合,电脑便能工作了,认为人脑也是如此。
看到前额联合区,我想起了,《美少女特工队》和《禁闭岛》两部电影,很多年前对于精神病患者,特别是有暴力倾向的那种,要实施前额脑叶切除手术。该手术可以减少攻击行为,所有患者的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据说手术工具是一把锥子和一把榔头,然后从病人眼眶打进去。(真恐怖!)结果大部分病人从疯子变成了痴呆!?现在已经取消了。

介绍
瓦尔代耶 德国解剖学家。1836年10月6日生于不伦瑞克;1921年1月23日卒于柏林。提出了神经元学说,并首先提出染色体的名称。
斯佩里 (1913—1994)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用测验的方法研究了裂脑病人的心理特征,证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具有显著差异,提出两个脑的概念。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6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1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拉什利LashleyKarl Spencer18901958),美国生理心理学家。1890年6月7日生,1958年8月7日卒于巴黎。1915年获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很有贡献。1929年他的重要专著《大脑机制与智能》出版,提出的大脑功能两大原理著称于世,即①均势原理②总体活动原理
鲁利亚(1902~1977) 苏联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创始人。1902年7月16日生于喀山,1977年8月15日卒于莫斯科。1921年毕业于喀山大学社会科学系。1937年毕业于莫斯科第一医学院。先后获得教育科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学位。1945年起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968年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1969~1972年担任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别追了我不帅 + 20 + 50

查看全部评分

推荐
 楼主| 光爱哈赫 发表于 11-8-10 22:4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爱哈赫 于 2011-8-23 23:51 编辑

六、记忆(一般两道单选+一道多选)
(一)记忆概述
要点:三大系统
1、记忆的含义
现在开始我们要培养认知心理的思想了,也就是要和电脑进行类比,这一章几乎都是认知的观点,所谓认知就是知识的获得也是以个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前面,注意是选择信息,感觉是直接的信息输入,知觉是输入的信息在头脑中经过了整合,这个记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讲,也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也叫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在生活中的意义可以概括为:1、记忆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已经为知觉提供素材)2、记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的培养)3、记忆联结着人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2、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和回忆或再认,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包括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
编码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以便更好储存和提取的过程(电脑中文字可以用txt编码方式)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存在人们的头脑中,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电脑是把经过编码的声音或图像存储在硬盘中的过程)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再认(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认出小时候邻居)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是其基本形式。(用word打开储存在电脑中的文档)
3、记忆的种类(这里容易混淆,要认真辨析)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按照信息的不同加工阶段来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储存时间大概0.25-0.5秒,储存量较大。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段,是当前一刻能够意识到的记忆,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有视觉或语义编码,保持时间约为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7±2个组快。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它的保存时间长,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制,以语义编码为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图尔文依据长时记忆储存的内容不同来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想起自己参加的一个会议)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公式,定理)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根据提取时是否需要意识参与来划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能随意地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一般没有意识过程的参与。它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安德森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特点来划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学习游泳,骑自行车,广播体操等)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能用语言描述的,比如日常生活知识)
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记忆的脑学说(和脑机能学说是一样的)
整合论(拉什利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特定部位的机能)【这里居然彭版普心翻译成拉胥里,应该与前面的保持一致啊!】
定位论(布洛卡认为脑机能是有特定区域负责的,潘菲尔德电刺激颞叶引起回忆,鲁利亚认为皮下组织和记忆有关)
记忆的SPI理论(重点)
首先,记忆包括记忆过程和记忆系统,记忆系统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记忆的分类(分成不同的系统),记忆过程就是编码、存储和提取这三个。图尔文提出SPI理论就是将这两类结合在一起。
SPI理论假定存在五种记忆系统:分别是程序记忆系统(存储怎么做事的),知觉表征系统(相当于知觉中的辨认物体),语义记忆系统(存储一般知识和规律)、初级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对事实事件的记忆)。编码过程是串行的,就好像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这么个过程。不能反过来。存储是并行的,一次编码会同时在多个记忆系统中存储。提取时独立的,就是说从一个系统提取信息时不受其他记忆系统的干扰。
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和独立(independent)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三个词几种说明了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
斯奎瑞在1992年研究发现了不同记忆系统的脑机制,也就是不同记忆系统由不同的脑结构负责,陈述性记忆(内侧颞叶),程序性记忆(纹状体、新皮层,杏仁核等)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细胞层面上)
1.反响回路(短时记忆)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与皮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小白鼠跳台实验证明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2.突触结构(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近来的研究(丰富环境与贫乏环境小白鼠实验)表明,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度的生理机制。这种变化包括相邻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增加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等。
3.长时程增强作用(加固长时记忆)
在海马的一种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的连接强度增加,这种增强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LTP)。这种LTP具有专一性,它指对受到刺激的通路其强化作用。进一步研究显示,海马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储存场所。
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分子层面)
1.核糖核酸
有人认为,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分子结构来承担的,当神经细胞受到反复刺激,RNA在这些神经细胞中的浓度会增加,若RNA合成被阻断,记忆就遭到破坏(训练小白鼠走钢丝后RNA增加)(什么奶粉富含DHA估计就是玩的这个)
2.激素和记忆
人们一般认为,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某些激素能使大脑更好地注意当前输入的信息,从而加强了记忆的保持
(二)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含义
客观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存时间极短,越0.25~2秒,其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刺激物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具有较大容量,几乎可以接受所有输入的信息,占主要的编码形式是图像记忆。感觉记忆的作用在于,为大脑提供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选取和识别的时间。
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图像记忆(斯柏林)
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能保持一个生动的视觉图像,它是感觉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由斯波林首创的部分报告法证实了图像记忆的存在,该实验还证明了感觉记忆具有相当大的容量,大约9个,但保持时间最大不到2秒
声像记忆(莫瑞)
声像记忆是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声像记忆的存在是由莫瑞等人仿照部分报告法实验确定的,后来达文等对其性质进行研究,表明其消退时间约为4秒,但容量约5个,小于图像记忆。
3、感觉记忆的特征1.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 记忆的容量比较大3. 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4. 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含义
短时记忆是指人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中间环节。包括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两个成分:
直接记忆是指输入的刺激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编码,仅在脑中短暂存储,但信息容量非常有限
工作记忆是处在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容量比短时记忆要小(因为加工编码要占一部分容量)
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编码形式(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
听觉编码(通过语音相似性对回忆效果的影响,康拉德发现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则很少混淆)【是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
视觉编码(让被试判断两个字母是否是同一个字母,分为同形和同音,结果同形的更快)【一般在依靠视觉编码的作业上才有优势】
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编码过渡。
影响编码的因素觉醒状态,组快和加工深度
觉醒状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很困时也记不住东西)
组快:米勒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组快。组块意思是把几种信息组织成一类块得过程。组快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熟悉英语的人,可以通过单词来建立块,不熟悉的人只能通过字母)
加工深度:加工越深记忆效果越好(理解后背起来就容易多了)
3.短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有效方法分为机械复述(不断简单重复)和精细复述(对信息进行分析后与过于经验形成联系),而且简单的机械记忆并不能取得好的记忆效果。
提取是通过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斯腾伯格经其加法反应时实验提出,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一个完全系列扫描过程(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再作出判断)。(平行扫描:被试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自动停止的系列扫描:即被试对项目逐个检索,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检索)
4、短时记忆的特征1. 信息保持时间也很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2. 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3.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有意识的,可操作的4. 复述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
5、工作记忆(处于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是指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用于信息的暂时储存与加工的资源有限的系统
Baddeley提出的工作记忆包括三个部分:包括注意控制系统——中枢执行系统,以及为其服务的两个子系统“负责视觉材料暂时存贮和处理的视空初步加工系统” 和 “负责口语材料暂时存贮和处理的语音回路”
1,基于语音的语音环。主要用于记住词的顺序。
2,视空图像处理器。重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3,类似于注意的中枢系统。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资源,控制加工过程。  
研究工作记忆的实验有双任务实验,其基本假设是: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某一个成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都将不会理想;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不同成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应该同分别完成两个任务一样好。
(四)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含义
长时记忆是指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编码)
长时记忆的编码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或者分散的单元组合成新的知识框架
按语义类别编码:记忆语词概念时总是按照语义关系进行归类。(自动把苹果整合进水果类别)
以语言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借助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使其成为可以储存的东西(记住神马自动和什么联系起来)
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等特点。(我们作诗作词要押韵是,朗朗上口,容易记)
主观组织:如果不能分类和联想的话会采取自己组织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
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因素:1.编码时的意识状态(通常有意加工效果优于自动编码,自动编码与无意识过程相关)2.加工深度(大多数情况下有意识记的效果比机械识记效果好)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和提取
存储后的动态变化:在长时记忆当中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方面
内容概括化(细节忽略了)内容完整化(更加合理和有意义)内容具体化
:逐渐下降
另外还表现为记忆恢复现象,学习一段材料后过一段时间测量要比立即测量效果好。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了
提取:包括再认和回忆
再认:再度呈现能认识。分为感知和思维两种,感知是迅速直接的(熟悉歌曲立即确认)思维水平还要依赖于再认的线索(做选择题)
回忆:过去经验在头脑中重现的过程。以联想为基础(我们背课文时总要想一下上一句是什么)
联想的四大规律(符合的话容易联想):接近律(时间空间接近),相似律(外形,性质相似),对比律(相反的特征)和因果律(存在因果关系)
再认容易,回忆难。且再认在个体心理发展出现的时间更早。话到嘴边说不出来的叫“舌尖现象”(解决方法是休息一下再回忆)
4、长时记忆的特征
1. 信息保持时间很长2. 记忆容量无限3. 内容会发生重构4. 语义编码是主要的编码形式
(五)遗忘
1、遗忘的含义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的现象就是遗忘
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2、遗忘曲线
著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保持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以无意义音节为记忆材料,以再学法的节省率作为保持量的指标。结果发现,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学后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渐渐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稳定。这条曲线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时间上先快后慢,数量上先多后少)
3、遗忘理论
衰退说
衰退理论认为,对材料的识记会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遗忘是由于这些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所致。这种说法容易被人们接受,但却很难用实验证实。
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回复。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系列位置效应:中间部位同时受两种抑制影响,因而识记与回忆较为困难。
若前后学习的材料完全相同,后学习即是复习,不产生倒摄抑制。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抑制开始逐渐增加,材料的相似性达到一定程度,抑制作用最大,以后又逐渐减弱,到了先后识记的材料完全不同时,抑制效果最小。
压抑说
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有些经验进入人的意识会使人产生痛苦的体验,因此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一旦这种压抑解除,记忆就能回复。
提取失败
该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4、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熟练的动作和形象的材料遗忘得慢;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
(3)学习材料的意义
学习材料对识记者的记忆和作用会影响遗忘的进程。人对无重要意义、不符合自己需要和兴趣的、在生活中处于次要地位的信息遗忘得快,反之则慢。
(4)学习的程度
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容易遗忘;若达到恰能成诵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叫过度学习,适当的过度学习比恰能背诵时记忆效果要好些。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呈现的材料较容易回忆,遗忘较少;首因效应是指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
(6)识记者的态度
感兴趣,有需要的遗忘慢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这个大纲没有单独列出但很重要)
1. 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无影响,对外显记忆有);
2. 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会持久许多);
3. 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无影响,对外显记忆影响就很大);
4. 呈现方式(对内隐记忆有很大影响,对外显记忆则几乎没有);
5. 干扰因素(对内隐记忆无影响,对外显记忆则有)。
后记
首先就是吐槽这个SPI理论,其实这个理论是很简单的,但是感觉书中并没有说的很清楚。说白了,这个记忆系统实际上只有三个就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那个(程序记忆系统、语义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三者其实合起来其实就是长时记忆),而且陈述性记忆和情景记忆实际上就是同一种记忆。因为分别是图尔文和安德森提出来所以就不一样的名字。但是后期SPI理论提出的时候,就把两人的合起来了。而我看到其他名称一栏,知觉表征系统叫启动效应(本人才疏学浅,不能理解,查过以后发现是负责辨认出物体,但是对用途一无所知,应该就是知觉中进行到了觉察和辨认两个部分却没有确认,是内隐的,为感觉记忆服务)
看到激素能提高就记忆力,想到了为什么国外的学生在考试前会打激素呢,原来就是这个用途啊,不过我们可不能这么干,激素会干扰人正常的新陈代谢,滥用可是会出事的。
介绍
图尔文 (May 26, 1927-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在人类记忆方面的研究世界著名。他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和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并认为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功能。1983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
GeorgeA.Miller:G.米勒(1920-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记忆方面的研究十分著名。他1956年发表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对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6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3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艾宾浩斯(18501909),1850年2月24日出生于德国波恩附近的一个富商之家。17岁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历史与哲学,1873年获得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的七年中遍游英法等国从事独立研究。大约于1876年,艾宾浩斯在巴黎的一家旧书店里买到了一本费希纳著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这个偶然的机会深深地影响了他,也影响了当时新心理学的发展。艾宾浩斯深受费希纳用于研究心理现象的数学方法的启发,决定运用严格、系统的数学方法研究已经被冯特认为无法研究的高级心理过程----记忆。此后,他放弃了哲学,转而探索用心理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记忆,正是这一工作发掘了实验心理学的无穷潜力。1880年,艾宾浩斯成为柏林大学的讲师,1885年出版了《记忆》。1894年晋升为柏林大学的教授,不久转任波兰的布雷斯劳大学教授。1908年出版了《心理学概论》。1909年2月26日,这位虽然著作不多,但却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心理学家病逝。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别追了我不帅 + 20 + 50

查看全部评分

推荐
 楼主| 光爱哈赫 发表于 11-8-11 00:57: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爱哈赫 于 2011-8-15 10:42 编辑

八、言语(一般一个单选或两个单选)
(一)言语概述
1.言语的含义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词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运用语言工具(这种符号系统)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
(独立表达完整语义的结构单位是句子,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是词,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语素,能够区别语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音位)
2.言语的功能
交际功能: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过程(上课)
符号功能:言语中的词总是标志着一定的对象(西瓜)
概括功能:不仅可以标示符号功能说的对象,还可以标示某类事物的许多现象(例如文具包括很多样)
3.言语的种类
按照语言活动分类
外部言语(与他人交际的言语,那种看得见或听得见的言语)又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口头言语(听得见的言语)又包括(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对话言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聊天、辩论)【情境性,简略,直接交流,反应性四大特性】
独白语言(一个人完成言语活动:演讲、授课、做报告)【独自,开展,有准备有计划三大特性】
书面语言(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或阅读来接受别人思想的言语,也就是看的见得言语:看书,写作)【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三大特征】
内部言语(不出声的,自问自答的言语:想着明天干什么,会在大脑中组织言语)【隐蔽性,简约性两大特点】
(二)言语的中枢机制
1.言语运动中枢
即布洛卡区,位于左侧额叶处,该区病变会引起运动型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这类病人的发音器官完整无损,但发音困难,说话费力,理解能力也受一定破坏,但病人的阅读和书写能力不受影响。(有点像口吃)
2.言语听觉中枢
即威尔尼克区,位于颞上回,其主要作用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该区病变会引起接收性失语症,是一种失认症,病人说话时语音语法好像正常,但说出的话没有意义,还会对词义作出错误的估计。若切断病人的弓形束,也会产生同样现象。病变较轻的形式叫词盲,这种病人可以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出语言来。(听不懂,说话没问题)
弓形束:连接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的联系神经
3.言语视觉中枢
该区位于顶—枕裂附近的角回处,负责书面语言与口语之间的相互转化。该区病变可引起语义性失语症(听—视失语症),这种病人能说话,能理解口语,但不能理解书面语言。出现阅读障碍。(看不懂,说话没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艾克斯勒中枢负责书写功能(一切正常但写不来字)
(三)言语感知和理解(统称言语的认知)
1.言语感知
言语感知指一个人在接受他人的言语刺激时,对其语音、语调等进行识别、辨认并将其转变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过程。
口头言语感知(对语音的识别过程)
人脑将语音的声波自动分析出来,可以通过语图仪来研究
口语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影响因素(音位的特征,语音强度,噪音掩蔽,上下文语境和预期,语言学知识)
书面言语感知(接受文字材料,对字词作出正确的判断的分辨)
1、单词再认(我们是要通过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单词的特征:图形,语音,语义,词法,句法)
影响因素(词频,部位信息,笔画数量和字形结构,语音,上下文内容)
2、句子阅读(对句子所含信息的接受,一般用过测量阅读的速度和正确率来研究)【用速示器来研究】
2.言语理解
指听懂别人的话,或看懂文字材料,也就是在感知基础上使语音和文字在大脑中建立起意义的过程
言语理解的系列模型认为,言语理解是包含一系列顺序相对固定、自下而上的加工,先从语音开始加工,然后到词汇,再到句法和语义的加工。朝着一个方向。
言语理解的相互作用模型认为,不同水平的阶段也可以相互作用来实现。既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加工。
实际上包括言语声波——语音知觉——字词识别——句法分析——语义表征四个阶段
词汇理解(词汇是可识别的最小的意义单位,通过词的输入来揭示词义的过程)
影响因素
(1)单词的部位信息:拼音字母中单词开头字母和结尾字母在词汇辨认中有重要作用。汉字中保留字的完形有利于汉字识别,前面的笔画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左部比右部重要,上部比下部重要)
(2)正字法规则:是指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
(3)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母越多识别时间越长(词长效应),汉字中笔画的数量越多识别时间越长(笔画数效应)
(4)字形结构:左右结构的汉字较上下结构、独立结构的汉字容易再认。
(5)字词的使用频率:词语的使用频率越高,识别的时间就越短(词频效应)
(6)语音的作用:通过语音中介启动技术,发现语音相关有促进作用。
(7)语境的作用:语境提供的信息可促进或抑制词的识别,对高频词的促进不明显,对低频词则非常显著
(8)语义的作用:具体词比抽象词更容易识别,意义较多的词比意义较少的词容易识别
3.句子理解
句子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
句法分析是将句子分解成不同的语法
语义分析是句子中词的意义以及和其他词的关联
影响因素有:
(1)句子的类型:理解否定句比理解肯定句需要较长加工时间(真肯定<假肯定<假否定<真否定)
(2)词序:中文一般按照主谓宾的顺序,顺序改变会难以理解。
(3)语境:不同情境下对句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开刀的是他父亲,不同情境中可以指医生或病人)
(4)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对句子的切分方式不同,句子的意义可能就不同(妈妈亲了我爸爸也亲了我)
4.语篇理解
语篇理解又称课文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最高级水平,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等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课文含义的过程。
影响因素:
(1)推理:在已有的信息上增加信息或对课文的不同成分建立连结(我们考研英语的阅读理解总有一道infer的题目)
(2)语境:既包括文字形式、也包括图画等其他形式(我们考研英语的大作为就是测这种语言能力,看图说话)
(3)图式的作用: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例如故事图式(我们看小说交代的背景,情节,主题,结局)
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语言理解不仅依赖于对以上语言材料的正确感知,还依赖于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各种形式的知识经验。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所构建意义的过程。

不知为何,大纲并没有语言的产生这个内容,对于语言来说,没有这个是不完整,特别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法。
附加:乔姆斯基转换生成法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得到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属于深层结构,它为深层结构作出语义解释。语音部分属于表层结构并为表层结构作出语音解释。
后记
本章内容最少,最容易记,最贴近现实,估计不用三小时就能背完了。另外还可以更好的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给个11年得真题)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是( d )A音位B 语素C词D句子(2011年居然就考了这样一道题,一般看过书的,蒙都能对吧。)
彭老从事二十多年的语言研究写的这一章内容,认为语言既是符号系统又是行为过程。彭老的书全是讲语言的,也就是语言和言语是一回事,但是从大纲却写着言语。我查阅了资料发现,《简明牛津语言学词典》:“语言。1. 普通意义上的语言,如英语,日语。与之相对的也是作普通意义上的‘方言’;2. 人类用口语或书面语进行交际的现象,也是普通用法。因而语言学的对象既包括人类一般特性的语言
.《剑桥语言百科全书》:“语言。1. 人类社会用来交际或自我表现的、约定俗成的声音、手势或文字系统。2. 一种特别设计的信号系统,以为计算机进行编程与进行人机对话。3. 动物用来交际的手段。4. 语音学(常包括音系学)以外的语言符号。”
也就是说语言既可以作为符号系统也可以作为这种交际现象。彭老自己也说语言是language,言语是speech,言语在新华字典中意思就是说出来的话。所以在我看来大可不必对言语和语言进行严格区分。叫语言感觉更好(只听过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大学的说)但是为了考试大家还是做些区分吧。
介绍: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彭聃龄,1935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曾系统担任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的教学工作。长期从事汉语认知研究,包括汉字识别、汉语句子与课文理解,汉语儿童语言发展、汉字识别的计算机模拟、汉语的脑成像研究等。发表论文160多篇,部分论文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别追了我不帅 + 20 + 50

查看全部评分

推荐
 楼主| 光爱哈赫 发表于 11-8-11 00:57: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爱哈赫 于 2011-8-15 18:31 编辑

九、情绪和情感(一般两个单选+一个多选)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心理过程。
情绪和情感的三种成分:主观体验(感受,属心理层面),外部表现(行为)和生理唤醒(生理反应,恐惧则心跳加快)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有机体适应环境,如落水时呼救)
动机功能(是动机的源泉,可以激励人的活动,如地震会产生恐惧情绪,增加内驱力来面对灾害)
组织功能(对其他心理活动也有组织作用,心情愉快,认知活动的效果也好)
信号功能(传递信息,沟通思想,通过表情实现。眉目传情就是这么个事)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联系:情绪和情感都是与人的特点的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统称为感情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应了情感的深度
区别:情绪主要指情感过程,也就是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中彩票之后的狂喜】
情感主要是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我热爱心理学】
一般情绪可以描述动物和人,而情感一般描述人。
情绪的维度
包括动力性,强度,激动型和紧张度。(这些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
动力性:情绪满足可以提高人的活力
激动型:包括激动与平静两级
情绪的强度:从愉快到狂喜
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维度理论:三维理论
冯特情感三维说: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
施洛伯格: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
普拉切克:强度、相似性、两极性
四维理论
伊扎德: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我国《礼记》“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生物进化的角度分为基本情绪(先天就有的)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而成)
伊扎德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类的11种基本情绪,和三类复合情绪(基本情绪的结合、基本情绪和认知的结合、基本情绪和内驱力的结合)有大概上百种
罗素提出了情绪的环形模式,认为情绪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愉快——不愉快和中等强度——高等强度)
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不是对于某一事物,而是以同样态度对一切事物(考研被录取后的一段时间比较高兴)
激情:强烈的,爆发性的,短促的情绪状态。会产生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怒发冲冠)(考试成绩刚出来的时候如果380分,那么会立即处于激情状态之下)
激情状态下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也就是自我控制力减弱,做出出格的行为来。但是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状态,所以是要负责的。(药某采用这个理由来辩护是站不住脚的)
应激:对意外的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地震后逃命)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汶川地震后很多救援队的人回来后都得了适应性疾病
2、情感的种类(道德观,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拾金不昧)
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作对一道题感觉很愉快)
美感:依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雄伟的长城)而且美感和道德感是紧密联系的(拾金不昧人是美丽的)
(三)表情
1、表情的含义
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
2、表情的种类
面部表情:脸部变化表现各种情绪状态。(眼睛对表达忧伤最重要,口部对快乐和厌恶,前额对惊奇,眼睛、嘴和前额对愤怒。)(最容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较难辨认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
姿态表情: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
身体表情:身体姿势的变化(高兴时捧腹大笑)
手势:后天习得的,通常和言语一起使用,受社会文和传统影响(OK手势)
语调表情:朗朗笑声是愉快,呻吟是痛苦
(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整体说)情绪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回路控制的。情绪包括两个系统,趋近系统(愉快)和退缩系统(恐惧)
(定位说)前额皮层(左边与趋近系统有关(积极),右边与退缩系统有关(消极)
杏仁核(知觉和产生消极情感),对于厌恶学习很重要(对某物的喜好因后者与有害刺激多次联系而对其产生厌恶或回避的现象。)
海马在情绪行为的背景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如损坏,会在该高兴的时候哭)
前部扣带回与情绪加工有关
网状结构:和注意一样,都是维持觉醒状态和兴奋性的作用。另外也是生理唤醒的必要条件。
积极情绪定位在左半球,消极情绪定位在右半球(和前额皮层一致)
(五)情绪理论
1、早期的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先有生理上的变化,后有情绪)
情绪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结果。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贡献: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的作用
缺陷:忽视了中枢神经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他们认为,你看见蛇害怕,是因为交感神经释放出肾上腺素,使你后退,然后才产生恐惧的)
坎农—巴德学说(不在植物性神经,而在丘脑)
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植物性神经,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冲动,传导至丘脑,向上到大脑皮层产生情绪,向下到交感神经引起生理变化。而且是同时发生的。
(你看见蛇害怕,是因为丘脑向上传递蛇的信息到大脑皮层产生情绪,向下到交感神经引起生理变化)
贡献:看到了中枢系统和脑的作用
缺陷:没有看到认知因素的作用
2、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情境刺激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情境,由于对他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老虎关在笼子里,就不恐惧了)
(你看见蛇害怕,是因为大脑对蛇这个情境进行评定了,觉得有危险才产生害怕,引起生理变化)
沙赫特——辛格二因素理论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也就是说要对你的生理变化也作出认知评价)事实上,情绪的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你看见蛇害怕,是因为大脑对蛇这个情境进行评定了,觉得有危险才产生害怕,引起生理变化。接着还有对你产生生理变化也进行认知评价。以确定情绪产生的正确性。)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为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分为初评价(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程度),次评价(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和再评价(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你看见蛇害怕,是因为蛇有毒会威胁你的生命才害怕的(初评价),但是必须要冷静,不然会被咬死的。(次评价)最后,冲过去把蛇打死了,回到家里一想,其实刚才应该逃跑的,万一被咬了呢。(再评价)】

后记
这一章比较少,也很好理解,重点在后面的情绪理论。我们现在看来很多理论可能觉得很不靠谱,不过在当时他们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些理论都是一个接一个发展起来的。没有前人的铺垫,后面的工作可能要更加艰巨,所以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在这一章我举了很多例子,很多都是我自己想的,可能有些不是很妥当,偏离了主题,大家也可以自己想一下,自己的例子是最好了,也是记得最牢的。反之考试出道理论的时候,例子是必须举的。今年有一道这个题,在情绪研究中,研究者长期以来争论的主要问题是(C)
A。情绪的产生是否与生理活动有关B。情绪是否具有动机功能C。情绪和认知是否相互独立.D。基本面部表情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这一题其实我是用排除法来做的)
介绍:
.Richard S.Lazarus:拉扎勒斯(1922-),美国应激理论的现代代表人物之一,对情绪和适应作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应激反应的对付过程,他提出了认知评价的重要性,认为生活过程中的其它因素都是以认知评价为转移的。198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W.Gary Cannon:坎农(1871-1945),美国生理心理学家,对情绪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情绪理论被称为坎农—巴德学说。191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别追了我不帅 + 20 + 50

查看全部评分

推荐
 楼主| 光爱哈赫 发表于 11-8-10 22:44: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爱哈赫 于 2011-8-13 14:34 编辑

四、感觉
(一)感觉概述(一般两道单选或一道简答)
要点:三大定律+十二大现象+六大理论
1、感觉的含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的的意义: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2、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机、内脏感觉)
3、感觉测量:揭示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这种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E)和绝对感觉阈限(R)成反比)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刺激量叫差别阈限,这种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K=△I/I (刺激增量与原刺激量之比是韦伯分数)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只适用于中等强度。
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存在两种关系: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对数定律 PK logI(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
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乘方定律P=KIn(P为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
4、感觉现象(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适应,后像,融合,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补偿,联觉)
(二)视觉
1、视觉的含义
光波作用于人眼产生的感觉
适宜刺激是380—780nm电磁波
2、视觉现象
光波有什么特性相应的,人就会产生什么感觉
光的特性有:强度,空间分布,波长和持续时间
相对应的感觉有:明度,视亮度,视敏度,对比,颜色,适应,后像,闪光融合和视觉掩蔽
明度:明暗程度的感觉,取决于照明强度和本身的反射系数
视亮度指从黑色表面到白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只由表面反射系数决定
椎体细胞对红绿光更敏感,棒体细胞对蓝紫光更敏感。所以在傍晚,蓝花比红花更亮。因为傍晚主要是夜视的棒体细胞占主导作用。也叫普肯耶现象。
颜色:光波作用与人眼产生的视觉经验,包括(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哪种波长的光占优势,就报告哪种颜色
明度和上面的明度是一回事
饱和度指颜色的纯度,高饱和度的颜色很正。低饱和度的颜色会掺杂其它颜色。
颜色混合:包括色光混合(光波的混合,加法过程)和颜料混合(在调色板上的混合,减法过程)
色弱: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色盲:丧失对某种颜色的感受性。全色盲只能看见灰白,缺乏椎体细胞。
视觉对比:明暗对比(光强在空间分布不同),颜色对比(对象的颜色会朝着背景颜色的补色变化)
马赫带现象: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用视角来表示。
最小可见敏度(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觉察存在),游标敏度(分辨两条线段相对移动),最小间隔敏度(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
视觉适应: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时间为30—40分钟。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时间为5分钟。
视觉适应的意义在于:利用他的规律可以提高视觉的效果,避免异常情况下光对眼睛的破坏。带红色眼睛加快暗适应。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正后像和原刺激物相同,负后像和原刺激物相反。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菲利波特定律认为亮度和闪光融合频率成对数关系。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动画)
3、视觉的生理机制
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折光机制:光线到达角膜(屈光作用),经晶体,房水,玻璃体(屈光介质)把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中央凹部位
感觉机制(换能:光化学反应):也就是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主要是通过视网膜上的棒体细胞(夜视器官,感受明暗,1.2亿,棒状,中央窝没有,距离中央窝在16°到20°处最多)和锥体细胞(昼视器官,感受颜色和细节,600万,短粗,只有中央窝有,对光最敏感区域)来完成的,另外,在视神经进入的地方,是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
传导机制(聚合作用):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传导至双极细胞(第一极)到视神经节细胞(第二级)到外侧膝状体发出的神经纤维(第三级)最后终于于大脑枕叶纹状区。其间会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另外也会受到侧抑制的作用(相邻感受器之间相互抑制的现象:产生马赫带)
中枢机制:大脑枕叶纹状区(直接投射)及邻近脑区(进一步加工),休伯和威塞尔对视觉感受野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中枢机制。大脑皮层的视觉感受野是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其间包含的特征觉察器可以自动识别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如:直线,角等)。另外,有大细胞通路(M通路):处理运动和形状,小细胞通路(P通路)处理颜色信息。
4、视觉理论:
三色说
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颜色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光波敏感,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只有红色的光才产生红色颜色,类似特异化理论)
赫尔姆霍茨进行了改进,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时,将在三种感受器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比例活动而产生的。(红光来,都能激活只是强度不同。类似模式理论)
但有缺陷,就是无法解释色盲。因为红绿色盲能看到黄色。但按照该理论红绿色盲缺少红绿感受器,黄色由红绿混合而成,也就看不到黄色了。
对立过程理论(四色说)
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
(他们是合成和分解的关系,光强时,黑白视素分解,表现成白色,光弱时合成后表现成黑色。)
(三)听觉
1、听觉的含义
声波作用于人耳产生的感觉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16赫兹至20000赫兹)
2、听觉现象
声波的物理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相应的心理特性:音调、音响、声音的掩蔽
音调: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音乐一般在50赫兹—5000赫兹,言语一般在300赫兹到5000赫兹,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区域。
音响:取决于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0db—130db),另外音响还和声音频率有关(等响曲线,不同频率音响相同)
声音的掩蔽:同时作用的其他声音使听觉阈限上升的现象。1、和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掩蔽作用大。2、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3、掩蔽音强度提高时,作用也增加,覆盖范围也增大。
3、听觉的生理机制
声波传递:经由耳廓和外耳道,将声波传进来,引起三块听小骨的机械运动(生理性传递),引起耳蜗液的震动。
感觉机制(换能):液体的振动引起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上的毛细胞的震动,产生动作电位实现换能。
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听神经—脑干髓质—内侧膝状体—大脑皮层
4、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  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结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如果声音刺激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该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赫尔霍姆茨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反之,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人的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映不同频率的声音。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振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认为20世纪40年代,生理学家冯•贝克亚西提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步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音频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  认为:当声音低于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的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惟一基础。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四)其它感觉
皮肤感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触压觉:触觉(轻微变形)压觉(明显变形)振动觉和痒觉,感受器是神经末梢包括(迈斯纳触觉小体,毛囊神经末梢,环层小体)。面部对压力最敏感,两点阈限手指最敏感,定位最准确在指间和舌尖。
温度觉:皮肤表面温度叫生理零度,温觉(40°更敏感,感受器是罗弗尼氏小体),冷觉(15°最敏感,感受器是克劳斯式球)
痛觉:(感受器是皮肤下各层的自由神经末梢)
嗅觉:由有气味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的嗅细胞中引起的。
味觉: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引起的。舌尖:甜,舌中:咸,两侧:酸,舌后根:苦。
内部感觉:有机体内部状态和变化的感觉(动觉,平衡机和内脏感觉)
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位置,运动和肌肉的紧张程度,感受器分别是,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平衡觉:由人体做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引起的,感受器是,前庭和半规管
内脏感觉:内脏作用于脏器壁产生的,是缺乏准确定位的“黑暗感觉”。

后记
感觉这一章是心理学导论当中算是最长的一张了,考点很多,特别是相关现象和理论,其中视觉的生理机制和听觉理论比较繁琐。大部分内容,我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一下,一般能把选择题对付过去,理论我基本上和书上一样,这个答大题要用专业的话比较好。要认真理解。不过背起来应该还是比较顺利的。

介绍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 )英国医生、物理学家,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在物理学领域领袖群英、名享世界,而且涉猎甚广,光波学、声波学、流体动力学、造船工程、潮汐理论、毛细作用、用摆测量引力、虹的理论……力学、数学、光学、声学、语言学、动物学、埃及学……他对艺术还颇有兴趣,热爱美术,几乎会演奏当时的所有乐器,并且会制造天文器材,还研究了保险经济问题。而且托马斯·杨擅长骑马,并且会耍杂技走钢丝。
赫尔曼·赫尔姆霍茨 Hermann von Helmholtz 1 1821.08.31-1894.09.08,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被后人誉为达尔文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出生于德国柏林附近波茨坦市,因病逝于德国柏林夏洛滕区。
贝克西,乔治·冯(BEKESY,GEORG VON 1899—1972)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G·冯·贝克西家族,起初在伯尔尼大学学习,1923年在布达佩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2—1946年执教于布达佩斯大学,1946年转入斯德哥尔摩的查理一世皇家学院。1949年受聘于哈佛大学,在S·S·史蒂文斯手下担任心理物理学方面的高级研究员。从1966年起直到去世,他一直是夏威夷大学主司感觉研究的教授。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别追了我不帅 + 20 + 50

查看全部评分

推荐
 楼主| 光爱哈赫 发表于 11-8-10 22:4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爱哈赫 于 2011-8-23 23:48 编辑

五、知觉(一般是三个单选或一个简答)
要点:四大特性+七种知觉(包括错觉)+一大理论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存在(格式塔)。
知觉有三个作用:觉察(发现存在,但不知道是什么),分辨(与其他事物区分开),确认(依据知识经验,确定知觉到的对象)
2、知觉的组织原则(知觉为图形,或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要结合彭书P144页或梁书P165页的图形来理解】
1、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容易知觉为图形)
2、相似性(相似的成分容易知觉为图形)
3、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知觉为图形)、
4、良好连续(空间上具有连续性的部分容易知觉为图形)
5、共同命运(某些部分按照相同的方向变化和运动时容易知觉为图形)
6、封闭(封闭的线段容易知觉为图形)
7、线条朝向(方向相同的容易知觉为图形)
8、简单性(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知觉为图形)
这种图像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信息,而且还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间的联系和关系
(启动现象:前面呈现的词如果与后面呈现的词有关系的话,那么后面呈现的词的识别时间将会更短)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隐蔽图形)
作用:1.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两歧图形);2.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不完整图形);3.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当读到Wor_的时候会期待最后一个字母是d,k,m,n)。
2、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部分整合为整体的能力。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又依赖于整体(12B14的那个)。整体优先于个别成分的知觉(内温HS实验和拓扑性质的检测)
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而且还依赖于个体知识经验(不懂英文者把英文知觉为一个个字母)
3、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是物与对象。从这个意义上,知觉过程就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两歧图形)
知觉定势: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吹萨克斯的图)
4、知觉的恒常性
客观条件改变,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门从开到关)
大小恒常性:但我们从不同距离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变化的,而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却不完全随着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艾姆斯小屋)
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相对明度或视亮度却保持不变,这就是明度恒常性。(煤球总是黑色的)
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表面的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就是颜色恒常性。(家具在不同灯光下,颜色保持相对不变)
向恒常性:指人不随身体部位或视像方向改变而感知物体实际方位的知觉特性。(棒框实验)(梁书P179)
知觉恒常性的影响因素:视觉线索(各种参照物提供的信息)和知识经验(建立的对客观世界的稳定知觉)
(三)空间知觉(对物体空间关系的认识)
1、形状知觉(二维)
脑对物体形状知觉的反应
(觉察)形状的特征分析(之前视觉的时候讲过的,特征觉察器可以自动识别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如:直线,角等)这样就有了原始的对形状的识别了。
(分辨)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借助轮廓从而将其余部分分离出来。同时会受到空间上邻近其它轮廓和时间上前后出现轮廓的影响。(轮廓掩蔽)。主观轮廓和错觉轮廓就是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也能看到轮廓(彭P144页有图,一看便懂)
(确认)图形识别(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到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比特征分析更高级,就是后面讲到的模式识别理论了。
眼动对形状知觉的意义:微小的眼动(微动)对于维持视觉映像和避免局部适应有意义,跳动与信息提取有关,保证了新的信息的提取。
2、大小知觉
脑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反应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埃默特定律):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a=A/D,a指网像大小,A是知觉上物体的大小,D是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环境中距离线索和网膜投影的大小,都给人们提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这也是人们能够保持大小恒常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当熟悉的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网膜投影的大小随之改变,但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能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远距离估计铅笔的长度)
临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在大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小,而在小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大。(多尔波也夫错觉,大小球那个)
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当观察者俯视或仰视时,知觉对象都会缩小(观察运动场上的气球)
3、深度知觉(三维)或距离知觉
脑对物体深度知觉的反应;人们知觉深度都是依赖于线索的。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调节:指晶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产生的由改变睫状肌的紧张度实现的变化,它只在1~2米范围内有效,也很不准确。
辐合:是指双眼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汇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是双眼的机能,辐合可用辐合角来表示,辐合角的大小就为人们提供了物体距离远近的信息。
人们用调节作为线索少,用幅合作为线索多。
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的深度线索)
1.对象重叠(遮挡):一个物体掩盖或遮挡另一物体,被掩盖的物体知觉得远些
2.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的现象(火车轨)
3.空气透视: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人们根据这一线索推断物体的远近
4.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事业中相对位置高的物体显得远些
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指视野中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远处对象密度大,近处对象密度小(彭书P153有图,进出沙漠密度小)
6.运动视差: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近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慢,方向相同。这由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网膜上运动范围的不同造成
7.运动透视:当观察者向前运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注意与运动视差和纹理梯度的辨析)
8.明暗和阴影:阴影反映了相对于光源的位置,由此产生的物体各部分明暗差异,成为深度知觉或距离知觉的线索;同时,明亮的物体会被知觉为近些,而灰暗或阴影中的物体会被知觉为远些
9.相对大小:在平面上,相对大的物体看起来近,而相对小的物体看起来远
双眼线索(人们判断深度知觉主要依赖于两眼的线索)
当我们观看一个物体时,两眼视轴幅合在这个物体上时,物体的印象将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点上;这时如果将两眼网膜重叠起来。他们的视像应该重合在一起,既看到单一,清晰的物体。
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有重要意义: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距离的判断失去作用。
4.方位知觉
脑对物体方位知觉的反应
人主要靠视觉和听觉来定向,触摸觉、动觉、平衡觉等起补充作用。
视觉方位定向需要借助于各种主客观参照物。它受文化、习俗等的影响,尤其受经验的影响,是后天习得的一种能力。(天空为上,地面为下)
听觉方位定向主要用于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听觉方位定向能力主要来自两耳听觉的差异,包括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其定向规律有:(音笼实验)
1.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不会混淆,容易分辨;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定点作一圆锥,则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时间差: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的时间差别 强度差:传到两耳时的强度的差别 相位差:传到两耳的声波相位不同(声波的位置)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脑对物体顺序性和连续性的反应,表现在对时间的分辨(把不同时间区分开),确认(今天是几号),估量(这节课过了多久)预测(过多久考研)
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昼夜交替);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活动(心跳、饥饿等)3.借助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听觉>触觉>视觉;
2.一定时间内事件的数量和性质(数量多,性质复杂,时间短;回忆往事时正好相反:经历越丰富就觉得时间越长);
3.人的兴趣与情绪(感兴趣,觉得快;期待时,觉得慢)【与火炉坐一起绝对满,和美女坐一起觉得快】
4.人对1秒钟的估计最准确,比1秒钟长的容易被低估,短的容易被高估,间隔越大,人对时间估计的误差就越大。
(五)运动知觉
脑对物体运动特性的反应。
真动(真的动了)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低于下阈人们只能看到相对静止(时针);物体运动过快超过一定限度,人们只能看到弥漫性的闪烁(闪光融合)。
似动(看上去动了,但是没动)
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
动景运动(最佳运动或Phi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60ms)相继呈现时(低于30ms,同时出现;超过200ms相继出现),网膜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的运动。(电影,电视,广告等)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浮云导致月亮动)
自主运动:在暗室中,如果你点燃一支烟并注视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若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着相反方向在运动。(注视瀑布再看静止的物体)
(五)知觉的信息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系统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颜色和明度直接依赖于光波的特性)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对事物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和一般只是经验。(火车站接人)
一般而言,在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就占优势。
2、模式识别理论
模式:刺激的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即刺激的整体结构。如视觉刺激模式、听觉刺激模式等,各个模式都不相同,复杂模式还会包含子模式。
模式识别:个体确认所知觉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它模式区分开来。是知觉研究中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模式识别过程: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决定它与哪个长时记忆中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
1)模板匹配理论:长时记忆中存储了各种与过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相对应的袖珍副本(模板),内在模板与客观事物的刺激模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模式识别是将刺激提供的信息与相应的模板进行匹配的过程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型。精确匹配
优点:模板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在知觉过程中如何进行模式识别,并在实现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模式识别中得到了实际运用。
缺点:模板说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方面仍然有许多缺陷。①按照该理论的假设,每一个有千变万化现象的同一个事物,记忆系统中都要储备与之一一对应的模板才能识别,需要在记忆中存储大量模板②这种理论对模式识别的解释比较刻板和生硬,缺乏人们在实际知觉中对模式识别的灵活性和变通性③没有明确阐释模板匹配的机制,尤其难以解释人们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模式的现象。
2)原型理论: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模式的原型(有关某一类事物或刺激模式的概括性表征,反映一类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基本特性)。模式识别是在记忆中找到与当前的刺激模式最相似的原型的过程,不需要严格匹配,只要存在相应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也可以得到识别。近似匹配
优点:原型匹配理论大大减少了模板的数量,不仅减轻了记忆负担,而且使模式识别的过程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这种识别过程基本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
缺点:理论不够清晰直观;匹配过程只强调自上而下的加工,而缺少自下而上的加工。
3)特征分析理论:每一种刺激模式都能被分解成一些基本特征,同一类别模式的刺激物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刺激信息的特征和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在模式识别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的客观事物,以各种基本特征的方式储存在记忆系统中,模式识别的过程首先是对刺激信息的特征加以分析,抽取有关特征并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系统中已储存的各种相应的特征比较,一旦获得二者特征之间最佳匹配,刺激就被识别。最佳匹配
优点:①依据刺激的特征进行识别,避免预加工的困难,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②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担③在识别中需要抽取必要的特征,再加以综合,使模式识别过程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缺点: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没有自上而下的加工,由局部加工到整体加工,无法说明人在识别模式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鬼域模型:Selfridge (1959)提出,以特征分析为基础,将模式识别过程分为4个层次。即映象鬼(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形成刺激的映象)、特征鬼(对刺激的映象进行分析,分解为各种特征)、认知鬼(监视各种特征鬼的反应,当发现了有关的特征时就会喊叫)和决策鬼(根据这些认知鬼的喊叫,选择喊叫声最大的那个认知鬼所负责的模式,作为所要识别的模式)
(六)错觉
1、错觉的含义
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2、错觉的种类
大小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
潘佐错觉(铁轨错觉):两条辐合线中间有两条等长的直线,结果一条看上去比另一条长。
垂直—水平错觉(垂直长,水平短)
贾斯特罗错觉:两条等长的曲线,包含在下图中的比上图中的长些。
多尔波也夫错觉:被大的包围显得小,被小的包围显得大
月亮错觉:在天边时大,在天顶时小
形状和方向错觉
佐尔拉错觉:一些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看成不平行的
冯特错觉:两条直的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直线好像是弯曲的
爱因斯坦错觉: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四边略显弯曲
波根多夫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曲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奥尔比逊错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附上相交于一点的数条线段后看起来方非方圆非圆
格里德火花错觉:看到交叉点上跳跃性的出现火花。

3.错觉产生的原因
1、眼动理论
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可以解释水平—垂直错觉和缪勒—莱耶错觉。后来用网像稳定技术发现,不眼动也能产生错觉。后来认为只要有眼动的准备也能产生错觉。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
(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可以解释波根多夫错觉和佐尔拉错觉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可以解释潘佐错觉。

后记
  从这一张内容开始就比较重要了,总所周知,认知一直都是心理学考试的热点。像知觉今年还考了简答题。所以不可掉以轻心。像模式识别理论就是从认知心理学里面加进来的。
  说到似动,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主持这个实验的是韦特海默,观察者是克勒和科夫卡。实验借助于速示器,将a、b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如果放映两条线的时间相隔过长,例如2000或200毫秒时,观察者可先见a线,后见b线,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缩短,例如30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60毫秒,便可见 a线向 b线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见线,这便称作似动现象。这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电影的相片是静止的,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
  另外,那个常性误用我是看了半天没看明白,后来才发现,原来就是误用恒常性造成的错觉,难道就不能叫恒常性误用么?
  最后,这个深度知觉,必须吐槽下,自从阿凡达红了以后,全国各大电影院都购进了3d电影放映设备。我们心理学研究的深度知觉在制作3d电影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当然我说的不是这个。相信看过3d电影的各位肯定深有感触,很多电影院的3d效果很是暗啊,似乎白天像下午,下午像晚上。原因就在于他们使用了主动式快门眼镜,原理是这样的,屏幕会先显示给左眼看的画面,这时眼镜会同步将你的右眼遮住,有点像海盗戴的眼罩那样。接着,屏幕会快速切换到给右眼看的画面,这时眼镜就会转成将你的左眼遮住,确保你看到的画面是正确的。这个过程交替的非常迅速,每秒可以到 120 次,因此对人眼来说是无法看到这个左右转换的。这样其实就给你了一个双眼线索。但每只眼睛实际上只能得到一半的光,因此主动式快门看出去,就好像戴了墨镜看电视一样,并且眼镜很容易疲劳。而世界上主流的偏振光3D眼镜的主要原理是左右眼看到的画面不同,左右眼位置不同所以画面会有一些差异。拍摄立体图像时就是用2个镜头一左一右。然后左边镜头的影像经过一个横偏振片过滤,得到横偏振光,右边镜头的影像经过一个纵偏振片过滤,得到纵偏振光。立体眼镜的左眼和右眼分别装上横偏振片和纵偏振片,横偏振光只能通过横偏振片,纵偏振光只能通过纵偏振片。这样就保证了左边相机拍摄的东西只能进入左眼,右边相机拍摄到的东西只能进入右眼,于是乎就立体了。
希望国内的电影院不要拿坑爹的主动式3d来忽悠大众了,我们又不都是氪金狗眼。

介绍:
(本章以学派来介绍是为了表达格式塔学派为知觉作出的卓越贡献)
格式塔学派(德语:Gestalt theorie)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 世纪初的德国,又称为完形心理学[1]。由马科斯·韦特墨(1880~1943)、沃尔夫冈·苛勒(1887~1967)和科特·考夫卡(1886~1941)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即“模式、形状、形式””等,意思是指“动态的整体(dynamic wholes)。
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给个福利:格里德火花错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别追了我不帅 + 20 + 50

查看全部评分

推荐
 楼主| 光爱哈赫 发表于 11-8-10 22:43: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爱哈赫 于 2011-8-18 12:16 编辑

《心理学导论》
前言
这门课占100分,是最大的部分,也是考研出题最细致的地方,当然也是大家拿分的主要环节,这里的题目一遍都很基础。
结构一般是(19个单选+4个多选+2个简答+1论述),不过每年可能不一样,大致差不多。
这部分参考书目如下: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2011年版)教育部考试中心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2011年版)高教
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 第三版 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心理学导论 梁宁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普通心理学 第四版 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2010年版)
社会心理学 金盛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心理学统考重难点手册 2011第三版
MJ心理大纲详解(小白修订版)
[心理学].Peter.O.Gray.Psychology.5th
开始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般两道单选)
要点:两大关系+五大方法+七大流派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宏观上包括个体心理,团体与社会心理和动物心理,狭义上主要指人的一切精神活动。
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有的书叫个性)
心理过程: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
包括:1、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应。
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意志的体现,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注意是伴随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人格(个性)
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称。即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或独特性。
1、心理动力(个性倾向性)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因此,心理动力制约着心理活动的性质与变化,并且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最高的调节作用。
2、  心理特征
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两大关系】
心理过程中三者的关系:
认知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同样,只有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人才能自觉地进行意志行动;反过来,情感,意志过程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心理过程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人的心理过程与人彼此密切联系而构成整体。没有心理过程,人格无法形成。反之,人格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过程。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总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其次,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如果没有对自己和客观环境的认知,产生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心理特征就不可能形成,更无从表现;已经形成的心理特性又会影响和制约人的心理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适用条件:1、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2、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的出现可能产生影响
3、  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优点:1、适用范围较大。2、简便易行。3所得材料比较真实。
缺点:1、难以进行重复验证。2、没有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结果难以精确。3、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4、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较大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包括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优点:1、可揭示因果关系 2、可重复、可检验 3、数量化指标明确
缺点:1、实验条件控制的人工人为性 2、实验干涉程度高 3、对于复杂行为无法测量
4、  不适用于探索性研究
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优点:1、量表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2、量化程度高,数据易于处理。3、有常模进行比较。4、种类多,灵活方便。
缺点:1、难以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 2、不能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3、对施测者要求较高 4、有非人为因素的干扰。
调查法: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包括:问卷调查法和晤谈法
问卷法: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方法。
优点1、可获得大量有效数据 2、可以测量出个人态度和观点
缺点1、问卷回收率低 2、自我报告的真实性 3、选择无偏向样本困难
晤谈法: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
优点:1、可以对个别被试进行深入研究 2、可以对复杂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缺点:1、收研究者的主观倾向影响较大 2、对被试的错误的回忆无法识别
个案法:对某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优点:探索性强,可以为所研究的问题提供详尽,全面的深层资料。
缺点:花费时间多,结论难以推广
几乎非实验法的缺点都可以加上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研究方法:内省法
  评价:构造心理学的诞生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分析,严重脱离实际,因而其结局必然是短命的。
2.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强调意识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整体,即“意识流”,反对把心理学指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评价: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其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3.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主要观点:1、行为主义根本就不同意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认为心理学应是行为的科学,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的行为,应该遵循刺激—反应的公式,认为研究的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2、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
研究方法:实验法
评价: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张过于极端,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他们对于研究客观性的强调,对于使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有着积极的意义。
4.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主要观点:格式塔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该学派主张心理的整体性,著名观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因此心理过程都该作为整体来研究。
研究方法:实验法
评价: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该学派反复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论观点则是正确的,且他们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具有积极的意义,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5.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
主要观点: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会不断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个案法等
评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早期的理论具有泛性论的特点,这些都是错误的。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修正了弗洛伊德原有的理论,更强调其他因素对产生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6.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人物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强调人在充分发展自我潜力时,力争实现自我的各种需要,从而建立完善的自我,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但其理论体系仍不完备,其人性本善的观点也还有待商讨。
7.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纽维尔、西蒙等
主要观点: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的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认知过程)。他们将人与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的系统和计算机一样,知识的获得也是以个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评价: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相信,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在新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别追了我不帅 + 20 + 50

查看全部评分

10#
 楼主| 光爱哈赫 发表于 11-8-10 22:43: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爱哈赫 于 2011-8-31 23:08 编辑

三、意识和注意(一般两道单选或一道简答,09年还考过综合)
要点:四大品质+六大理论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一种觉知(觉察存在)(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调控心理活动)(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觉醒、警觉)
2、意识的种类
无意识:个体不曾觉察要的心理活动过程
无意识现象:1、无意识行为,自动化行为(边骑自行车边讲话)2、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觉察到刺激对他们行为产生的影响(在电视节目中插播一个短到你看不见的广告,但无意识能觉察到,你对它的好感度就会上升)3盲视,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一个盲人穿过一条摆满杂物的走廊——他没有碰到任何障碍物,顺利通过了,现场的研究人员也没有发现他使用过什么特殊伎俩。这就是曾在科学史上引起巨大争议的盲视现象:眼睛看见了某个物体,自己却不知道,而且很多正常人也拥有这样的“超能力”。)。
前意识: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一瞬间未被意识到,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比如你的长时记忆,不问你的话是不会去提取的)
潜意识:对正在进行的某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本身毫无察觉。(口误,笔误)
3、意识的功能
1、觉知功能,不仅能意识到客观物体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行为与环境是否和谐,内在关系怎样。
2、计划功能,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有计划的,动物没有
3、选择功能,人能够选择最有效的刺激,过滤并限制无关信息的输入,减少不断输入的能量。
4、监控功能,了解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信息,调节和控制他们之间的关系
4、睡眠与梦
睡眠包括四个阶段+快速眼动睡眠
觉醒:β波,频率高,波幅小
休息:α波,频率较低,波幅稍大
第一阶段:浅睡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波,持续10分钟,容易惊醒。
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短暂爆发,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叫睡眠锭,持续20分钟,较难唤醒。
第三阶段: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德尔塔)波(频率更低,波幅更大),有时也会出现睡眠锭,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大多数脑波开始呈现δ波时,说明进入深度睡眠阶段,有时发生梦游,梦呓(说梦话),尿床。
后两个也叫慢波睡眠(sws)前四个阶段大概要持续1个小时到90分钟。
快速眼动睡眠:脑电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α波出现(与清醒时类似)。眼球开始左右上下运动,报告梦境。另外血压和心率不规则,呼吸急促,如清醒时一样,但肌肉依然松软。
解释:1、功能恢复理论:工作了一天,累了,身体要休息。有人提出,快速眼动睡眠对心理健康很重要。
2、生态学理论:祖先晚上躲山洞里,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进化后,演变成周期性变化的一个环节。
睡眠的特征:1、普遍性2、必须性(人都是要睡的,不睡会死的)
:在睡眠中产生想像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
梦功能的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康庄大道。被压抑的潜意识,以某种形式得到释放。
2、生理性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随机神经活动的体验。关于奇异梦境的研究。
3、认知观点,福克斯认为梦可以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知识。如REM睡眠剥夺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夜晚帽可以记录睡眠的眼动和脑波,斯腾浩瑞关于梦境转换的研究发现,转换也是有一定规则的。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另一些对象。集中性是在指向某个对象后,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集中性高时,指向性就小。
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区别,(1)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是心理体验(2)注意比意识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
联系,(1)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比较清晰。(2)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的中心。
2、注意的功能:
1、 选择功能,有选择性的指向符合自己需要的事物,而排除无关事物的影响。
2、  维持功能,注意能使心理活动稳定在选择对象上,直至达到一定目的为止。
3、  调节与监督功能,觉察事物的变化,调节心理与行为相适应,是个体能及时发现错误并给予纠正。
3、注意的种类:
1、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性(突然闯进来一个人)。
引起原因: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相对强度)2、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期待)
2、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只有人才有。(比如背重点)
引起原因:1、任务和目的(目标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引起)2、兴趣(有趣的事物容易,且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即间接兴趣也可以)3、活动的组织(有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的人容易)4、过去经验(熟悉的话,容易理解,便能较好的维持)5、人格(顽强人格容易,薄弱人格难维持)【注:P191彭书上每点后加有依从性,我认为可以省略,加了反而理解困难】
3、  随意后注意: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引起原因:1、直接兴趣 2、熟练程度
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朝向反射)2、无关运动的停止(鸦雀无声)3、呼吸变得轻缓(屏息凝视)。但是不排除有人是装的。
2、注意的生理机制
1、朝向反射,由新异刺激物引进的反射,表现为朝向刺激物,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并会伴随生理唤醒,有助于提高感官的感受性。
2、脑干网状结构,负责维持大脑觉醒,保证大脑能有效加工特定信号。
3、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
边缘系统负责对新旧刺激进行选择,如果损坏会出现高度分心现象。
大脑皮层,主动调节行为,对信息进行选择。如果额叶损伤会表现出对新异刺激过分敏感。原因是额叶有抑制兴奋的作用。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一瞬间内意识到对象的数量。速示器测定表明0.1s知觉到的数量可作为注意的广度。成人一般把握8—9个黑色圆点。3-4个没有联系的汉字。一目十行反映注意的广度
影响因素:1、对象的特点(有关联)2、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知识丰富,任务简单的广度大)3、注意策略。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用警戒任务来测定。与它相反的品质叫注意分散。
但是长时间的注意同一物体,注意会不随意的厉害该物体,称为注意动摇或起伏。周期为8—10秒。
影响因素:1、对象本身的特定。(复杂,注意稳定,单调则不稳定)2、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任务明确则稳定)3、人的主观状态(对事物的兴趣)4、个体差异
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是后天学习和训练的结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的是注意的分配。通过双作业任务来检测。
影响因素:1、活动的熟练程度 2、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联系紧密有利于分配)
4、  注意转移,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的把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与注意的分散不同,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
影响因素:1、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事物的性质和意义(吸引力越强,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就迅速)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五)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的选择认知理论
聚焦在对信息的选择在哪个阶段
1、 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根据切里的双耳分听的实验结果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预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信息就被阻断在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2、 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根据格雷的双耳分听实验认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了。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激活阈限低的,在出现在非追随通道时,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如火警,自己的名字)
3、 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提出,诺尔曼完善。认为所有信息在进入过滤装置前已经收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装置。
4、 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等人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需要的认知资源也就越多且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二)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
聚焦在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与认知活动的
1、认知资源理论
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而且认知系统有一个自己负责资源的分配。受我们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等人认为,人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到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


后记
这一章内容说的是意识和注意,放在第三章,作为认知的开头是非常合适的,也说明了他贯穿于与整个认知活动的重要性。这一部分没有什么难点。主要是后面几个理论,要掌握。他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不断在前一个理论上发展起来,最早认为注意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的过程,布罗德本特认为不被选择的信息完全被过滤了,特瑞斯曼认为只是强度上变弱了。多伊奇认为其实在过滤前已经分析过。约翰斯顿认为,任务的要求对选择有影响,根据任务可能在不同的阶段发生选择。这样其实选择信息利用率其实越来越高了。后面认知兴起以后,认为人有一个自主的选择机制,会按照需要自动选择。最后提出了不受认知资源限制的自动化加工。

介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忻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分裂。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布罗德本特(1926-1993),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主张用信息加工理论研究注意、感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模型”,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做出了很大贡献。197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别追了我不帅 + 20 + 5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5 05:40 , Processed in 0.11905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