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习计划(转载) 以下文字转自《求是》,还有一些今年的数据是我们文科考研网增补进去的,希望考此专业的同学们好好看下,(外交学以及国政的也可以借鉴)!加油! 前言 对于考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的同学,专业课一为理论,包括政治学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专业课二为国际关系史,指定的参考书是3本,分别为唐晓、杨帆主编的《政治科学基础》、秦亚青老师编写《权力·制度·文化》以及肖月、朱立群主编的《简明国际关系史》。总的来说,参考书不多,而且考试的内容基本不会超出这基本参考书的内容,但是因为部分考试题目涉及的内容很细致,所以在看书的时候要关注细节,并且阅读其他的书作为辅助。第一遍的时候把握整体结构,第二遍以后开始仔细整理,是结构充实。最重要的一点:自信。外交学院的考试中规中矩,好好复习就一定有好的结果。 一、专业信息介绍 1、院系专业信息,包括就业、导师、科研情况 学校简介 外交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创建于1955年9月,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成立的。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曾长期兼任外交学院院长,现任院长是中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进军。外交学院现有职工4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70余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44.6%,讲师约占45.2%。此外还聘请了40多位资深高级外交官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同时聘请20余位相关专业的外国专家和教师。外交学院的学生素质一直居于全国一流,其高考招生门槛之高在很多省份超过北大清华。男女生比例大约为一比一,且招生并不设所谓的身高或政治背景的限制。学院培养出的学生以儒雅风度,深刻活跃为特点。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很好,而且就业方向广泛,进入外交部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学校学习气氛十分浓厚,是汲取知识和做学问的良好场所。 具体专业 国际关系专业属于国际关系研究所。 国际关系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和当代国际问题。研究所在承担重大研究课题的同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979年为国际关系硕士点,1984年被国务院授予国际关系博士点。现有工作人员共14人。20多年来,国际关系研究所共培养了百余名硕士、70余名博士。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前身为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教研室,是新中国最早从事国际关系教学与研究的单位。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需要,经外交部批准,1984年成立国际关系研究所。确立研究所的宗旨是对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论和现实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培养专业研究人才。同时配合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会开展学术交流。1984年国际关系研究所成为国际关系博士学位授予点。经过三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支以博士生导师学术群体为核心的知识层次较高、业务精深、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博士生导师9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全部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是国内国际关系学科教学和科研力量雄厚的单位。20年来国际关系研究所始终以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坚持国际关系历史、理论、方法的系统性,突出外交特色、强调国际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密切结合。与外交外事高素质人才培养结合。形成了一支由专职教师与资深外交官组成的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前沿学术水平及专业外语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学术梯队结构合理且日趋年轻化。本研究所教师多数曾在国外大学和科研单位进修讲学,或在我国驻外使馆工作过,有出色的研究成果和对外交流能力。先后有10人成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迄今,培养国际关系博士总计12届,74人,有37人获得博士学位。现有在读博士生37人。培养硕士总计19届,165人。获硕士学位的93人,在读的72人。1998-2004年培养在职研究生6届,102人,目前结业70人,获得硕士学位的13人。为国家培养了政治可靠、业务精通、外语娴熟的高质量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和专业研究人才。 国际关系研究所在服务于我国总体外交战略,服务于社会公众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研究所多位国际问题专家参与外交部、中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军委、军科院的国际形势与对策分析,引起有关领导重视。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周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环球时报、世界知识等多种媒体阐述当代国际热点问题,宣讲我国外交政策,获得公众舆论的好评。 2、本专业近三年报考录取情况 2011 年,招了61人,6人保送,报考人数585人,分数线356,八成被录取的是公费。调剂生一律自费。 注:根据以往的经验,报考本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公课成绩要达到43分以上,专业课成绩要达到65分,否则即使是总成绩过线也有可能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