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有关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收集到了不少自然,环境等学科的资料,有的太大,放不上来。现在把能放上来的给大家,需要的人自己挑。
   

1      2002级本科城市生态学期中考试试题答案汇总

2002级本科城市生态学期中考试试题答案汇总
各位:
教员使用了7个小时完成对大家的考试答案的归纳,由于大家回答五花八门,归纳十分困难。这里反映几个问题:
1.大家在用词方面不是十分准确,有时甚至草率,希望引起重视;教员也将检讨自己的教学;
2. 经计算,答案一致性超过85%,仍然有15%的同学回答问题较多,这与教师对学生上课情况的考察十分一致,希望少数同学能够引起重视,否则期评成绩可能受到影响;
3. 最少有3位同学存在非独立完成的嫌疑,教师对此感到遗憾;
4. 请大家自己对第一很第二部分评分,第一步分40分,第二部分10分,第三部分50分,评分标准:第一部分,a. 满分,自己答案超过15个在“教师推荐答案”的25个答案中;b. 扣分标准,每有一个不在“教师推荐答案”的25个答案中,扣4分,扣完为止;第二部分,a. 满分,全部答案均在“教师推荐答案”的25个答案中;b. 扣分标准,每有一个不在“教师推荐答案”的25个答案中,扣2分,扣完为止;
5. 教师将抽查自评成绩的得分,出现不符,自评部分50分以0分计算,请大家重视;
6. 第三部分,教师给分;
7. 自评成绩回复格式如下,请严格按照这个格式回复,以便减少教师工作量,谢谢。自评在本周5以前完成。
姓名       学号                第一部分得分       第二部分得分
祝大家愉快,健康!

李迪华

同学们答案归纳        学生回答出现次数        教师推荐答案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生态因子的净化作用        70        1
群落, 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 群落及其特性, 群落和生境(生态位)(群落和生态位是两个概念,教员), 群落的边缘效应, 群落的特性, 群落的稳定性,生物群落(群落就可以、教员)        64        2
生态系统        61        3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四项基本原则,生态系统的服务(一般说生态系统服务就可以,教员),生态系统的服务性能        61        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流动,传递信息),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 生态系统基本功能,能量流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能量循环(错误,教员),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表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        60        5
生态学        57        6
城市生态系统基本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动净化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化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动态表现, 城市生态系统还原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基本功能(3+1,especially还原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活功能,城市还原功能的人工调节, 城市生产功能        56        7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失调, 生态平衡失调, 生态平衡调节机制        54        8
生态位, 生态位及其原理        52        9
生态圈, 生物圈        52        10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表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        49        11
种群, 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动态因素,生物种群(种群就可以,教员)        48        
大地女神假说, 盖雅假说        40        12
城市生态学        36        
生境        34        13
热力学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二定律&熵, 热力学两大定律(主要是其指导意义),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 能力守恒定律        19        14
生态系统的特性,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重要特征(自动维持,自动调控功能) 生态系统特征, 生态系统特性:整体性,有限性,复杂性,         15        15
物质循环        14        7
生态城, 生态城市        13        24
生物生产        13        7
可持续的人类社会模式, 可持续城市,可持续发展        12        25
信息流, 信息传递        1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生态系统        12        
生物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不准确,教员)        9        16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级秩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结构是重点:社会、经济、自然),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其作用, 城市生态系统的等级结构, 城市生态系统等级结构        9        17
城市生物, 城市动物, 城市生物的功能(例如城市森林的功能), 城市生物的作用        8        18
食物网, 食物链(网), 食物链、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8        20
代谢,新陈代谢,生命, 生命&代谢        8        
分解者        7        
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共同点, 生态学四条法则(出自《封闭的循环》),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则, 生态学第一条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 生态学第三条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生态学第四条法则:没有免费的午餐        7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养分循环, 养分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养分循环, 或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7        
净化作用        7        
城市水体, 城市水与水资源, 城市土地, 城市土壤, 城市要素, 城市植物        7        
城市生态系统和其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 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之间的异同        7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        
城市, 城市定义(周一星)        6        
城市化        6        
城市河流水体, 城市河流水体的作用, 城市环境, 城市空气, 城市森林, 城市气候        6        
开放系统        5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5        
逻辑斯谛增长, 内禀增长率        5        
次级生产, 次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        5        
十分之一定律        4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与作用        4        
物种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的字多余,教师)        4        
环境污染        4        
消费者        4        
熵        4        
生态系统次级生产,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生态系统初级生产        4        
人居环境        3        
生态系统负荷力        3        
生态系统的十大特征,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及其特征,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及其特征        3        
生态系统组成要素, 生态系统组成要素与作用        3        
生态演替        3        21
生物净化        3        22
种间关系, 拮抗作用        3        
能量质量        3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生态学观点(9个), 自然生态观, 城市生态系统“社会-文化”观点        3        19
外来种,乡土种        2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生态学        2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2        
生态系统格局(教师没有提到这个概念)        2        
生态系统模型, 生态系统模型基本功能(不准确,教师),        2        
生态经济        2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        2        
还原        2        
物质流        2        
环境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级秩结构        2        
城市生态系统的要素,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要素        2        23
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SENCE)        2        
封闭系统        2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2        
森林覆盖率        2        
植物区系        2        
亚伯拉罕.马斯洛德的需求等级表,城市生产活动的特点        2        
个体        1        
子系统        1        
反馈        1        
水循环        1        
生态系统产品        1        
生态系统的成分        1        
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例如反馈)        1        
生态系统界面        1        
生态规划        1        
生态核、生态基和生态库        1        
生态破坏        1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1        
物质和能量的质量与熵        1        
环境主义        1        
组织增长        1        
城市人        1        
城市生态亚系统        1        
城市生态概念(不准确、教员)        1        
演替        1        
生态系统基本原理(净化作用)(表述不准确,教师)        1        
环境承载力        1        
城市居民的需求        1        
城市热岛效应        1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生态要素
沙发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0:24 | 只看该作者
2   人文地理师资介绍:                 
冯长春
主讲课程为房地产理论与方法。
现任北京大学不动产研究鉴定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主任;建设部城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研究会专家,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及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地理学会土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地科学》编委会编委、《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MANAGMENT》常务编委、《人居》杂志特邀委员。
吕斌
主讲课程为城市、区域与国土规划。
现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全国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城市规划〗杂志编委,〖国外城市规划〗杂志编委,〖规划师〗杂志编委,〖华中建筑〗杂志编委,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指定参考用书编审委员会委员,日本都市规划学会会员,日本都市规划家协会会员,日本都市环境设计协会会员。
胡兆量
主讲课程为中国区域开发。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教授,前系主任。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曾六次去德、加、美等国
及香港讲学,研究考察项目二十多个,著有
九部专著,发表各种论文、文章近200篇。
周一星
主讲课程为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大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大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专家委员会成员;《经济地理》杂志和《地域研究与开发》杂志副主编,《城市规划》、《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美国《Urban Affairs Review》等杂志编委,美国《中国城市研究网络》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林坚
主讲课程为房地产投资分析与评价。
现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担任北京大学不动产研究鉴定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人文地理教研室主任。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土地学会理事,中华建设管理学会(香港)会员亚洲房地产学会会员,全国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命题组成员,全国土地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命题组成员,北京市土地出让地价评审专家库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房地产开发与土地利用、城市与区域规划。
董黎明
主讲课程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策略。
现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学会副会长,亚洲房地产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土地利用、房地产估价、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培养方向及目标:
1.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基础,掌握区域与城市规划和房地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从事房地产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以及房地产咨询与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
2.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培养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决策与运营方面的技能。
课程设置及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介绍        师资        学分
城市、区域与国土规划        本课程讲授现代城市规划体系、区域与国土规划的理念与体系以及社区空间规划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教学方法以理论筐架案例讨论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在城市与区域规划实践中的基本方法。        吕斌教授        3
房地产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结合中国房地产的现状和发展,系统讲授房地产的理论与方法。教学内容包括:房地产及房地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房地产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土地与房产经济理论、土地使用制度与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土地经济评价、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投资决策,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分析。        冯长春教授        3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了解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重点是城市化和城市体系;了解中国城市分布和发展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城市问题的能力;能从事城市体系规划。        周一星教授        3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策略        房地产业是一面双刃剑:它的高回报吸引了众多的开发投资者涉足其中;其高风险又使许多人陷入深不可测的泥潭。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系统讲授,使投资开发者对房地产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应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制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策略,避免无谓损失。
教学内容: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主要内容涉及以下4个领域:(1)国家房地产开发的方针政策,(2)房地产开发策略。(3)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的塑造。(4)房地产的营销与管理策略。        董黎明教授        3
中国区域开发        《中国区域开发》分析我国社会经济的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介绍区域发展的有关案例和理论。课程列入“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获国家教育成果二等奖、日本桐山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最受学生爱戴教师奖等奖项。        胡兆量教授        3

房地产投资分析与评价



房地产投资分析与评价        本课程结合房地产投资的运作特点,从基础理论和投资实务两方面介绍房地产投资的决策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基础理论重点介绍房地产投资的基本特点、投资的动态分析方法(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和投资决策的主要评价指标计算)、对不同类型投资方案的比较与选择(涉及短期和长期条件下独立方案、互斥方案、混合方案的比选)、物价变动情况下的投资分析方法(涉及长期投资方案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评价方法)、房地产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理论(涉及国家规定的财务评价、综合评价及其在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等)、投资风险分析方法(涉及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投资实务则从房地产投资决策、房地产投资成本分析、房地产投资收益分析、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房地产经营投资分析、房地产置业投资分析等内容。本课程授课对象是有志于从事房地产业的学员,采取经济分析基础理论和房地产投资实务、理论教学和案例介绍、传统分析方法与现代决策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林坚副教授



林坚副教授
        
3



3
地产市场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房地产市场概述。2、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素。3、房地产市场分析的主要方法。4、房地产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5、房地产市场管理及运行相关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房地产市场的构成体系,对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认识,掌握房地产市场分析和房地产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了解房地产市场管理中的一般内容        刘江涛讲师        3
房地产评估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主要介绍房地产估价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讨论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讲授房地产估价主要方法,介绍房地产估价的程序和估价报告的写作,比较《房地产估价规范》和《 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的差异。        楚建群讲师        3
城市人居环境        本课程介绍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涉及到城市形态、建筑群体组合景观、街巷道路景观、广场开敞空间景观、滨水绿地景观、历史景观遗产保护等方面内容,介绍亚历山大、林奇等著名学者的经典城市设计理论和城市景观条例体系,针对中国、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作品进行实例分析,结合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商业街、文化设施、居住区、休闲绿地、自然景观区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将以设计作品、读书报告、实例调查分析等相结合的方式作为作业并考核成绩。        张天新副教授
宋峰讲师        3
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        本课程通过反思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传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知识,使学员建立起房地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理念。        李迪华讲师        3
板凳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0:37 | 只看该作者
3 部分试卷
北京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

一、 名词解释(必答,每题5分):
1。低度城市化
2。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
3。邻里单位
4。带眷系数法
5。都市连绵区
6。港口岸线分配规则
7。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8。城市公共设施(概念与分类)
二、 必答题(每题15分):
1. 我国城市化水平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 根据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论述城市规划为什么不是单纯的物质实体规划?
三、选择回答题(在以下4题中任选2题,每题15分):
1.试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一般特征。
2.分别阐述在以下气候条件下:(1)全年有两个风向相反的盛行风向;(2)以静风为
主;(3)盛行风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城市工业如何布置才能有效减轻对居住区的污染?
3. 你认为当前对我国城市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规划应采取什么防治措施
4. 目前长江沿岸有不下30个设市城市,请你从上游到下游写出其中15个沿长江干流分
布的城市名。

北京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

一、 说明以下名词的基本内涵:(5 X 8 = 40)
1。邻里单位
2。容积率
3。建成区
4。城市用地选择
5。切块设市
6。过度城市化
7。B/N比
8。World City
二、 问答题(每题20分,任选3题,多选无效)
1。在确定城市性质和人口规模时,为什么\"不能就城市论城市\"?(10分)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劳动平衡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难点是什么?当前如何解决城市人
口预测问题?(10分)
2。在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的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那些变化
?为什么?
3.航空港(大型机场)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0分)你对利用空港周围地区进行产业
开发有何看法?(10分)
4.请你评述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
地板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0:48 | 只看该作者
4 城市区域与国土规划作业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构成特性
   现代城市规划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与英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伴随着城市化社会及城市环境卫生问题,英、德、美等国主要针对工业与居住区分离;大城市中枢管理;郊区新住宅区等课题,采用了功能区划(zoning)、市政设施规划等规划方法调整城市结构。而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形成则是在60年代以后。而针对新的规划课题(城市无序扩散、消除平民窟等),又制订了新的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中心的二层次城市规划体系。
城市规划体系理论框架
    就总的体系来说,现代城市规划体系是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中心的二层次规划体系,由\"非法律拘束性的城市总体规划\"与\"有法律约束性的详细规划\"构成。前者是制定城市全体的发展战略、方针,后者是控制个别的开发行为或建筑行为。 在城市规划体系构筑的制度框架中分为三个重要部分。其中有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作为一切规划行为的约束航轨:法规中以规划法(主干法)为核心法则,由国家或地方立法机构制定。以从属法规、专项法、相关法为支撑:从属法由规划法授权相应的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家立法机构备案;专项法是主干法中对于某些特定议题展开的细则法规,具有针对性和地方性;相关法是对与城市规划紧密相关的城市发展决策专题方面制定的法则,对城市规划也有相当的约束性。在规划方法体系中,不论是公共设施配置计划(资源共享、分配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经济优化)还是城市设计(景观在城市经济功能在地域上的优化表现)等方法都是两个层面的规则。前两者更多的体现的是法律约束性的手段,对民间的开发实施严格的土地利用控制与开发控制。从规划体系的组织来讲也可分为两个方面的结构:一是对于土地开发和改造的控制权限在上层决策者手中,既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运用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进行控制,方式分为通则式和判列式两种。一般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拥有调控全国区域性结构规划和制定法律的权利,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一定的特色控制权限。以次控制行政区域内开发项目的位置,量与质。另一个方面是开发的主体(包括个人、企业等),现代规划体系中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只是实际上由于考虑问题的简单化,使得公众参与意识的落实很难执行。

体系中存在的限定性共性:
   现代城市规划还是惯承\"雅典宪章\"的原则,对于\"功能\"分区上仍是强调区内质地的纯化原则。由此实际需要解决的系统规划手段问题繁重(交通组织、环境保护、生活空间的人格化等)。作用于工业化时代的规划体系面临着向后工业化城市,城市型社会转变中的旧框架的局促性。由于工业化使人口向城市集聚,而此\"被动的\"实现\"消极的\"控制措施,造成\"无差别\"的同化,使得体系中相关协调功能上的法则很难实施。

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各阶段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阶段:
一、    城市规划纲要:研究城市的重大规划原则问题,结合国民经济、国土规划、区域系统、自然、历史、现状,确定地域发展部署。
主要内容:
1)     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
2)     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3)     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的城镇布局。
4)     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

二、    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各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确保城市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
主要内容:
1)     对市和县辖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交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风景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布置和综合安排。
2)     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     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确定市、区中心区位置。
4)     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编制城市交通运输和道路系统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主要广场、停车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5)     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环保、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进行综合协调。
6)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7)     根据城市防灾要求,做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
8)     确定需要保护的自然保护地带、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
9)     各级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0)    确定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控制旧城人口密度的要求和措施。
11)    对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建设用地和蔬菜、牧场、林木花果、副食品基地做出统筹安排,划定保留的绿化地带和隔离地带。
12)    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和方法的建议。
13)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三、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主要内容:
1)     摸清市、县域的基本情况;分析市、县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市、县域城镇发展战略、发展目标。
2)     市、县域城镇化水平和途径的预测;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市县域重点城镇和中心城镇的发展条件分析和周围城镇的关联,提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生产力布局的建议等。
3)     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如交通、水资源、能源及社会服务设施等的发展目标与布局。
4)     提出实施规划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措施。

四、    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详细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主要内容:
1)     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2)     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3)     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主要交叉口 、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和控制范围。
4)     确定绿化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区的用地界线河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5)     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五、    详细规划: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
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主要内容:
1)     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用途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方向、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
2)     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3)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4)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
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
1)     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     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     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4)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     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     竖向规划设计
7)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城市规划审批阶段:

中国城市规划各阶段对城市开发建筑项目的法的约束性
构想阶段:总的来说此阶段的规划内容是一种非法律约束性的土地利用规划设想纲要。越是宏观的部分,越是区域性的发展构想,也目前阶段不能建立在法的规则上。毕竟大区域的环境复杂,即使有较好的符合目前的空间发展展略,在不常的未来时间内也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所以对开发的建筑项目在法的约束性上没有强制效益。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很大部分决定于规划者(政府决策者、规划专家)的思考空间。
一、    城市规划纲要
此阶段确定的是城市发展的原则问题,不针对具体项目的开发,不涉及规划的具体落实,很少有法的约束性。
二、    城镇体系规划
是区域性的城市与腹地经济区的协同发展规划和城市群体之间的协同管理建设规划。在此阶段,对一些区域性的基础公共设施项目能做出法的约束,但多偏向于项目决策和项目的选址问题,对具体的开发建设力度目前研究设置不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使之具有较强的法的约束性。比如重要的交通系统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线及站点、港口布置;重要的能源基地建设:水利火力电站、林场。
三、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城市土地利用为中心的结构性规划,涉及到较为具体的空间结构问题。对城市的结构(通过道路规划确定)和城市的土地的空间位置进行了约束,是城市内部区域性的控制。确定了城市的空间的差异性和功能纯化分区,也就间接的确定了城市土地的地租价值差异,对以下各方向的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客观的法的约束力。同样,总体规划对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约束性,对城市中心区(商业核心区)有重点的控制规划,所以常常具有法性,同样的在专项的历史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中也有法则性。对于此阶段规划中的重点城市人口的控制则由于实际的复杂性而完全没有法的约束性。一般的城市总体规划抱上级审批前,必须申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审议通过,这样就具有地方法规性质。
四、分区规划
作为总体规划的补充,分区规划在法的约束性上明确了一些问题,主要对分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平衡指标;确定了道路主、次干道德红线指标和道路形态;确定了工程系统等指标。作为对另一层次:对控制管理阶段有约束性控制作用。

控制管理阶段:具体关系到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的落实阶段,在中国是先有计划工程,再做规划;审批方式为判列式的详细规划体系,是具有法规效益的控制层次。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为规划管理部分提供控制依据,修建性详细规划直接涉及到开发的实体,对建筑单体做出了实际的控制。两个步骤都具有很强的约束性。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
作为承上启下的过程,对大块开发或整备、改造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做出了明确的划分,对土地的开发强度进行确定的控制,对开发模式和城市景观进行引导。此阶段用法的图则进行约束,在控制体系中具体定为:
a)      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
b)      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
c)      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
d)      交通控制: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
e)      配套设施体制:生活服务设施设置、市政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其中前四项是规定性指标,是必须严格遵守的指标;最后一项是参照执行的指标,具有一定弹性。
5#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0:58 | 只看该作者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系统工程的规划控制,有: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论证;建筑和外部空间布置,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项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效益投资等。

当前城市规划的运作机制对城市规划各编制阶段的影响:
目前的城市规划的法的控制性是在详细规划各环节,而对于区域间的控制力度很不够。又由于现阶段强烈的地区封锁体系,各城市各自为政,使得在大经济地域内的城镇缺乏系统的协调性,导致区际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衡,导致各城市发展,也影响到城市内的控制性发展。对于控制性阶段,规划是在甲方有具体的项目建议时,开始做规划控制的,除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约束外,就是甲方对规划方的影响相当的大,不论是开发规模指标上、建筑形体上都有所表现。且当规划者对分区以上规划有控制权时,常迁就甲方而突破规划法则,产生了法则失效。在制定各项规划时,由于政府指导规划者,附加过多的偏激政策,且从单方面利益出发,使得公众参与原则失效,也失去了规划的公平法则。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再编体系的建议
一、    对城市规划体系中各编制阶段的法的约束性的保障体系的看法
a)对城镇体系规划的法的约束性的强化
城镇体系规划既是城镇间的协调规划,最大的目的是区域资源在区内个城镇之间的有效分配。只是目前限于资源总量和各城市用量的信息掌握不充分,较难确定指标性的控制。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资源调查机构(即建立资源GIS系统),负责调查和记录,这包括能源资源、农业产品资源、背景旅游资源、人口,区域城镇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等;另一方面,分析预测各城镇的背景资源的使用状况。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进行城镇体系规划的法的规则制定,将最佳分配制度贯彻到每个城镇的总体规划中。可能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积累时间,也有赖于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的整体环境的保护性规划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规划 ,制定可操作性的环境法规,同时联合其他民事法规,对破坏环境的事件和个人要进行处罚。
b)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则的约束力
对于城市总体规划依然加强在城市内部的资源协调和有效分配上的法则的规划。不必强调土地利用的强力约束,指示制定发展引导方案。其它系统方面可加强法的约束力。现有对城市交通系统和基础工程设施的规划法则性较强,对于城市的环境卫生系统、绿地系统、城市安全系统以及需要保护的历史旧城和重点地段的规划控制力度不够。其实对于绿地体统规划和历史旧城,还有重点地段也是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各方面,并同时涉及到环境卫生系统、城市安全等系统的规划控制和一个城市的突出个性特点,所以绿地系统规划和历史旧城的保护规划应成为总体规划的重点的法规性制度,具有具体强制执行措施。 另一方面,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加强对城镇周边基本农田、林地和保护区之间的保护法则,提出对于荒地、河流滩涂、坡地的一些开发模式,引导开发。
c)控制管理阶段规划
引入\"成长管理政策(Growth Management)\"规划体系概念,主要针对城市用地无限制扩张的对策。 对于大中城市,土地规划是建立在分区规划上的土地使用控制规划,它将直接关系到控制性详细规划,所以有必要确定其在城市规划中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现代城市需要一种特别的标示系统作为城市的地域标志系统,同时也是对历史旧城的保护措施,是体现城市个性的重要准绳,应该加强在城市设计中的控制与引导作用。将城市设计上的三维的空间利用优化模式二维的土地使用模式相结合进行整体\"空体\"的经济优化布局。同时也是从城市美学和行为心理学方面进行空
间优化。另外重要的保障体系是建立规划法则执行的监督制度和惩罚制度,加强法的约束力度。
二、对规划运作机制的一些看法
a)      政府部门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而地方的规划部门就是行政部门下的一个工作部门,执行政策法规图则的制定。同时政府承担的社会角色应转变为研究决策机制,通过规划信息反馈的研究和社会意见的征集,作出宏观的变革政策。另一方面执行规划的编制和规划所得土地利益的社会再分配。
现有的行政体系往往条块分割、权益部分,使得规划在整体的区域上缺乏协调性和系统性。需要一个经济区域上自发组织的管理团体--区域规划委员会,执行大区政府的权益。
在征地费用、开发费用的征收上,作为国家代言人的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法定的图则征收税费,且将此部分资金用于大型公共设施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地租差异补偿那些由于城市搬迁而损失自己土地利益的居民(用于新建社区的服务设施和环卫设施的建设);对城市扩张后占有的城市周边农田用地、林业用地等的补偿;通过与开发商等联合建立教育机构、老年服务机构以及慈善机构,将一部分征收的税费直接返还给当地的居民。建立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也是政府部门执行规划实施运作体系的保证。
b)公众参与的概念
现代规划体系中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概念,这是现代国家民主体制的直接体现,同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代表全民利益的重要保证,也是城市规划实施的保障,规划信息反馈耦合和监督机制运作的体现。公众参与的主体来源于城市各方面,有城市中非规划专业的群众团体、经济团体、社会研究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法律体系等。特别是在控制性规划阶段,广泛征求城市各团体的意见,在进行一轮分区规划方案和控制性规划方案时,将规划结果公布公众,进行社会修正后再制定详细的指标控制体系,此方面的实施运作机制尚待提出一个合理的操作方式。
c)城市规划的监督职能
规划的监督机构的作用涉及到规划运作机制的每个方面,包括监督政府的决策行为,城市规划的编制阶段的意见反馈和城市规划实施阶段的控制性监督。同时根据所举报的违法的行为给与相应的法律的处罚措施,这就需要一套法的保障系统。监督机构一般可有院校和与规划相关的政府部门(规划管理局)共同架购,前者作为规划的反审机构,不断发现和研究规划所影响的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价值以及社会中个人的生活水平,探讨和社会的改良和鞭策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后者为与规划部门密切相关的土地、房产、环保、环卫、防疫、文化、水利等部门,主要监督规划的执 行情况。
                   咨询
     决策主体A              决策主体B
                    协调

     决策对象


     信息发布                 公  众


     决策结果
                   建议的公开的规划决策过程(来自参考资料[3])
另外,城市规划的社会监督机制可以由社会大众媒体完成,属于舆论监督。大众媒体起到引导市民了解城市规划过程的作用,使得规划更加透明化,并且媒体也起到了城市规划政策的宣传与解释作用。
d)城市规划的审批模式
三、对规划专项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a)对\"二阶段二层次\"的认识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城镇发展十分不平衡,从人口上1000万的城市群到人口上2000的镇来说,城市内部的结构和组织差异十分巨大,而且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和现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二阶段二层次的城市规划体系对于中国实情不很切合。又由于中国行政体系的特殊,使得规划体系的社会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得城市规划的措施难以落实。为此,探讨新的适合中国各地情况的城市规划体系和规划运作制度都十分重要。我的看法是将大中城市(规定城市非农业人口大于15万)等级的城市制定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直到详细规划的法则(规划实施可以借鉴深圳模式、香港模式或者新加坡模式);而对于小城市到建制镇制定市域的总体发展规划(将城镇体系规划和总体规划相结合,而总体规划部分不制定分区规划),下一个层次制定城镇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与一定周边农村用地的协作规划)和开发控制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总的思路是加强城镇的区域联系规划和区域经济腹地分析研究。对规划体系的控制指标体系的新解释:运用社会公平指标和系统论指标体系共同衡量城市规划各阶段的目标。对于社会经济指标,这里认为只是公众社会效益的一方面,属于系统指标。社会公平指标体现的是宏观的社会平衡政策,指标体系与城镇规划和总体规划挂钩,将社会大多数群体的利益考虑进去。同时对于社会的弱势团体(老年群体、残疾群体、少数民族及低龄群体)应该制定社会认同指标。系统指标包括土地平衡指标、工程指标等,应用在开发控制规划上。这些指标是应该建立在土地利用最大经济效益,同时进行社会公平修正的指标体系。对总体规划应该从单一的人口指标控制的基础概念向城市与经济腹地的资源、环境、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为控制指标。,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人口层面上的迁移和增量预测),制定环境、资源的人均利用平衡指标体系后,进行城市的合理分区和实际的土地利用规划。在总体规划中,目前尚待加强的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包括绿地规划、安全防护体系规划等。这里还涉及一个城市整体美学的观念,通过景观的塑造,产生城市的绿色呼吸体。这方面的规划法的保障需要我们共同呼吁,防止房地产炒作而带来的负面效益。可以把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与城市旧城、重点地段保护一同作为专项法的强制性制定在总体规划中,而其它层面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确定的内容。
b)对城镇体系规划的建议(增加区域背景规划)
这里主要强调建立城镇体系规划的组织协调系统。建议区域规划协调会,它是一种咨询性和协调决策机构,由政府牵头,由政府代表(人大代表)和专业人士组成,前者是公众的代表,后者为规划法则制定者。区域背景规划指的是城市经济腹地的调查性规划研究。总的来说是城乡结合性质的研究,只是由于此个研究的背景资料面广,需要一定区域的资源腹地。所以常常是以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组织的城镇体中的区域背景研究,直接指导城镇体系规划。 这方面可不作为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而应该由区域规划协调会和国土资源部、研究中心(主要为地理系中的经济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系统参与)三方作调查研究。
规划的内容覆盖面广,旨在调查清楚区域中的矿产资源、水利资源、能源资源、林业资源河农业资源; 制定能源基地发展规划(已有能源基地的资源分配研究)。
此部分的研究目的是为城镇体系规划中配置区域性基础设施给出指标,研究新城镇产生的可能性,城市外延式扩散模式等。
c)城市规划信息的共享化和全国性大区性基础资料的数字化
建立在信息自动化和信息共享平台上的城市规划才是具有完备信息决策机制。网络化使得公众参与得以保障,共享化的城市规划通过网络尽快的与市民及公众团体相交流,信息反馈也便捷及时。为与当前城市规划体系相衔接,数字化城市规划平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区域性的背景资源服务与决策数字系统(用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研究);一是城市内部数字规划系统(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系统分为三个过程:一是资料库,包括图库和与之相关联的资源数据库(背景GIS);一个是分析模型库,是在资源数据库
基础上统计、分析及推测关系结构,预测城市规划各环节的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情况,此库还具有信息反馈再修正的功能;三是规划的图则和说明书库,是具有法则作用的规划结果。
d)社区更新与城市规划体系中的衔接
社区更新 community renewal(因为作为地域上存在的人类社会群体,已经有它他的发展历史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特性,而当一个社区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手段变革、改革其内部社会结构时,必定有各种存在的社会要素影响规划决策者的计划行动,所以用\"更新\"较为适合社区的发展。),目前需要建立的是不同于一般开发模式的社区规划体系,是在城市控制性规划层面上与传统控制性规划有一定的差别。
根据中国城市的发展阶段,中国仍处于城镇的集聚阶段,城市化率30.4%正是城市化迅速起步阶段。而城镇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土地利用布局模式,在市场经济拉动下,会出现原有单位制社区的解体,导致新型的社区形成。这种新的社区很可能地域上发生了移动(房地产开发整体搬迁的结果),但是还或多或少保持有原有社区的组织模式。从规划体系角度来讲,社区的规划指标应该有相对应的地区化指标相协调,而不仅仅是土地控制性指标。确立社区发展条件与支持系统保障规划,主要有: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参与机制、物质保障、运转费用协调计划五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在社区的服务设置上的规划,其中又以教育体系和医疗体系以及老龄群体设施为重点,制定规划指标。

参考资料:
[1]《国外城市规划讲义》  吕斌 [2]《论进入21世纪时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 吴志强  城市规划汇刊
2000[1] [3]《城市规划法修订中的几个问题》  张萍  陈秉钊  城市规划汇刊2000[5] [4]《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  唐子来  国外规划研究 [5]《可持续社取的规划理念与实践》 吕斌  国外城市规划1999[3]
6#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1:07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工业布局调整规划
    为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
总体规划的批复》和《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推进北京产
业结构调整进程,促进北京工业发展,实现改善首都环境与发展首都经济的统一,特编
制《北京工业布局调整规划》。
    一、北京工业布局的历史与现状
    (一)北京工业布局发展历史。
    建国以来,北京工业布局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至50年代末。初步形成东郊棉纺织区,东北郊电子工业区,东南
郊机械、化工区和西郊冶金、机械重工业区。以上工业区分布在当时的城区之外,与城
市的功能并不相悖,同时为解决城市就业和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
    第二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当时的经济状况,北京工业从产
业结构上向基础原材料工业倾斜。尽管新建大型企业开始在郊区布局,但仍有相当大的
投入是在已发展为城区和城区边缘的工业企业。因而在取得工业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
逐渐显现了城市中心区地域扩展与城市功能的矛盾。
    第三阶段,8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北京城市规划的
两次调整,开始实施以解决污染扰民为目的的企业搬迁和组建分布在郊区县的工业科技
园区,创造了北京工业实施统一布局调整的先期环境。当前,规划市中心区内基础工业
企业比重过大、战线过长和所有制结构单一等仍然是不适应首都经济发展需要的突出问
题。
    (二)北京工业布局现状。
    1.全市工业布局概况。根据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全市工业总用地265平方公里
,占北京市规划建筑用地面积1560平方公里的17%,平均每平方公里用地生产产值为4.
83亿元。乡及乡以上企业按区县的分布和占地数据列于附表1。
    2.规划市中心区内工业布局现状。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首都经
济的发展,工业污染扰民搬迁和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1999年5月核查规划市中心区
内的企业布局情况如下:共计核查企业783户,总占地面积2834万平方米,占规划市中心
区324平方公里面积的8.74%。其中:市属各工业总公司(局)企业297户,占地面积共
计1400万平方米,占规划市中心区面积的4.32%;市属城建、市政、商业系统等工业企
业174户,占地面积共计532万平方米,占规划市中心区面积的1.64%;区属工业企业2
50户,占地面积共计171万平方米,占规划市中心区面积的0.53%;中央在京工业企业
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企业共计62户,占地面积共计730万平方米,占规划市中心
区面积的2.25%。以上数据及按环路划分的分布情况列于附表2。
    3.工业科技园区现状。经国家和市政府批准建立的工业科技园区共23个,总体规划
面积共计146.83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共计51.73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共计59.
2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共计27.21平方公里。截止至1999年5月,已占用土地共计4
1.47平方公里,为总体规划面积的28%,其中工业用地共计22.26平方公里,为规划工
业用地的43%;入区企业共计3846户,其中已投产企业1056户。有关资料详见附表3。
    工业布局现状表明:规划市中心区内仍然有一些污染扰民、能耗高、技术含量低、
附加值低等不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企业,不仅影响城市环境和市政建设,也造成城区人
口过于集中和城区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此外,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全局性管理
必须进一步加强,改善城区企业迁移的条件,防止出现无序建设,尽快形成合理的产业
布局体系。
    二、调整北京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调整北京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贯彻《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改善首都环境与发展首都经济的统一,按照党的十五届
四中全会和北京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工业布局调整为契机,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
产业升级,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加速结构调整进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
本转变,发展首都经济。
    (二)调整北京工业布局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
的相互关系。坚持通过布局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知识经济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产
业为核心,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坚持充分发挥首都人
才、区县地域和资源优势。坚持与企业改制、所有制结构调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吸
引外商投资相结合;与提高国有资产整体质量相结合;与企业技术进步相结合;与企业
减员增效和实施全市劳动力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严
格防止城区企业搬迁出现简单的空间位移。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调整布
局的同时,盘活存量、带动增量,有步骤地使国有资本从不适宜首都发展、难以形成和
发挥比较优势的行业及领域中退出,配置到经济发展中需要加强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
和优势企业。坚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现多元化投资的结构。坚持搬迁改造工作有序
进行,落实搬迁政策,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
统一。坚持企业搬迁选址相对集中,珍惜土地资源,尽量不征地或少征地,充分利用现
有工业园区及区县闲置土地厂房,用3至5年的时间,使全市各工业园区的单位面积土地
产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调整北京工业布局的目标。
    1.通过调整,建立与城市生态环境现代化国际要求相适应,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
化国际城市地位相匹配,与首都经济的空间环境条件相吻合,有利于搞好“四个服务”
,有利于北京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合理工业布局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抓住加速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机遇,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为基础的工
业布局框架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建设以环京高新技术产业带为龙头,以辐射
分布、规划有序、产业定位合理的工业园区和区县产业带为基础,传统产业通过用高新
技术改造得以优化提升,重点行业相对集中的布局框架体系。为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的
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冶金、石化、汽车、机械等基础行业的总产值占
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40%左右;都市型工业的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20%左右的工业结构调整目标创造布局环境,进而为实现2005年和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
目标奠定基础。
    3.加快规划市中心区内现有企业的搬迁调整。加快启动市中心区内及周边地区总占
地613万平方米134户搬迁企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使四环路以
内的工业企业原则上都进入搬迁改造的实施阶段。以上计划全部完成后,连同1985年以
来已迁出的企业占地,规划市中心区内将置换出800万平方米左右土地,工业用地比例将
降至7%,基本解决规划市中心区内工业企业的污染扰民问题,同时通过搬迁,形成市中
心区体现繁华、郊区体现实力,分布有序,相对集中,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合理的
工业布局体系。
    三、北京工业布局调整方案
    根据调整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调整方案遵从搞好“四个服务”的方
向,对规划市中心区内现有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在加速治理的同时,积极调整结构和
布局;在安排区县工业园区产业定位方面,确保规划市中心上风区和水源保护区产业合
理定位,避免出现新的污染;结合区县现有基础条件,推进形成重点行业相对集中,体
现整体优势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带。通过布局调整,为21世纪的北京工业提供机制充满活
力、所有制和产业及产品结构合理、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的环境和空间。以下从区域规划构架和行业布局规划两个方面阐述工业布局调整方案。
7#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1:17 | 只看该作者
(一)区域规划构架。
    北京工业布局调整区域规划构架由城市中心区、环京高新技术产业带及以产业区、
带形式分布在远郊区县的工业科技园区组成(见《北京工业布局规划构架图》和《北京
工业科技园区分布图》)。规划构架的内容包括:
    ——城市中心区:重点发展工业营销、开发机构及都市型工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心区和发展区:建设成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
性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
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力争用10年时间,将其
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一环两线”:中关村科技园的辐射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北部和东北部:北京的上风区和水源保护区,其中昌平、延庆、怀柔、密云是
国家生态环境重点区县。规划确定的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汽车、食品饮料、轻纺服装
、环保产业等。
    ——南部和东南部:依托现有基础,以石化、机械、环保设备、医药和光机电为主
导产业。
    ——西部:依托现有基础及资源,以石化、冶金、机电、建材、煤炭为主导产业。

    1.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心区、发展区及“一环两线”辐射区。“一环”指环市区的高
科技工业园区,包括电子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昌平园等
;“两线”即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向沙河、昌平、南口方向辐射和沿京密路向顺义、怀柔
、密云方向辐射。借鉴国际上科技、工业园区的有益经验,在体制和布局等方面建设有
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1)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将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以生物工程和新医药
、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产业为主导,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文化、教育、旅游
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具备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科技、经济交往通道功能。工业布局调整
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该区域技术、信息与人才等资源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通
过产学研工程、技术入股、投资入股、购并整合等形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国有企业
的资产重组。
    (2)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昌平园。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
    (3)北京电子城。建设北京电子城是改造市内老工业基地、发展北京电子信息产业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电子城将成为技术先进,高度开放,面向国内外
两个市场,自主开发能力强的大规模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4)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本市重点的外商投资区,将形成以生物工程和新医药
为主导,环保产业、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一定规模,食品、饮料业有所发
展的新型产业基地。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引导城区高新技术企业向区内迁移。

    (5)途经昌平、延庆、顺义、怀柔、密云的“两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
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提供辐射延伸的广阔空间。
    2.区县工业科技园区。按照全市工业布局调整总体思路,从各区县的区位条件、资
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发展区域经济并确定各工业科技园区产业定位规划(见附表4)
。区县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基础设施,为城区工业企业的搬迁和调整提供良好的发展
空间。北部和东北部是北京上风、上水区域,宜发展食品饮料行业及轻纺服装、汽车、
电子等少污染的行业,努力培育品牌,形成规模。东南部和南部原工业基础较好,逐步
形成石化、机械、医药和光机电等生产基地。西部依托自然资源,形成建材和煤炭产业
带。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冶金行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向多品种、深加工发展,石化
行业在继续治理环境的同时达到合理规模。各工业科技园区产业定位如下:
    (1)北部园区。地处上风方向,必须保证不对市中心区构成大气污染。
西三旗高新建材城——逐步发展为新材料产业基地。
延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延庆八达岭经济开发区——轻纺、食品加工业、生物工程和新医
药等。
    (2)东北部园区。该地区要重点保证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以及京密引水渠等水源不
受污染。
    朝阳望京新兴产业区——电子信息、服装等。
    密云工业区——电子信息、环保产业等。
    怀柔工业区——食品、饮料、汽车等。
    顺义林河开发区——食品、饮料、汽车、机械等。
    顺义空港工业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
    平谷经济建设区、平谷滨河工业区——农产品深加工、饮料、矿产开发等。
    (3)东部园区。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及相邻京津高速公路、亦庄开发区等优势,
形成市属部分产业搬迁的重点地区。
通州工业区、次渠工业区、永乐工业区——机械、精细化工等基础产业及高科技产业。

    (4)西部园区。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相关产业。
    石龙工业区——新型建材等。
    良乡工业区——新型建材制品、机械、医药等。
    八大处经济区——光机电一体化。
    (5)南部园区。依托已有的工业基础继续发展。
    大兴工业区、念坛工业区——机械、电子、仪表、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等。
    3.都市型工业。按照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以服务、方便市民工作和生活、
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宗旨的都市型工业,到2002年,都市型工业总产值将占全市工业总
产值的20%左右。主要门类为旅游产品、工艺美术业、服装服饰业、食品饮料业、印刷
出版业、室内外装饰业、信息服务业、家用电器等。
    4.加快市中心地区工业企业向远郊区县的搬迁改造。加快规划市中心区内的污染扰
民企业及其他不适宜在城区发展企业的治理搬迁进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施“优二
兴三”,形成适合首都功能要求的工业布局。城区工业搬迁要实现产品升级,要加大引
进外资力度,形成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并与区县建设规划和发展区域经济结合起来,
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区。新厂选址必须符合布局调整规划,充分利用各区县工业园区,
以及现有符合城市规划的闲置用地,尽量不征地或少征地。
    (二)行业布局规划。
    通过调整,将形成不分隶属关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行业相对集中,体现北京工
业总体优势的分布格局(见附图1)。
    1.电子信息行业。中关村地区、北京电子城、丰台和昌平科技园及空港工业区等构
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智力密集优势和各种优惠政策,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尽快建成高起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北方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
中心。同时,拉动北部和东北部区县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区内集散、梯度推移的结构
模式。
    2.汽车行业。在充分发挥北京汽车工业现有存量的基础上,与整合进程协调一致,
形成合理的产品分工和生产布局。以满足城市出租车需求为主要市场,加速开发与生产
多功能清洁燃料汽车,并集中力量在顺义区建设生产基地。同时在通州区、怀柔县、昌
平区等地形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
    3.机械行业。机械行业是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的重点。要以广渠门五厂搬迁改造为
契机,四环路内的多数企业,须通过行业调整、资产重组向通州区、大兴县、门头沟区
等地集中。
    4石化行业(含精细化工)。在加快实施化工集团资产重组的同时,加大结构调整力
度。石化及精细化工行业布局重点是房山区和通州区。燕化要继续加强环境治理工作,
发展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
    5.冶金行业。严格按照北京市对首钢总体发展规划批复的要求,加速淘汰能耗高、
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及设备。搬迁烧结等生产装置,继续治理炼焦、炼铁等工序的
污染,改变燃料结构,逐步替代燃煤锅炉和燃煤机车等。在钢铁总量不再增加的基础上
,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实行经营战略的转移,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
产业,走多种经营,多元化经营,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之路。
    6.建材行业。北京建材市场发展快,潜力大,并向高档化、节能型方向发展。发展
建材行业要以保护首都环境、保护地形地貌、保护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发展新型节能建
材、高档装饰材料和中高档家具为重点,结合淘汰小水泥、小玻璃、小石灰窑、小砖厂
等落后工艺进行行业布局调整。
    7.医药行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是北京的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行业布局的
重点是海淀区、通州区、大兴县和朝阳区,通过布局调整形成中成药、化学药品和医疗
器械的生产基地。房山区、昌平区发展无污染制药业。
    8.服装纺织、食品、饮料等行业。服装纺织行业要以名牌服装为龙头,带动棉、毛
、针织等面料的发展,形成北京服装纺织行业的整体优势。加速组建北京毛纺集团,建
设清河毛纺小区;加快棉纺、针织企业向通州、大兴等区县的搬迁调整;具有一定优势
的朝阳、顺义、平谷等区县构成东部服装加工产业带。
在食品加工和饮料生产方面,顺义与怀柔进一步发挥农副产品资源和水资源优势,实施
名牌战略,巩固扩大市场,获取规模效益。同时密云、延庆等县应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
势,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结合工业布局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北部食品工业带。
    四、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工业布局调整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发展首都经济和进一步搞好“四
个服务”的需要,也是城市环境治理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带动工业经
济发展的需要,全市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加快
规划实施的步伐,建立以主管市长为召集人,由市综合部门和有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
制度,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各区县、各授权经营公司、企业之间的协调。
    (二)提高规划的严肃性,以规划指导全市的布局调整工作。
实施工业布局调整必须严格执行规划,由注重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向注重宏观管理和产
业政策间接调控转变,形成以规划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政策为依据的工作思
路。各区县和市政府授权的各资产经营公司、中央在京企业,必须根据本规划,编制本
部门和本企业的布局调整实施计划并纳入“十五”发展规划。
    (三)切实搞好工业布局调整项目的前期工作。
布局调整是企业发展的契机,为通过布局调整奠定新的发展基础,必须做好项目前期工
作。必须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去研究市场,调整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新的机制
,不断提高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和工程设计的水平,使布局调整趋于合理,防止重复
建设和低水平建设。企业搬迁要强调有序进行,应处理好搬迁与稳定、搬迁与当前工业
经济发展、搬迁与保持年度增长,搬迁与全市土地开发规划的关系。
    (四)政策建议
    1.为加大对城区搬迁企业的引导、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城区企业的调整、搬迁,
研究制定推进企业改制、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品升级换代的鼓励扶持政策。同时,搬
迁企业,特别是规划市中心区的搬迁企业,必须按照全市统一进度计划进行,逾期不搬
迁的企业将不再享受搬迁优惠政策;现址增加总量、扩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项目不予审批
,同时限期强制其进行污染治理;按照土地纳税等级,增加其所在地单位面积年纳税额
度;在原厂址靠转让、出租土地及厂房维持生存的企业,其转让、租赁收入在核定职工
基本生活费后全部上缴,用于行业结构调整,促进各类企业搬迁等。
    2.试行在保证国家最终收益权的前提下,根据行业、企业的不同情况,逐步将国有
房地资产注入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公司或企业集团,增加企业资本金。被授权的资
产经营公司或企业集团自行支配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收益和资产处置收入。鼓励城区有
条件的国有企业充分利用土地级差优势进行土地存量调整,提高非上市国有企业土地使
用权转让金的返还比例,用于搬迁企业的增资减债或技术改造等。
    3.由市计委、首规委办牵头,组织有关政府部门和单位,制定迁出企业原厂址的土
地开发规划。
    4.建立市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出让机制,建议成立专门机构,对城区内国有、集
体企业所属土地进行综合管理,该机构以公司制形式设立,通过依法收回、收购或置换
等方式,实现对土地一级市场的规范管理,并达到综合控制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
    5为严格遵守规划提出的行业定位,应进一步规范各工业开发区的政策及操作行为,
防止无序竞争。有关区县及开发区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以接纳城区调整搬迁企业

    本规划由北京市经济委员会负责解释。
8#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1:27 | 只看该作者
6 比较城市史:地图、形态与文化
Comparative Urban History


课程简介:
借助地图的分析、考古资料的运用、城市建筑景观的鉴赏,用比较的视角解构中外城市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运用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铨释中外城市在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方面折射的社会共性与文化异质。
学会辨认与利用城市地图和航空照片,分析城市选址、成长的地理条件,城市风貌形成的历史过程,探索城市形态、布局与社会制度的依存关系。
以中、外有特色的历史名城为例,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法规》,掌握历史文化名城应如何保护和规划。
以个人实践介绍历史文化旅游的感受,分析城市景观的摄影构图;从中外城市的建筑风格上去欣赏和品味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氛围。
本课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面授、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能够解读城市历史。

授课提纲:
一.导论
(1)名词概说:城市的定义
(2)地图的伟力:地图与图像的价值取向
(3)解构的含义:解析与建构。
(课堂讲授70%,阅读讨论30%)
二.从城市起源到中世纪城市
(1)早期城址及其形态
(2)宋代以前的中国城市
(3)中世纪前的欧洲城市遗产
    (课堂讲授80%,阅读讨论20%)
三.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
(1)从“清明上河图”到“盛世滋生图”
(2)文艺复兴的城市理念
(3)商业资本的城市改造
    (课堂讲授80%,阅读讨论20%)
四.中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规划
(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宪章
(2)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3)现代化的诱惑和误区
    (课堂讲授80%,实践作业20%)



参考书:
A.E.J. Morris,History of Urban Form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1994
M.C.Branch,Comparative Urban Design,Arno Press Inc. 1978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美]芒福德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王景惠、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马克尧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下),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侯仁之《北京历史城市地理》,北京出版社,2000
李雄飞、王悦《城市特色与古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中国城市地图集》(上下册),地图出版社,1995
曹婉如等《中国古代地图集》一、二、三集,文物出版社,1998

读书报告(作业)思考题:
1.选读一部有关城市历史的书,借助地图给以评述(文字配地图)
2.结合某城市历史古迹的考察,画出城市历史复原图,并做介绍(文字配地图)
3.结合城市历史、城市现状和有标志性建筑街区的保护,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阐述自己的观点。(文字配地图、图像)
4.结合城市制度与地理环境,举例阐述中国城市职能分区与城市景观特征(文字配地图)
5.举例说明不同区域城市的共性与特质,18-19世纪中外城市应如何比较研究?(配图)
6.结合北京旧城的考察,阐述你对北京古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见解(文字配地图)
7.举例论述中国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当怎样保护有历史价值的街区?你有什么好建议?8.举例比较中外城市形态与结构的共同性和异质点(配图)
9#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1:36 | 只看该作者
7  旅游地理学测试
一名词解释(30)
国内旅游者                               旅游资源
旅游地                                   旅游生态容量
旅游区                                   环城游憩带

答案:
国内旅游者: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小时而少于一年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
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旅游生态容量: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区: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环城游憩带: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为“环城游憩带”

二、        简答题(30)
1.        简述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

2.  环城游憩带形成机制是什么?

3.决定环境容量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
1.(1)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2)最大效益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最小旅游时间比;b.最大信息收集量;c.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3)旅游偏好。主要受年龄、学历、职业等影响。
2. (1)旅游资源创新的需要。(2)级差地租与旅行成本相互作用的结果。(3)旅游者对郊区的高密度游憩需求。(4)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
3. 环境容量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环境本身具备的背景条件,如环境空间的大小,气象、水文、地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生物种群特征,污染物的理化物性等等。二是人们对特定环境功能的规定。这种规定经常用环境质量标准来表述。
三、论述题(40)
1.请分析城市化对形成环城游憩带的影响。
2.请根据某一种分类原则,对旅游进行分类,并择其中一部分进行详述。

答案:
1.本题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以积极影响为例,(1)城市化推动了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为环城游憩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稳定的客源市场。 城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在城市内部增加了旅游投入,开发了一些旅游景点、景区及旅游设施。这些在促进旅游城市化的同时也对城市的旅游载体作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城市化带来的种种压力促使城市居民开始有意识的选择城市以外的旅游目的地,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中短途旅游相应变得异常火爆。(2)造成城市居民目的地选择行为和消费行为的改变。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旅游消费水平并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人们的生活开始由单纯追求物质上的数量转向追求物质与精神的高质量;消费上也由低层结构向高层结构转变,主要体现在消费社会化、享受时尚化、追求文化等方面。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第三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直接把人们从繁重的工作、日常事物中解脱出来,人们普遍具有了充足的闲暇时间。这些都为旅游消费提供了发展空间。(3)影响着环城游憩带空间区位形成。环城游憩带区位的选择,除了受旅游资源和环境因素的约束外,往往取决于由土地租金和相应的旅游用地投入所决定的投资成本和开发成本.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功能效益、级差效益和城市内部土地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土地租金也变得极其昂贵,而旅游城市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由于级差地租的存在,对旅游投资者来说,城市土地开发成本高,资金压力大,而离开城市越远,级差地租越低,投资者的投资压力越小,于是许多投资者纷纷把目光投向环城游憩带。(4)促进了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市场供给。在城市化的影响下许多农民转变了观念,变成了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服务者,他们因地制宜地开发旅游,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条件在繁华喧嚣的大城市长期生活的居民提供中短途休闲度假旅游,同时,城市化过程中交通、通讯、信息等系统的空间拓展为他们发展旅游提供了保障和支持.许多旅游开发商受级差地租的驱动,纷纷将眼光瞄准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市场,大量民间资金的投入既弥补了政府开发旅游资金不足的缺陷又大大促进了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市场供给.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促进了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市场供给。
2. 如以旅游资源的种类来分,可将旅游分为乡村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校园旅游、森林旅游、宗教旅游、海洋旅游、网络旅游、都市农业旅游、灾害旅游、工业旅游等。
其中生态旅游是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被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这种旅行,既包括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森林里的随意漫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区对独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
文化旅游系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图景’或‘地方特色’,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残余。它体现在‘老式的’房子,自家纺织的布匹,马或者牛拉的车和犁,手工而不是机制的工艺品。旅游地的活动包括在简陋的乡下旅馆中进餐、民俗表演、化妆参加的酒节,或者让人们回忆起粗犷的美国西部生活的骑牛比赛。
“校园旅游”是指以名牌大学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吸引旅游者前来参观、旅游和学习,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着重于旅游者精神层面、知识层面上的满足。它强调极高的参与性;让旅游者尽可能地融入到整个校园环境、气氛之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名牌院校所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等等。


第二部分:本学期作业总结
本学期旅游地理学主要是通过课外作业、作业讲评以及野外实习相结合来学习的,这种方式与其它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不太一样,刚开始还不太适应,感觉不成体系,很难把握课程所讲的内容逻辑。不过通过几次亲自找资料,整理并总结,以及课堂上不同组之间的互相交流,逐渐发现我们所作的三次作业正是由浅入深,由基础概念到基本理论再进而到实践应用的过程,虽然这三次作业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来完成,不曾有机会通过游客调查等实践活动,来验证和发现新的规律,但对整个课程的体系,还是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今后使用这一学科的理论进行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觉得旅游地理学的核心是研究两个部分。一个是从主体方向来研究,即通过游客行为研究,来分析什么样的旅游地能够成为游客的目的地,怎样才能使游客真正体验到旅游的意义;另一个是从客体来研究,即通过分析旅游地的自然、人文等资源以及整个系统的承受能力,来寻找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途径。所以,我觉得旅游地理的重点在于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游客调查这两块。
另外,对于这门课程,我觉得这种自助的学习方法是比较有新意的,而且也有其特殊的效果,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法还应该继续下去,但可以适当地加强课堂讨论与交流,互相学习。
10#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1:48 | 只看该作者
8  人大1999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100分)

一、选择题(多选)
1、城市建设用地考虑防洪标准为
A、100年一遇 B、50年一遇
C、20年一遇 D10年一遇
2、下列指标中哪些是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城市建设的标准和定额指标
A、人均居住面积 B、城市总人口数
C、建设密度和容积率 D城市用地规划
3、影响城市用地的地质要素主要包括
A、工程地质 B、水文地质
C、地震 D、地貌
4、风象包括___和_____两个方面
A.风向 B.风频
C.静风 D.风速
5.由于各种特殊条件在城市中形成的局地环流风,如主要因地形条件形成的____,因海陆位置形成的_____,和热岛形成的_____
A.城郊风 B.海风
C.海陆风 D.山谷风
6.自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各种管线的次序为
A.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煤气,热力,给水,雨水管,污水
B.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热力,煤气,给水,污水,雨水管
C.电力电缆,给水,污水,煤气,雨水管,热力
D.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煤气,给水,污水,雨水管,热力
7.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四类:特大城市,大声调,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指出大城市人口规模为
A.100万以上 B.50万至100
C.20万至50万 D.20万以下
8.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内容包括
A.研究城市发展依据,包括城市发展方向,性质和规模
B研究城市发展布局,包括城市布局形势,用地结构和功能分区
C.研究城市各项专业工程问题
D.研究城市人口发展规划
E.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方向
9.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区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_____制度
A.设计任务书 B.建设用地规模许可证
C.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D.施工许可证
10.《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房地产开发执行城市规划的要求是( )。
A、必须严格执行 B、应当执行
C、可以执行 D、必须执行
11、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由( )部门负责。
A、建设 B、房地管理
C、城市规划行政主管 D、土地管理
12、居住区建设综合配套中相关的公建配套设施有( )
A、中小学校 B、商业服务网点
C、消防 D、托儿所、 幼儿园 E、绿化

二、填空
1、城市对外交通警是指以( )为基点与( )相联系的各种运输方式的总称,主要包括( )、( )、( )、( )。
2、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形式主要有( )、( )和( )。
3、城市道路一般可分为( )、( )、( )三类。
城市总体规划一般要确定的内容包括城市性质、城市规模、( )、( )和城市功能分区。
5、《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要符合( ),服从( )。
6、我国城市建设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配套建设原则。
7、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的( )和( ),必须符合城市规划,( )报请批准时,必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的( )。
8、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和年度建设用计划。
9、城市居住区用地组成主要包括( )、( )、( )、( )和其他用地。
10、影响居住区建设造价高低的主要费用是( ),其次是( )。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城市规划史上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三个主要文件。
2、什么是城市人口构成?研究城市人口规模有何意义?
3、城市用地选择应遵循什么原则?
4、简述城市工业 用地布置的基本要求?
5、简述影响住宅建筑经济性和用地经济性的主要因素?

四、论述题
1、试述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应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24分)
2、试述城市规划与房地开发的关系。(24分)

人大2000硕士入学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雅典宪章
2.城市人口
3.工业区
4.城市规划
5.容积率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城市的含义与特征。
2.城市规划的层次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3.城市对外交通的含义及综合布局的原则?
4.什么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及其基本原则?
5.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的作用与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城市性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试述城市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5-7 09:54 , Processed in 0.11176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