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看待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727754151 发表于 15-9-9 08:5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应该怎样来研究历史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在 2006111日发表了《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不到两个月,在200631日又发表了张海鹏的《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下面简称《反帝》文)。该文评论前文“……其观点是要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术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所取得的基本结论,对青少年产生严重误导。”如此严肃批判一篇文章近年来是罕见的,但文章刊出后反响并不大。我没有看到111日的文章,仅就《反帝》文谈一下应该如何研究历史,又如何能做到以史为鉴。
记得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谈到:我们只是希望把过去的事情告诉大家,但道德家要用来规范社会风尚;政治家要用来巩固政权。(话的大意如此)。我们分析一下对历史的研究,不难看出有这样两部分,一是对过去事情的考证与记录,也就是顾颉刚先生做的工作;二是由过去的事件“引申”出一种认识、一种看法、一种思想、一种意义……,较多的是给历史事件贴上“标签”,进行“归属”工作。前一种历史研究追求的是事件“真”与“伪”的区别,“就事论事”,没有“对错”、“先进落后”的区分,也没有历史的“意义”、“性质”等属性。而历史的“引申”涉及面极广,有对历史的认识,更多是将历史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
历史是不可能再现的,对历史真实情况的记述和考证也是十分困难的,同时任何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况也是极其复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从历史事件中引申出任何结论都是可以找到理由的。而且这个结论是无法反驳倒的,也就是讲没有任何可证实性,对“引申”的争论可以无休止进行下去。《反帝》文写道“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如果不抵抗,不打,中国早就成为一个完全的殖民地了。”这一从历史中引出的结论有可证实的地方吗?有人说历史是个小姑娘,怎么打扮都可以;或者是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些都是指对历史的“引申”。人们研究历史,喋喋不休诉说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从中引申出一些“东西”,并希望这些“东西”让别人接受,这可以讲是爱好历史人的常情。但一个严肃的历史工作者对历史事件应当认真记述和考证,而对于历史的“引申”应该保持低调,对别人的看法(“引申”)要“宽容”。这应该是历史工作者应该抱有的态度。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告诉青少年更多的历史事实,有条件要把多种对历史的评价介绍给学生。全面多方位介绍历史,而不是对片面的东西肆意渲染,不负责任地拔高对历史的“引申”。真正的、严肃的专业历史工作者应该主要只是讲述、考证真实历史的工作,要认识到历史的“引申”已经谈不上是什么历史了,而是涉及到政治、哲学(认识论)等诸多方面。
美国经历过内战,但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不是这段历史的意义,而是美国社会对这段历史的处理态度。即:只有南北战争这段历史事实,而没有什么战争的“意义”;没有对胜利者的赞扬,也没有对失败者的批判。大家都可以对这段“历史”发表看法,可以赞扬、纪念战争中死去的任何一个人,而无须有什么“主流声音”,政府对这段历史事件只有遵守所签订合约的责任,而没有作出历史评价的权力,也没有让人们接受某种认识观的权力。
《反帝》文提到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主要谈了鸦片战争、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入侵、诸多条约的签订等。这部分历史并不是十分久远,对具体事件产生的争议是次要的,争议集中在对这件事的“引申”上。《反帝》文的题目直接就是一个历史“引申”问题。当年参加义和团的人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反帝”的革命行为,也不会意识到来中国的“洋人”代表了西方“帝国主义者”,打他们就是“反帝”。给义和团运动贴上“反帝”这样一个标签显然是对历史的“引申”,不贴这个标签为什么就是对青少年误导呢?对于历史“引申”的东西,正确与否的判断只有通过逻辑分析来看。例如义和团的行为如果认为是正义的,是值得赞赏的,那么今天是否可以效仿呢?我们赞美太平天国运动,是否今天解决农民问题也可以采取过激行动呢?我们是否要对当年入侵的“八国”要抱敌视态度呢?如果认识到今天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强调给历史贴这个“标签”有何意义呢?中国历史上“汉奸”极多,其中相当多不过是贴“标签”罢了。李鸿章由于多次签订合约而被定为“汉奸”,试问在当时情况下不签和约,难道让社会一直动乱下去,牺牲更多生命就是“爱国者”了?
谈到历史教科书,对历史的“引申”比比皆是,而历史的考试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例如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帝国,我们知道这件历史就可以了,一定要冠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这一标签,有什么意义呢?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对历史的“引申”无论是什么,也不可能阻挡日月的流逝。如果我们希望“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就要让人们更多知道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让人们接受对历史的“引申”,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只有先知道真实的历史事件,再通过个人的正确思维而做到。如果历史都由今天的人做出基本“结论”,用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不是“以史为鉴”,也恰恰是不顾历史事实的做法。《反帝》文通篇用马克思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诠释中国近代史,这就不是在谈历史,也不是希望“以史为鉴”了,此时也没有必要考证什么历史了。
历史事实和由历史“引申”的东西是两部分内容,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可以讲前一部分是“客观”,另一部分是“主观意识”。客观的历史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统一我们的看法,如果我们要统一“主观意识”,强调对历史只有一种看法,不能有个人的见解,让历史充满了“引申”,这种历史是没有价值的,它可以喧嚣一时,但不会持久。

转自松博尹的博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1 14:17 , Processed in 0.08023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