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伊斯兰教的历史
伊斯兰教Islam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和传播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以后在世界各地获得广泛发展的宗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又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伊斯兰一词是阿拉伯语Islām的音译,意思是“顺从”,即顺从唯一真主安拉的意志。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现在全世界大约有8亿人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南亚和东南亚等地。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现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共1450余万人(据1982年统计)。
教义简介
伊斯兰教义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宗教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
知、信后世。另一个重要信条是信善恶均由安拉前定,但穆斯林学者对“前定”的解释尚有争议。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信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
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是:“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即“清真言”)。认为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全能全知、无始无终、独一无二、无形象、无所在、无所不在的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和“封印的”(即最后的)先知。
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传教23年的过程中陆续传述的“安拉的启示”。麦加时期(610~622)的《古兰经》以宣传宗教信仰为主;麦地那时期(622~632)的《古兰经》以立法制度为主。圣训(哈迪斯)是《古兰经》的补充。教法(沙利亚)是后来穆斯林学者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根据,并参考被征服地区的法律和风俗习惯,因时制宜而制定的穆斯林行为的规范或法典。
伊斯兰教在生活习惯上禁食自死物、血液、猪肉、未诵安拉之名而宰杀的牲禽等。禁酒在《古兰经》中也有明文规定。
伊斯兰教有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见下面的彩图)。有三大节日:开斋节(教历10月1日)、古尔邦节(教历12月10日)和圣纪(默罕默德诞辰,教历3月12日)。各教派还有自己的胜地和节日。
历史上的伊斯兰教
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多数地区处于原始公社制度解体阶段,各部落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和牲畜,经常发生战争,城镇中的商业贵族和游牧部落的氏族贵族,通过贩卖奴隶、经营队商贸易、发放高利贷,对广大牧民、农民和手工业者进行盘剥。拜占廷帝国和波斯帝国对也门的争夺、商道的改变使麦加等地的过境贸易迅速衰落,加深了阿拉伯半岛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氏族贵族和商业贵族为了摆脱危机,夺取新的土地和商道,要求实现半岛的统一,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了这一需要。穆罕默德以“安拉的使者”与“封印的先知”的身份宣传“信主独一”的教义,实现了阿拉伯人长期以来建立一个统一民族国家的愿望。在穆罕默德于632年逝世的时候,阿拉伯半岛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已基本上成为一个统一的阿拉伯民族国家。
穆罕默德逝世后,在阿拉伯人对外扩张的同时,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以外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阿拉伯人占领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波斯等地,伊斯兰教发展成为一个东至阿富汗,西达埃及、利比亚的国际宗教;在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又扩张到东达印度北部和中国边境,西抵摩洛哥和西班牙,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宗教。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出现了伊斯兰教文化(或称阿拉伯文化)的黄金时代,各民族穆斯林对保存和发展欧洲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精华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宗教学术(古兰经注、圣训、教法学、哲学)也达到了成熟阶段,并产生了新旧学术思想的斗争。奥斯曼帝国时期(13世纪中叶至1924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伊斯兰教势力在东南欧获得发展。在这一时期,伊斯兰教通过印度穆斯林的商业活动,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半岛等地也得到广泛传播。1798年,法国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标志着伊斯兰教世界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开始。伊斯兰各国人民多次掀起反抗殖民统治和封建压迫的斗争高潮,如伊朗巴布教徒起义、苏丹的马赫迪起义等。
反映政治分歧的教派斗争贯穿着伊斯兰教的历史。因哈里发(默罕默德继任人)问题而产生的伊斯兰教派有逊尼派、什叶派、哈瓦利吉派等,其中逊尼派(占多数)及什叶派的斗争一直延续到现代,严重地影响着穆斯林内部的团结。
[ 本帖最后由 leonhl 于 2006-10-11 12:38 AM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