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有关资料

[复制链接]
11#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9  中山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人文地理学)

一、概念辨析(8分X5)
1. 文化区与文化整合
2. 规模经济效应与乘数效应
3. 人文地理学中的实证主义思潮与行为主义思潮
4. 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
5. 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


二、简答题(20分X4)
1. 谈谈你对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应用价值的看法
2. 你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 简述人类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能源和工具的进步及其对人地关系发展的作用
4. 试评述增长极模式及其对区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义和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问答题(30分)
欲对家乡社会经济变革中出现的文化变迁进行调查研,请试就目的、方法、内容写出调查方案。


中山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地理学概论
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问答题(每题10分)
1.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特点
2.   简述现代农业的特点
3.   简述我国7大方言的地理分布
4.   简述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5.   简述我国旅游地主要类型

中山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经济地理学
专业:人文地理学

一、   概念辨析(每题6分,共30分)
1.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2.   地域生产综合体与城市经济区
3.   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
4.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地方化
5.   市场区位与门槛人口

二、   问答题(每题10分,工50分)
1.   简述城市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
2.   与旧国际劳动分工比较,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背景和特点有何不同
3.   试述产业高层次化的基本趋势
4.   试述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扩散的时间—空间过程的影响
5.   评述核心—外围模式

三、   设计题(20分)
拟在某一地区开展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完成《产业空间组织的自然条件评价》专题,就该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工作程序和方法手段,完成研究大纲的设计。

中山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经济地理学
专业:人文地理学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   农业地域专业化
2.   核心—边缘模式
3.   区域比较优势
4.   经济全球化
5.   城市经济区
6.   区位决策

二、   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试述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简述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区域规划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3.   评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以及两类研究方法结合的重要性。

三、   分析、设计题
1.   依据人口转移理论,利用表一(为1949年—1998年中国的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提供的数据,分析
(1)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变化的特点
(2)这一变化特点对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主要影响
2.   拟用半年时间进行某县“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项目,制定出简明的工作方案
四、   论述(20分)
论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协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理论依据。


中山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地理学概论
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7.   文化景观
8.   地理学
9.   聚落
10.   形式文化区


4.我国规定,可以设市的城镇聚集人口是(  )
A 5万以上
B 8万以上
C 10万以上
D 12万以上
5.世界三大宗教是(  )
A佛教、儒教、基督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C犹太教、佛教、伊斯兰教
D道教、基督教、佛教
6.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引入地理学的三种理论方法是(  )
A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B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
C结构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
D人本主义、结构主义、经验主义



三、   简答题
2.   简述城市小气候的特点(8分)
4.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6分)
5.   简述旅游与环境的关系(9分)
6.   简述影响国家权利的主要因素(11分)

中山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试题(人文地理学)
一、概念辨析(每题12分,共60分)
1、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
2、收益递增与收益递减
3、福特制生产(刚性生产)与弹性生产
4、激进地理学与福利地理学
5、自然保护区与国家森林公园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评述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
2、简述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3、谈谈你对女权运动、绿色运动、反全球化运动的认识。
4、简述冷战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点。
三、设计题(30分)
对一个你所熟悉的区域进行区域发展战略设计。
12#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2:09 | 只看该作者
作业   北京西部地区都市空间、综合整治的研究
环境学院    城市规划专业    孙健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北京西郊地区”是指北京市城区三环以西至五环的带状地块,
这个区域对于北京市来说有着很特殊的地位。就目前来看,北京西部地区的发展要弱于北京东部,南部,这与地理环境和政府的决策有很大关系,然而,以在西北四环处中关村科技园的出现为代表的经济迅速增长,使西部迅速的“热”起来,北京西部地区逐渐开始带动北京经济的发展,尤其西北地区众多高科技产业几乎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这里有着新兴的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结构,有着众多的高级写字楼,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对这一地带的研究,对于整个北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两个个方面,对北京市西部地区都市空间的整治,进行探讨。
一、        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而要实现产业升级,关键在于技术进步,这就需要适当的技术政策来推进和保障。
技术政策是产业政策的四大内容之一  (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它通过对技术的获得、开发和应用,技术人力资源的开发及技术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的引导,以达到技术发展与产业发展协调一致的目的,为产业发展提供软件支持。战后日、韩、台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为采取赶超战略,振兴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产业,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技术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如在出口导向型产业阶段,韩国和台湾都采取了以引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政策;在重化工业阶段,二者的技术政策重点又都放在了发展大公司的科研事业上。这些正确而及时的政策,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值得我们借鉴。
通过查阅资料,概括北京市现有产业结构如下:
据统计,北京市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30亿元,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5 5亿元、1114 4亿元和1920 1亿元,增速分别为5%、8 8%和11 4%,3次产业比重依次为3 1%、35 6%和61 3%,第三产业的比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国民经济结构呈“三、二、一”发展格局。
第一产业结构特点。第一,种植业和养殖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2002年,北京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5 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05 9亿元,占总产值的50%,养殖业的总产值为129 6亿元,占农业比重的55%。第二,从产品结构看,大宗农产品生产减少,名、特、优、新产品生产增加,仅从耕地面积就可以看出这一变化,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253 4万亩,比上年减少21%,各类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41 3%上升到45 4%。第三,以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正成为北京市农业新的增长点。
第二产业结构特点。北京市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2002年工业增加值为8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 8%,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 2%。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44 4亿元,占7 8%。北京工业一直以电子、化工、冶金、机械、汽车、纺织、轻工、建材等制造业为主,以制造业为代表看北京市第二产业的特点。第一,企业集团支柱作用明显,但获利能力还需提高。第二,工业科技园区方兴未艾,规划市中心区内工业布局有待继续调整。第三,轻工业发展加快,但重工业仍占优势。第四,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增长点。2002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1 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北京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 9%。
第三产业结构特点。传统的第三产业如交通、餐饮、商业等发展速度不是很快,比如2002年,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78 1亿元,仅比上年增长0 5%。相比之下,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并且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金融保险业领先发展,规模扩大。2002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84 9亿元,比上年增长10 6%。第二,房地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迅猛。2002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29 8亿元,比上年增长16 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 8%。第三,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创汇增加。2002年旅游收入930亿元,比上年增长5%,旅游创汇收入达到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 1%。第四,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形成支柱。北京是伟大祖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都,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广阔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北京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中。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第一是政府政策的实施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第二是科学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第三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变化。事实表明,这三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完全是正方向的,也就是说,对产业结构的演进不是完全起着理想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总的趋势来看,北京产业结构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基本上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化的。
     并且,产业结构的演进表现出鲜明的有序阶段性。所谓有序性是指产业结构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所谓阶段性,是指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认为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这就是非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和超工业化阶段。非工业化时期的特点是,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中释放出来,并向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转移,为工业化准备了劳动力条件;工业化初期的特点是,主要以轻工业(如纺织工业等)作为支撑产业,这些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和购买大型专业化设备,它们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资源和原材料条件;工业化后期的特点是,以高加工度的加工装配工业作为主要的支撑产业,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在超工业化时期,则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要的支撑产业,这些产业对高新技术的依赖性很强。从前文叙述可以看出,北京现时的产业结构是与工业化后期阶段相适应的。
    同时,在描述北京产业结构时,提到了一些重要现象,这些现象包括:1.第一次产业的劳力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2.工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3.工业结构的高技术集约化;4.工业结构的高附加价值化;5.工业结构的节能和高效益化。这些现象表现北京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的。
    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北京产业通过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了技术水平的提高。但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表现之一是,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设备老化,工艺技术落后现象。据统计,1985年北京工业企业主要设备技术状况,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44.94%,属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7.64%;表现之二是,传统产业比重很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表现之三是,代表高技术档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更新改造速度过慢,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竞争能力差,而以中低技术为基础的乡镇企业发展过猛;表现之四是,工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协作程度低,许多企业没有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局面。一些企业生产批量过小,产品成本过高。
    其次,北京外贸出口的增加远远跟不上外汇需求的增长,出口导向型产业比重甚小,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农副业出口产品仍以初级化的传统品种为主,工业出口产品则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这些产品普遍存在着创汇成本高,竞争能力差,附加价值小,档次低等弱点。
    而且,长期以来,北京的产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刚性。由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健全,价值规律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不强。一些长线产业几年来生产能力没有明显缩小,落后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不能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部门转移。新兴产业的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微弱。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水源、土地等有限资源和空间环境应该首先为首都城市功能服务。但是,北京地方财政过分依赖工业企业,致使高度积聚的重型产业与政治文化中心建设争夺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少产业耗能多、耗水多、污染严重,但都是不可缺少的纳税大户,这些产业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如何选择适应首都功能的产业使北京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困难抉择。
13#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2:1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北京的工业已进入了重化工阶段。从产业成长周期和首都的功能两方面看,产业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具体地说,北京产业升级的内容有三:提高现有主要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档次;培育带动经济成长的新的支柱产业;发展前沿性的高科技产业。制定产业技术政策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是现有传统产业的技术政策
由于历史的原因,北京在建围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着重发展了冶金、化工、轻纺、一般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工业发展战略和思路上进行了调整,但由于长期的积累,以及这些产业自身的发展惯性,使得目前它们仍在北京的产业构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北京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难以忽视的重要作用。1993年冶金、化工、轻纺、机械四大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3.8%仅首钢上缴的利税就占到市财政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传统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属于比较成熟的产业,其技术进步的速度日渐趋缓,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的重点已转向深加工环节。北京的这几大产业多年来坚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政策,经过努力,现在也已经积累了较为雄厚的技术基础,科研力量、部分产品的档次、质量、骨千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等均居全国前列,有些方面已经接近世界水平。特别是冶金和化工两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通过近年来大力度的技术改造和新增投资,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设备新度系数高,主要产品产量已经达到或接近规模经济标准,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些都为传统产业在北京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内产业分工发展的趋势,北京现有的主要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将是加工深度化、技术密集化,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以打破国内现存的技术结构趋同的格局。这种发展战略就要求北京的这几个产业,特别是冶金、化工行业要对多年奉行的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的技术政策做出一相应的调整。首先,技术发展的重点要从突出原材料制造环节转向突出深加工环节,从突出产量和生产率的提高转向突出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的提高,同时要特别突出对环保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这三个突出将构成北京传统产业在全国同行业的产业分工中特有的技术优势。其次,技术发展的途径要从成套引进为主转向以自主研制为主,消化吸收为辅。前一时期的引进工作已经奠定了这些产业的现代化物质基础,同时这些产业的科研力量十分强大,已具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如首钢已经可以装备矿山和大型钢铁企业。在这种条件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技术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今后的技术引进工作,需结合技术发展的重点,主要放在深加工的有关技术上,并可考虑通过技术贸易方式引进若干新产品的制造技术。第三,技术发展的主体要从政府主导转向企业主导。在产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后,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研究开发工作是一个规律性做法。它有利于技术成果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可通过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培育强劲的技术开发动力机制。北京的冶金、化工行业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发展水平,应当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如建立基金、所得税前开发费提留等,积极鼓励这些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大科技投资,健全科研机构,吸引科技人才,形成更为强大的科研实力。同时还可考虑将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合并到企业中去,使二者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
其次是支柱产业的技术政策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北京明确提出了汽车、电子、新型建材三大产业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这是北京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却与其地位不相符。据统计,1993年汽车产业的总产值87.38亿元,电子产业72.18亿元,二者合计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有16.48%。建材行业的产值虽然较大(约75亿元),但是其中新型建材的比重不到3。%。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支柱产业的标准,支柱产业一般占GNP的5%以上,并能实现出口顺差,对照这一标准可见,培育北京支柱产业的任务还很艰巨。
北京支柱产业成长速度较慢的原因很多,如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活力不足,资金支持不够等等。技术_L的落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技术落后的核心问题是若干关键技术手段未能掌握。其中主要包括汽车整车的开发设计、汽车制造的某些关键工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摄录一体机的大规模生产技术、高保真音响的设计制造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的配方技术等。这些关键技术领域的差距,使得北京的支柱产业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十年左右,导致产品档次低,成本高,质量不稳定,跟不上国际上更新换代的趋势和潮流,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速度,阻碍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成长机制的形成。
毫无疑问,突破关键技术,提高整体水平应当成为北京支柱产业技术政策的核心。为此可供选择的主要途径有组织技术攻关、许可证购买先进技术、吸引国外投资、成套设备引进等多种方式。对北京而言,目前比较现实的选择应是吸引国外投资,即通过吸收国际跨国企业的资本,以资本输人带动技术转移。这种做法虽然在产业成长的过程中会出让一部分市场,丧失一部分利益,但是它能够在资金的获取、技术的掌握、人才的培养、产业基础的迅速形成等方面达到综合平衡,有利于我们解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外汇紧张的困难,并可形成高起点的产业成长位势。
为配合以吸引国外投资为主的支柱产业技术政策,需要对现有的技术能力合理配置,以适应高起点、大规模引进的需要。同时需要更加明确支柱产业的优先发展目标,在投资比例、市场份额等方面放宽限制,加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度。另外也要特别注重组织好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扩散,组织好国产化工作,力争以一两个项目带动一大批企业。
目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的势头很旺盛。其中电子、汽车产业是它们对外转移的主要产业之一。最近日本的索尼、美国的摩托罗拉、IBM、韩国的现代等世界著名大公司都有进军中国的重大举措,北京应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产业配套性好、技术吸收能力强的优势,在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振兴三大支柱产业。
最后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新兴的信息拉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夭技术等为核心的产业群体。北京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摇篮,十余年来这些产业的总收人已超过10。亿元。其中,最主要的产业是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起点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及信息服务产业。近年来,生物工程产业、新材料制造产业也已经逐渐起步。
回顾北京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技术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是  “以市场换技术”,即通过主机进口、芯片进口,发展计算机的组装、外围设备的配置以及软件的支持,在逐步消化吸收进口技术的基础上,再图国产计算机的产业化。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技术政策取得了成效。它推动了中国年消费量近50万台的计算机市场的形成,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材,造就了以联想、四通、长城、方正等为代表的上千家科技型企业。但是应当引起重视的是,这一技术政策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的技术,多是已落后国外最新发展一两代的技术,对于产业内前沿性的核心技术则难以得到。这就使得北京的计算机产业长期依赖国外的技术和关键部件,进行附加值较低的组装和以汉字技术为主的二次开发,产业化的步伐漫长而艰巨。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各发达国家争相发展的主要领域,也是它们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在这一背景下,对发达国家转移技术抱有幻想是不现实的。所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政策只能适用于产业成长的特定时期。而要发展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从根本上说,还是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自主开发的指导思想,采取政府扶植性的技术政策:
第一,制定技术发展规划。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十分广泛的领域,留待人们探索的空白很多。这就需要结合北京的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之所在,选择好发展的方向、重点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二,组织重点技术攻关。要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发扬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调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攻关,力争在若千关键的技术领域及早取得突破。
第三,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对于形成  “开发—生产—收益—再开发”的良性循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依托,积极推广“四通道路”、“方正道路”等,大力促进国有资本、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间的融合,促进产学研的联合,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科技型企业的多种途径。
第四,加大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其发展必须有强大而持续的资金投人来保障。所以政府在财力上要向重点发展的科教领域倾斜,积极鼓励风险投资,建立更为灵活的企业筹融资机制,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利发展创造条件。
此外,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也将在北京举办,这对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奥运对第一产业的影响
北京市第一产业的特征是城郊型农业,其核心目标是为城市居民的菜篮子提供充足的产品,并为改善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绿色屏障。根据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的盛水容量的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木板的高度。因为无论其他木板比最短的木板高出多少,其超出最短木板平面的水都将很快溢出。显而易见,木桶底的好坏是其能否装水的关键。在笔者看来,第一产业对与奥运的召开来讲,就相当于木桶的底,原因如下:
首先,第一产业解决的是人们菜篮子的问题,奥运召开时,参赛者、观众、记者等等大批的涌入北京,这些人的吃饭问题虽然与餐饮业直接相关,但餐饮业的原材料又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农业,如果农业发展不好,农产品的质量不够高,品种不够丰富,运动员、观众等的饮食成本就会增加,却得不到期望的饮食效果,当然会影响奥运的顺利召开。
其次,第一产业是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料和市场,从资源供给方面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奥运的召开将会直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而要求第一产业必须能够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所以,2008年的奥运会表面看来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不大,实际上却间接的为第一产业的发展、升级提供了契机,第一产业产品的市场将会增大,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会提高,北京市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实现第一产业的优化升级。然而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限制,现代农业靠常规发展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内部结构。第一步,适应城市对农副产品需求变化,加快高品质蔬菜业、畜牧饲养业、渔业和林果业的发展。第二步,以节水为核心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比例。北京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农业又是耗水“大户”,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用水需求,争取在5~7年内全面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第三步,争取在奥运会召开之前完成京郊农业“立体化”,并逐步向全方位生态农业转换。
奥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
为了迎接奥运会召开,北京市将投入大规模资金用于场馆、城市道路、交通、能源、环境等设施的建设,显而易见,大会将为工业和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汉城奥运会曾为制造业提供了5万个就业岗位,为建筑业提供了8万个就业岗位。如果按北京市承办奥运会新增投资2800亿元人民币,且每10万元投资新增1个就业机会计算,则这届奥运会将产生280万个就业机会。
能源:为绿色转换
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叶文虎介绍说:“北京市70%以上的环境污染是与能源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而北京目前能源年消费总量已超过3800万t标煤,位居全国第二,近几年一直以4 5%的速度递增。”
北京市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在40%左右,煤炭使用效率低,与城市现代化和实现绿色奥运的愿望不大协调。据权威部门检测分析,煤炭燃烧中释放出的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碳及氮氧化合物是北京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因此减少煤炭用量,而代之以天然气,将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的产生。所以北京抓住“绿色奥运”的契机,转换能源结构,大力实现产业的生态化,比如在发展环保产业上,北京应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中心目标,大力引进和开发清洁能源,用优质燃料,如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力等代替煤炭和汽油、柴油,将目前以原煤为主的污染型能源结构,逐步转变为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为主的清洁型能源结构。
产业:为绿色调整,为绿色升级
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是北京市能源消费最多的部门,“九五”期间工业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终端消费量的60%左右。而且其中的80%左右又都集中在5个能耗行业中,特别是钢铁行业,它的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耗能的1/3以上。钢铁工业的增加值,每单位的能耗超过其他工业行业2倍多。假设钢铁行业的增加值在工业部门中的比重降低一个百分点,并且将其转化为电子通讯业的增加值,那么这百分之一的行业结构变化每年将节约能源41万t标煤,其节能和减排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所以在今后5年内,北京市应将工业部门作为推行结构调整、节约能源的重点领域,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压缩能耗高的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要发展先进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在传统行业中,引入节能与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高新设备;在现代企业中,继续有重点地更新与改造通用耗能设备。
高新技术产业:为“科技奥运”兴起
奥运会已逐渐成为举办国高科技的一个巨大展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响亮地提出了“科技奥运”的口号,并制定了科技行动计划:利用防沙治沙、污水治理与节水、清洁能源和清洁煤技术、清洁汽车、固体污染控制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解决北京市的环境问题;全面开发和应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确保2008年前在北京建成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网络;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在数字新闻信息系统、智能化比赛管理系统和信息安全系统上,建设数字奥运的标志性工程;着力研究开发医疗保健服务系统、体育器材及科学训练配套技术以及兴奋剂检测技术。估计2008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达到45%以上,成为北京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增长点。
奥运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退二进三”是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必然选择,但这一战略措施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退有理由,进有空间”。北京市的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逐步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是既定方针,是历史必然,办不办奥运会最终的结果都一样,但是办与不办奥运会会影响“退”的进程。举办奥运会在拉动首都现代服务业高速成长的同时,也将客观上为“进三”的企业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和后续发展的可能。因为奥运会的举办会大大拓展服务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特别是与奥运经济关系密切的旅游会展业、文化体育产业、房地产业、商业餐饮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邮政电信业等行业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同时,服务业等各行业在营销方式、服务技术、经营理念、经营业态等方面将逐步与国际接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将得到优化升级。由于第三产业涉及的范围很广,在此我们仅从旅游业、保险、交通等几个方面论述奥运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举办奥运会将使旅游业成为首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奥运会是全球各民族共同的节日,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史的东方古国,而北京市作为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历史名城。北京市已经把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并希望“十五”期间成为支柱性行业。但是,近10年来尽管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增幅却呈减缓之势。“八五”期间北京市接待外国游客的人数年均增长17 13万人,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 45亿美元;“九五”期间外国游客年均增长仅为7 7万人,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仅为0 63亿美元。显然,如果没有新的题材来拉动新的需求,旅游业要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有很大的难度。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种作用会更大。按照北京市旅游业的预期目标,北京市2008年的游客总数将达到近1 7亿人次,其中, 国外游客在2008年将达到高峰,预期数字为463万人次,外省市来京游客在奥运会后的一两年内将达到高峰,预期为1 13亿人次。预期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市国内游客年接待总数将达到1 15亿人次的高峰。根据北京市旅游局的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的旅游产品将更加丰富,观光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娱乐旅游将成为北京旅游产品的五大支柱,旅游环境也将得到大力的改善。
保险业蓬勃兴起、竞争激烈
北京奥运会2800亿元的投资计划会形成的巨大保险市场。按照北京奥运整体规划,第一阶段是准备工作。在北京奥运会的准备阶段,所有为奥运会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都需要投保建筑安装工程险。在工程完工后,建筑物还需要投保财产险。第二个阶段是奥运会的比赛期间,保险规模也是异常庞大。历届奥运会举办期间的总保费都极为可观,比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总保险费为3000万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也将支付3000万美元的保险费。据平安保险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对市场的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保险业每年的增速可达到20%~30%,而这一趋势将延续15~20年。按照国际惯例,奥运保险多由举办国实力最强的保险公司承保,而国外公司则以强大的实力和优越的品牌参与竞争。所以,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奥运既是一个机遇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整个保险产业必须不断的走向规范化,与国际接轨。
交通业蒸蒸日上
据了解,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和城市轨道交通)在整个城市出行结构中大都在65%以上,轨道交通一般超过了80%。2001年的北京市只有约54km地铁线路运营,客运量分担率只有10%左右。从奥运会组委会了解到,到2008年,新建和改建城市道路318km,新建轨道线路共计154 5km,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将超过300km。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将作为建设重点,将新建8条地铁线路。公共汽(电)车的运送能力每年将达到45亿人次,运营车辆达到18000部,将大大改善或提高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交通运营速度。城市轨道建设有助于推动北京市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产业在城市不同区位上的配置格局,经济资源分配将更加趋向合理化。奥运的召开对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其中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最为明显。我们坚信,2008年我们为世界奉上一届成功的奥运会的同时,也会收获一个繁荣美丽的北京城。
二、        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
21世纪是人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的世纪,“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国际、国内广受关注的时代主题。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我国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国家环保总局也适时提出了开展生态省、生态市及生态县建设的战略任务。
14#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2:30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市政府日前提出城市空间新格局,城市总体规划将按照“两轴-两带-一线”的布局在年内修编完成,“两轴”指传统的南北中轴线和长安街东西延长线;“两带”是指北起怀柔、密云、沿顺义、通州东南指向廊坊和天津的“东部发展带”和北京西部山区以及延庆、昌平等线的“西部生态带”;“多中心”是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在“两带”上建设若干新城,吸纳新的产业和人口,分散中心区功能。
其中明确提出将“两带”中的西部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带”,依照该思路,北京西部将建设成为北京市最宜人居的生态居住区。结合市政府把京西建设成绿色生态带的思路,京西整体环境保护和发展要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人文建设以及健康居住等方面做起,把西部区域建设成为北京最宜人居的生态居住区。京西发展要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居住健康相结合。在规划之初就要把这种生态、健康的开发理念融入其中,还要把建筑的项目放眼于更多的年限,尤其是与整个京西长期发展战略相一致。
基于以上原则,京西的发展应该结合以下几点考虑:
1、        交通
城市道路的服务水平是和系统的服务水平直接相关的。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道路建设只能是由点到线,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由各条线形成一个路网系统,但认识和思考问题,正确的技术路线是由宏观到微观,由全系统到节点,不追求单体最优,应追求系统最优。纵观北京城市道路建设历史,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始阶段,发展到今天的系统建设阶段,也走过了一条比较漫长的道路,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环路和放射线是构成许多城市道路网系统的主骨架,比较国外许多著名的大都市,环路加放射线的思想有诸多共同之处,但建设的方法各不相同。从所处的区位看,处在城市核心区、中心区、边缘区和城市外围区域的环路,对辅路的配套要求、节点的功能配置、进出口的安排和车道数等要素的处理方法是有区别有。另外,从北京市的情况看,环路的建设与放射线的建设应当基本同步,否则将影响整个路网系统功能的发挥和服务水平。         
在城市的出行结构中,公共交通所占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鼓励人们乘坐公交出行、提倡公交优先的今天,道路建设如何与公交线网建设相结合,实行公交优先、为地面准快速公交系统提供合理、安全的道路设施空间,北京市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自行车系统与人行系统的建设同样是城市道路交通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倡导以人为本,提倡绿色交通概念,对人口大国、自行车大国的中国尤为重要。北京有超过1300万人口,1000万辆自行车。多年以来,北京一直积极建设连续的、相对独立的、安全的行人和自行车系统,并陆续建设了一批供行人和自行车专用的道路系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是缺乏明确的自行车系统建设规划。
目前中关村地区只有中关村大街一条南北向主干道,这也是造成这个地区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新的交通规划,这个地区还将建设两条南北向通道。一条是将清华南路
向北与京包路、向南与展览路相连,另外一条是将蓝靛厂路向北与颐阳路连通,目前这两条道路已开工建设。
规划还提出,在中关村核心区道路网设置专用通道,增强核心区对外联系,利用中关村东西区的地下通道,增强核心区内部的交通联系。2005年以后,中关村地区将有14条快速路和主干路,11条次干路,道路总长62.3公里。将于今年底开工的地铁4号线,也将从西外大街白石桥向北,穿过中关村地区的地下抵达颐和园北宫门,成为中关村地下大动脉,从而形成立体交通网。这不仅对于解决中关村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而且对于缓解西直门等重点地区甚至北京西部地区的交通矛盾都具有战略意义。
二环路是本市道路交通路网中第一条快速环路,全长33公里。据本市交管部门预测,二环路改造工程的完成,可使行车时速提高10公里左右。据业主单位市公联公司副总经理周正宇介绍,二环路全线加铺了4厘米厚的特立尼达湖改性沥青,堪称全球标准最高的道路,它不仅使路面更为平整,使用年限还可提高20年左右。新路调整了20多处进出口,减少了社会车辆和公交车交叉及主辅路进出车辆交叉的矛盾,提高了主路行车速度。
2、        绿化
保护和恢复绿化隔离带内的自然斑块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多条河流从周边山区流出进入平原。历史上,北京从城区到郊区具有河流相连的、类型丰富的湿地景观,因此,在绿化隔离带内建立湿地和自然植被恢复区,提高乡土植被比例,从而体现其生态服务价值,这是最符合当今国际上恢复城市周边生态的科学做法,其投资少,获得的环境和生态价值高,既可以成为北京市民亲近大自然,认识乡土植被的区域,也可以给北京的昆虫、鸟类和其它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这将对维护生态平衡有很大帮助。
保留绿化隔离带内部分优质农田首先,发挥农田的生态服务功能。城市中的农田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改善环境,农田不仅具有对水文和大气质量、温湿度的改善作用,而且具有增强绿化隔离带内物种和景观的多样性、季相的丰富性,这些带给城市的活力是郊外的田园和城区的绿地所不能替代的。其次,发挥农田的休闲教育价值。农田景观其本身具有很高的美感,绿化隔离带内保留部分优质农田,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城市居民提供有机农产品,而且可使广大居民能够很方便地到农田中去休闲。居民可以亲手种植、维护和采摘农产品,对青少年尤其具有教育功能,对老年人是一种休闲和回忆。
在绿化隔离带内,实行分片管理分片建设的手段。有的完整的自然斑块分布在一个管辖区内,所以可能被保护下来,而有的则分布在不同的管辖区内,其完整性被行政边界所切断甚至由人工化的景观所代替。因此,行政分区使得自然斑块和廊道的破碎化加重,打破行政分区管辖,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建设,对于保护自然斑块和廊道的完整性十分有利。
北京市在卫星城之间规划了9片楔形绿色限建区,以沟通绿化隔离带与城市外围绿色空间的联系,但是对于城市来说,绿化隔离带与城市内部的大型开放空间也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空间系统和完整的休闲系统因此应该加强该系统内各组成部分的连接性。北京市可通过加强对通向城市内部的河流廊道的生态建设,提高其生态价值和休闲价值,充分发挥其对于绿化隔离带与城市内部大型开放空间的连接作用,从而为居民提供连续的休闲场所并提高绿化隔离带的可达性。例如,通过加强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凉水河、通惠河、亮马河、坝河、北小河、清河等的绿色廊道建设,将玉渊潭公园、天坛公园、朝阳公园等城市内部的大型开放空间与绿化隔离带连接起来。
目前北京市已经初步建成了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它位于市中心区和10个边缘集团之间,面积为240多平方公里,其中绿化面积有100平方公里,可是经过对于居民的问卷调查,90%的人说不清楚绿化隔离带的具体位置,且无法辨认绿化隔离带的边界;居住在绿化隔离带边缘的人群也不清楚自己是处在绿化隔离带内部还是外部。目前,绿化隔离带内虽然有容积率的控制,平均在0 2左右,但是由于可建设用地的无序布局,边缘用地性质混乱,因此无法留下清晰的记忆。
休闲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后,去城市开放空间进行休闲、交流。然而,人们休闲时沿途却必须经过地下通道、高速环路、“水泥峡谷”等非人尺度的交通空间,而且避免不了机动车尾气、噪音以及交通安全的威胁,这严重影响了人们休闲的心情。在城市内部的公园与绿化隔离带之间以及在绿化隔离带内部建立连续的、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的非机动车道系统,为人们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健康的绿色通行网络,可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居民的生活标准。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由于尺度宜人,由绿篱、草地、水体等有机、生态、健康的界面代替了无情的水泥,从而给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创造出了舒适的、健康的、自己所主宰的通行空间,同时也增强了绿化隔离带的休闲功能。
京西地区在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西北郊的城市绿化隔离带包括了颐和园及其周围的广大农田地区。这里正是历史上京西稻的主要产区,具有悠久的稻作景观的文化背景。1999年颐和园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景观保护也因此而变得愈加重要,在这一地区如何把绿化带建设与传统景观的保护结合起来,已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近几年,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京西的稻作景观迅速减少,有的成为建设用地,有的辟为道路, 有的变成了露天市场,也有的被垫高后植上树木,用作绿化林带。在各种用地的蚕食之下,颐和园周围的稻田已减少了一半以上,而且稻田被占的趋势还在继续,极富于地域特色的稻作景观将有消失的可能,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应该看到,作为绿地并非只有草坪和树林,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稻田荷塘也完全可以成为绿地的一种形式。在市区中保留一些田地,可以调节景观的韵律,给人与田园城市的美好感受。当人们钻出嘈杂的楼群, 忽见稻浪轻摇,荷香飘逸,几只鸥、鹭悠然飞起,远眺玉泉塔影,西山苍翠,似乎感到已置身于远离城市的郊外。这会比单调的、千篇一律的树林更有情趣,各具特色。
居住环境方面,北京的住宅规划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北京作为历史古都、文化名城和新中国的首都,其住宅建设应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创新性,而逐步形成北京的固有特色。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京住宅建设没有对北京的住宅风格作认真的探讨,以至今日难以形成北京住宅的特色。
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住房建设中的贪图奢华之风逐步抬头,在北京这样一个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治理压力大的特定区域内,建设豪华住宅区、富人区、超大面积住宅,势必带来负面影响。
北京建筑质量总体是好的,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工程质量基本稳定;但由于住宅建设手工操作多,加上以农民为主体的外包工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较低,良莠不齐,管理工作薄弱,住宅质量通病出现较多,诸如混凝土裂缝、抹灰空鼓、防水渗漏,以及电梯安装存在安全隐患等现象仍时有发生,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乃至灾难。
住宅建筑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市场秩序尚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供大于求,有些建设单位凭借手中的发包权压价发包,要求施工单位垫资承包,肢解分包,暗箱操作,甚至索取回扣,进行桌下交易,使招标流于形式;有些施工单位为求生存,被迫接受不利条件以取得承包权,采取偷工减料等手段以弥补损失,造成建筑质量粗糙低劣,影响消费者的正常使用和人身安全。
但是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自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20年代步入郊区化以来,我国超大城市地区从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称之为“郊区化”的扩散现象。郊区化是城市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过程,即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住宅郊区化是人口郊区化的主要方面,其先导是在郊区进行住宅用地项目的开发与建设。随着高速、快速道路的建设,城市沿交通轴线发展的势头强劲,北京市住宅郊区化还呈现出明显的沿交通射线的扇面扩展规律。并且通过统计资料发现了北京住宅郊区化的同心圆式分布的规律。即住宅建设由城市中心区沿环线公路逐渐向外扩散。并分析统计结果得出:从1997年开始北京住宅用地出让带主要集中在三环和四环内,而四环尤为明显。近年来三、四环经济飞速发展,不仅基础设施建设可与二环内相媲美,城市建设的其他指标也足以吸引住宅房地产投资商的注意。另外,由于三环开发快,而其范围毕竟有限,所以四环数量最多,增长最快。其次为公路一环,并仍有增长的趋势。可以说,北京的住宅郊区化到2000年为止,已大规模的扩展到四环以及公路一环地带。这在我们研究的北京西部,是很明显的。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来看,在现在北京西部,房地产的开发是十分火热的,并且地价持续高涨,形成北京房价一大高地价区。
同时,居住区的优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居住小区的开发要重视社区规划和户型设计
公众对社区规划和户型设计评价的信息反馈了反映了住房市场总体需求导向,同时也是居住建设和人居环境优化的基本目标之一。随着城市居民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不同阶层住宅需求的多样以及住宅使用功能的不断发展,社区整体规划、户型设计和住宅建筑质量等成为居民关注的重点。因此,在今后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遵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提高规划水平,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设计建造既经济又实用的住房,满足居民需要。
2、老城区危旧房改造要重视故都风貌保护
北京老城区内的居民区,人口密度大,住房拥挤,且房屋严重破损,是危旧房改造的重点区位。在进行危旧房改造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房地产开发和文物古迹保护的关系,最大限度的保持北京的历史风貌,传承文化脉络,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设立重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保护北京典型的胡同、四合院、王府大宅、会馆等,使北京成为民族文化延续和创新的基地。
3、新建小区要重视综合配套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关系到整体人居环境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居民对住宅需求的变化,对居住软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论是“单位大院”还是近几年新建的住宅小区,普遍存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业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体制,明确投资主体,确保投资主体经济利益和责任的对等性,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效率,形成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公共设施服务体系将是北京人居环境建设一项艰巨的任务。
4、四环外的小区要重视交通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
目前,四环外交通条件和路网密度与城区内还存在一定差距,居住在四环外的居民不得不忍受在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的远距离“通勤”之苦,而且,四环外的多数居住区位处于城乡交错带,外部环境和治安状况较差。因此,四环外人居住环境的优化首先加快完善路网加密系统,加快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体系,逐步建立以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切实改善四环外的交通条件。其次,加快小区周边环境的整治,为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

总之,北京西部地区的发展对于整个北京市乃至整个北京地区周边县市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她正在成长为一个增长极,利用她特有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发挥着潜力。因此,我们对北京西部的规划与研究不能掉以轻心,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与居民居住环境。
15#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2:4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北京西部地区都市空间、综合整治的研究
01级城市规划   苗春蕾   
   进入21 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加入WTO 将使中国的经济制度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逐步开放,将推动相对滞后的金融体制的变革,使中国经济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的大城市只有在金融领域全面实现对外开放以后,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城市) 。在新的一轮改革开放中,北京如何在变革中把握建设方向? 如何在城市功能布局调整中适应世界和全国对北京的需要? 如何在国际性中心城市地位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只有准确地把握机制变化,才能通过体制的创新和政策的调整,推动城市的建设,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更快更好地适应建设国际城市的需要。长期以来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东强西弱、北强南弱的局面。这与北京的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政策是有很大关系的。近几年来,以中关村为中心的北京西部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国务院做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批复后,西部的开发明显升温,不仅推出的新的建设项目数量增加,而且项目的品质也非常之高,北京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地区正逐渐成为北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发动机。尤其体现在西部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房地产业的崛起、高档酒店和写字楼聚集、生态屏障作用的突现以及交通条件改善等几个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北京西部地区的都市空间、综合整治等问题进行研究:
1.产业结构的升级
1.1 现阶段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高度
近8 年来北京第一、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到4. 7 %和40. 8 % , 而第三产业大幅度上升到54. 5 %。也就是说,1997 年北京产业结构水平已相当于90 年代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这与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 显然产业结构高度略显超前。同时我们还看到,第二产业比重的持续快速下降与发达国家在过去100多年工业化历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不相符合。发达国家在由工业化初期进入加速期时,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较快, 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 继而停滞、缓慢下降。如德国、法国、日本的第二产业比重在60~70 年代前都处于上升状态,分别升至44 %、50 %和54 %后, 才开始缓慢下降; 美国从上个世纪末第二产业比重便开始缓慢下降, 英国从本世纪初开始轻度下降, 但下降十分缓慢。另外,北京第三产业的快速上升, 也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达国家不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 在工业化初期就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到了工业化加速期,第三产业上升已十分缓慢, 甚至停滞, 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又开始缓慢上升。一般认为,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是后工业化开始的标志。90 年代北京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第二产业, 但我们并不能认为这是后工业社会的开始, 而只能说是过去我国长期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更轻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欠帐太多造成的。首先, 1990年北京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8. 8 % , 人均GDP 处于下中等收入水平。而在世界银行《1991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 到1989 年, 世界上40 个低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NP 的比重已达39 % , 58 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 %。可见,北京近8 年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第二,北京目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并没有达到缓慢下降和缓慢上升的状态, 二者8 年间的变化幅度分别为11. 6 和15. 7 个百分点,速度相当快。这与后工业化社会第二产业缓慢下降和第三产业缓慢上升也不相符。第三,目前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只有下中等收入向上中等收入迈进的水平, 与后工业化社会的收入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 以人均GNP 水平为标志,50 年代1000 美元、70 年代3000 美元、80 年代7000 美元作为后工业社会的开始, 北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 我们认为今后北京的工业仍会有较大的发展, 而且只有第二产业发展到相当的高度, 第三产业的发展才有依托。
1.2目前北京的工业结构和布局特点
1.2.1工业结构特点
90年代以来,北京工业在原有工业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同时迈出了调整改造的步伐。从1990 年~1997年, 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从6272个增加到19387 个, 工业总产值从1990 年底的689. 6 亿元增加到1660. 7亿元(按1990 年不变价) , 增加了1. 4倍。同时,工业内部结构也进行了调整和升级。从1990 年、1997 年北京工业各行业产值的比较可以看出, 1990 年~1997 年的8 年时间里, 北京的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化工、机械、冶金、汽车、食品、纺织、电子占主要地位, 转变成电子、汽车、冶金、化工、石油加工、机械、食品占主要地位。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了,随着北京工业内部结构由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转化; 另一方面也说明重工业内部向更适合首都经济的科技含量高、环境要求高的电子、汽车等工业转化。这与工业化中、后期, 工业结构从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化工工业占优势比重的劳动和资金密集型, 向制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深度加工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演进, 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特征是全相符的。
1.2.2工业布局特点
1978 年~1987 年的9 年间, 市区工业产值和工业用地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 05 和4. 94 个百分点。这说明从1978 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市区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但是, 从1987 年~1995 年的8 年中, 市区工业产值、工业职工、工业用地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下降了7. 39、0. 83、3. 71 个百分点。这表明这段时间市区工业发展速度低于全市的平均发展水平, 工业向心集中的趋势得到了有力的抑制。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市区工业企业外 迁据不完全统计, 从1985 年到1997年的12 年间, 从市区搬走的污染扰民工业企业有91 个, 其中旧城区78 个,朝阳区11 个,丰台区2 个。腾出用地共计59. 23 公顷, 其中旧城区41. 78 公顷, 占70. 53 %。这些腾出的土地绝大部分改作办公、金融等公建用地, 还有一部分改成商品住宅用地。这不仅解决了市区污染扰民的问题, 按照土地“最高使用效益”的原则, 而且使市区内区位条件好的地段发挥出更高的土地效益,使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三环路内许多没有列入“污染扰民”的工业企业, 也主动搬出市区, 迁入远郊。这种通过级差地租将现有用地让位于效益更高的公建和商品住宅的作法, 盘活了企业资产, 使企业获得了新生;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 壮大了县一级的经济实力, 缩小了远、近郊区之间的差距。如果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综合性经济指标来衡量, 远、近郊的水平已十分接近。尤其是顺义、通县、昌平三县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近郊区;三、1992 年以后的“开发热潮”给远郊工业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992~1993 年的“开发区热”, 全市共设立了30 个工业开发区, 其中远郊区占了23 个。同时, “优二兴三”、“退二进四”战略的实施, 也使更多的工业企业从市区搬到远郊工业区安家落户。这不仅加快了远郊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其工业发展水平, 使远郊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3北京工业用地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3.1市区部分企业的外迁具有盲目性
    近年来, 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进, 以及在第三产业用地需求强烈的拉力和工业升级改造中需要资金、建设用地的推力双向作用下, 市区企业向远郊搬迁的热情十分高涨。尤其是朝阳门外规划为中央商务区后,位于东郊工业区的很多工业企业希望通过土地出让获得资金, 进行技术改造,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由于要出让原址, 企业的正常生产受到影响, 有些甚至停产。但由于房地产市场逐渐由“过热”趋于“平稳”, 土地迟迟卖不出去,给工业生产带来损失。
1.3.2经济发展中存在重视第三产业,轻视第二产业的思想
近年来, 北京第三产业增长快、效益高, 加上政府提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对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第二产业。但是,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依托于第二产业的,“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 忽视第二产业的做法十分危险。
1.3.3市区污染企业仍然很多
市区中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占地多、耗水多、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仍然占较大比重。如石景山冶金工业用地占了全部工业企业的39. 7 %;海淀、丰台的建材工业也占地较大, 这与首都的环境要求很不相称。这些污染企业在市区的用地应得到有效地控制, 并逐步迁到远郊, 尤其是新建企业应首先在远郊合适的地区选址建设。
1.3.4市区的工业用地比重仍然偏大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市区工业用地比重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 但仍占市区用地的40 %以上(市区用地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 %) 。可以说市区内工业企业进一步扩展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因此, 那些占地大、效益低, 水、能、电消耗大,有污染的工业企业退出市区向远郊搬迁仍是明智之举。
1.3.5郊区工业用地浪费严重
通过对市区和远郊用地效益的比较可以看出, 市区用地效益大大高于远郊区。差距最大的是电子行业,市区单位用地产值比远郊高出将近4 倍。这一方面体现了市区企业从技术力量、人员素质、企业规模高于远郊区,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远郊区用地效益低下、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
1.4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产业选择
    调整产业结构并不意味着去规划每一个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手段和途径,而是通过选择和促进战略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因此战略产业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战略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主要包括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它们的涵义如下:
1.4.1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主要指对国民经济具有支撑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主导产业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或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并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各种资源优势,且对其它产业或行业具有推动、制约和引导作用。
1.4.2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瓦导产业的不同点在于,它首先侧重的是产值和利润水平,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它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其它产业的引导作用不高,属于不得不发展或维持的产业。
1.4.3先导产业
    先导产业是指对今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产业,即产品收入弹性高,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幅度大,对其他产业部门带动效应大的产业。
1.4.5基础产业
指对其他部门提供条件和机会的产业,或者说是那些由于它们的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国民经济增长机会损失的产业。基础产业有时也被称为瓶颈产业课题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测算了北京59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和带动度,从而确定了北京的战略产业,依次是:主导产业——机械、纺织、食品制造业;支柱产业——冶金、化学、建材工业;先导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产业、旅游业、商业;基础产业——货物运输业、炼焦及煤气、电力、蒸汽和热水。
1.5北京工业结构调整
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正确的调整与发展方向,确立以发展为主的方针,用调整促进发展,用发展带动调整。1. 强化两个重点: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业要真正成为北京发展首都经济的支柱,必须把重点放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产业升级和提高内在素质方面。
首先,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包括技术和市场开拓的改造和提升。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是制约北京工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这四个方面都有不合理的问题。改造传统产业,也不是对现存的传统产业都实行改造。必须认真分析和确定北京要改造和发展的主导产业,重构新的产业群。要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认真分析调整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调整的环境,从发展的可能性、可行性、效益性(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着眼,根治“小、散、重”,确定调整的领域和前进的方向。重点发展能够和先进技术、高新技术融合,有广阔市场情景并且适合北京这个特殊区域特色的产业。
———传统的电子行业,能够和信息技术融合,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应该成为北京发展的主导产业,因此,必须对电子产业实施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化改造,形成信息产业硬件和软件的生产经营优势。经过改造和提升,北京有望成为中国和世界的信息产业中心之一。
———医药行业,是北京的传统产业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追求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勿容置疑,社会和市场对医药的需求会从质量和种类上大为增加。因此,医药行业应当实行高新技术改造和产业提升,重点发展新医药和中药产业,使之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医药和中药制造与经营中心之一。
———文化用品、服装、食品等都市产业。其本身的技术改造是一个工艺综合工程问题,是一个劳动密集性产业。产业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品牌开发、制造工艺精化、领导和引导消费潮流等方面。北京作为一个信息化城市,具有品牌和潮流领先优势。在产业提升中要充分发挥领先和品牌优势,形成规模效应。产业调整的任务是通过横向集中,形成群体优势,重点利用连锁生产和经营方式,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重点地区和世界辐射。
———机电行业,在北京分布比较广,企业数量多。调整的重点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基本上应以产品为基础进行调整,重点克服“散”和“小”的问题。在这个行业里,技术提升应当以产品提升为主,带动生产技术工艺的提升,没有产品的提升,生产技术装备的提升就没有意义,也没有动力。产品的提升,应当以新产品的开发为主,重点发展数字机床、数字印刷设备、精密检测仪器、光学设备和医疗设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调整的任务要解决一般加工过多、过剩的问题。在这个行业里,有进有退特别重要。
———应当重点调整汽车、化工、冶金和建材等行业。汽车行业调整的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目前北京的汽车产品结构主要是以轻型卡车和农用汽车系列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是一个致命的弱点。纵观世界汽车业的发展,是朝着私人轿车的发展方向。在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上,北京如果不能有大的转变,在现有框架内,既无产品优势,也无规模优势,走出发展的困境是不可能的。发展轿车,目前受到政策的限制,如果克服了政策障碍,剩下的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发展的资金筹集和市场问题。汽车技术在世界上是成熟技术,只要有资金就可以引进来,哪怕是先进技术。因此,北京的汽车业的调整要么走和其他的汽车制造企业联合兼并的道路,要么筹集到足够的资本引进先进的生产线,走后发制人的道路。化工产业的调整也主要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提高化工产品的科技含
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于那些污染严重和一般的化工产品,要坚决淘汰,停止生产。冶金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提升要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为中心,减少一般产品的生产。建材行业的调整要放在产品结构的升级和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上,从根本上解决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局面,全市一盘棋考虑和规划建材行业企业的布局,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坚决淘汰污染产品,关停污染企业。
16#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2:58 | 只看该作者
2.生态环境的恢复
2.1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照国际城市发展的规律与成功经验, 以及北京的区域条件、首都优势和环境问题, 我们认为, 北京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条件下应将自己定位在21 世纪的一流世界级城市的总体目标上, 并朝着综合型国际大都市方向发展。从现在起, 应重点强化并完善北京市的全球性国际事物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际旅游贸易中心及区域性的国际高科技产业中心、国际信息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未来15 年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2.1.1 实现国务院批复的宏伟构想, 为跻身世界国际城市之列打下良好的基础, 到2000 年基本控制城市环境污染发展, 使环境在整体上有所提高,实现城市环境逐步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形成全国最大的服务产业中心, 达到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发展外向化; 2015 年城市环境质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城市水平, 大气、水质等污染得到全部控制, 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 经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成为国际金融机构在亚太地区的中心之一及国际跨国集团和公司总部的集聚地。
2.1.2增强国际交往能力, 到2000 年初步实现以城市基础设施为主的大环境现代化, 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通讯网络和交通运输设施; 到2015 年城市基础设施初步达到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平均水平, 成为国际交通、通讯中心; 生态环境质量将明显提高, 完全达到国际环境标准。
2.2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2.2.1发挥北京在华北地区的经济优势, 推动经济以较高速度发展
     根据北京、天津和环渤海地区各城市的性质和职能, 考虑资源分布和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加强联合和协作, 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布局, 促进整个地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从而推动北京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与国际接轨, 不断将国民经济发展推向新水平,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证。
2.2.2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
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目标应该是工业生产的轻型化、高级化、集约化和国际化。要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两高五少”原则, 调整工业结构, 逐步实现从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技术含量高的新兴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 形成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电子、汽车工业, 积极发展轻工、食品、印刷等行业, 对于冶金、化工和建材工业要严格控制其发展规模, 积极治理污染, 在控制总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求发展。
2.2.3加强环境治理和建设, 提高城市整体发展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首都城市整体发展质量的根本保证,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须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考虑。北京环境建设和治理要以防治大气污染, 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 大力发展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以建立满足首都政治、文化、经济、交通、旅游主导功能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为此必须保证环保投资, 据测,“九五”期间北京环境保护投资将达120- 150 亿元, 直接投入污染治理资金3216 亿元, 主要针对燕化、东郊工业区和首钢等污染大、改造困难的企业。
2.2.4控制人口规模, 完善城市体系, 加快国际化城市建设进程
据预测, 今后15 年, 北京人口将继续增长, 其中人口的自然增长将逐年缓慢下降, 人口迁移增长基本维持现在水平, 而流动人口还将大幅度增加。到2015 年全市常住人口将增加到1300 万左右, 流动人口将达到280 万左右。为了控制北京的人口规模,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除了继续严格依法进行计划生育管理和对人口的迁移增长逐步实行总量控制以外, 要进一步完善以市区为主体、大中小相结合、规模合理、有机组合的“市区——卫星城——中心镇——建制镇”四级城镇体系。
为给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达到全区林木覆盖率50%的目标,一项“北京西部生态郊野公园”的生态建设已经悄然启动,随着这项工程在近期内的完成,海淀将以河湖交错,森林密布出现在京城百姓的面前。
从海淀生态建设规划中来看,退耕还林、拆建还绿、拆违建绿项目已在实施之中,传统的种养殖农业逐渐向生态经济转变。四季青乡农办的赵先生告诉记者,海淀处于北京的上风上水,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应成为高密度绿化区,让清新自然的空气输入市区,给京城百姓提供“绿谷氧吧”。依据郊野公园计划,聂各庄乡和上庄乡将出一条100米宽、18公里长的速生林带;重点加厚京密引水渠、沙涧河、柳林河、三星后河及温泉、永丰、稻香湖、上庄水系周边的林带面积;同时启动四季青乡的“绿谷氧吧”、“万柳公园”、“东升体育文化公园”建设,这些林地既有核桃、油桃、木瓜等经济类树种,还有金丝柳、雪松、竹子等生态林树种,通过引绿,将以种粮菜为生的农民变成出售鲜花、苗木及养护森林的职工,以锦绣大地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绿谷计划实施后,仅四季青乡绿化面积将达到39019亩,也就是说可以为260万人提供新鲜的氧气。
北京西部郊野公园以植物造景为主体,赵先生说,植物景观为主是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的合理搭配,通过植物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来满足植物与环境协调统一,也就是说,整个郊野公园绿化水平达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环上成带,绿荫之下河湖交错,给人一种田园式的意境。
3.生活环境的提高
3.1北京西部交通
1条地铁线,14条快速路和主干路将一起构成中关村地区立体交通网。根据最新编制的中关村综合交通规划,2005年以后,这个地区交通拥堵状况将得到根本改变。
目前中关村地区只有中关村大街一条南北向主干道,这也是造成这个地区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新的交通规划,这个地区还将建设两条南北向通道。一条是将清华南路
向北与京包路、向南与展览路相连,另外一条是将蓝靛厂路向北与颐阳路连通,目前这两条道路已开工建设。
规划还提出,在中关村核心区道路网设置专用通道,增强核心区对外联系,利用中关村东西区的地下通道,增强核心区内部的交通联系。2005年以后,中关村地区将有14条快速路和主干路,11条次干路,道路总长62.3公里。将于今年底开工的地铁4号线,也将从西外大街白石桥向北,穿过中关村地区的地下抵达颐和园北宫门,成为中关村地下大动脉,从而形成立体交通网。这不仅对于解决中关村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而且对于缓解西直门等重点地区甚至北京西部地区的交通矛盾都具有战略意义。
二环路是本市道路交通路网中第一条快速环路,全长33公里。据本市交管部门预测,二环路改造工程的完成,可使行车时速提高10公里左右。据业主单位市公联公司副总经理周正宇介绍,二环路全线加铺了4厘米厚的特立尼达湖改性沥青,堪称全球标准最高的道路,它不仅使路面更为平整,使用年限还可提高20年左右。新路调整了20多处进出口,减少了社会车辆和公交车交叉及主辅路进出车辆交叉的矛盾,提高了主路行车速度。
万泉河路改扩建工程南起三环路苏州桥,北至四环路万泉河立交桥,全长3.1公里,设计为城市快速路标准,主路宽24米,三上三下六条行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万泉河路地处海淀区,与6条城市道路相交,它的建成将为附近的多所大学及中关村科技园区提供一条进出城区的快速联络线。
远大路改扩建工程起于西四环路,向东跨京密引水渠,止于长春路,全长2.1公里,规划为城市主干道。远大路改扩建工程完工后,将与杏石口路及万泉河路共同形成北京西部地区的交通网骨架,承担起城西北地区及中关村西部地区的交通重任。
宣内大街北起长安街西单路口,南至前三门大街宣武门路口。原路为两幅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由于路面狭窄,经常造成交通拥堵。改造后的宣内大街道路规划红线宽70米,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可达60公里。
紫竹桥立交改造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为缓解部分车流量大,经常造成交通拥堵的节点立交改造计划中的重点项目之一。此次市公联公司对原有桥面进行了加固改造,在紫竹立交桥上方架设了两座定向匝道桥,并对紫竹桥区范围内的三环路和西外大街西延道路进行拓宽和加铺处理,并改建了3座人行天桥。
北展南广场工程是西外大街改扩建工程的市政配套项目。该广场面积达2.83万平方米,中央为步行广场,两侧为园林景观绿化。广场中央建起了两百多米长的银河灯带,白天姹紫嫣红,晚上灯火辉煌。广场地下是可停放600辆机动车的停车楼,既美观,又实用。
3.2北京西部商业设施
在北京说到“商圈”人们自然会想到燕莎和国贸。直观印象中,它们都具备一定规模,有着商业气氛浓厚、配套设施完善的特点。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是靠资金投入谋求发展,进入90年代,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科技在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曾经依靠雄厚资金支持,以商贸、服务业起家的东部地区逐渐显现出文化基础薄弱,科技力量匮乏的先天不足。而与之相对的西部地区作为传统的文化、科教、国家政治决策中心,具备浓厚的技术基础和文化底蕴,竞争实力更雄厚,更符合以科技为龙头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要求。北京西部山峦环抱,翠色相拥,位于京城的上风口,与东部工业区相比空气更清新;建设部、财政部、工商局、国家计委等国家级各大部委汇聚这里;清华、北大、人大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云集于此。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聚集了数十家副部级单位和“中国”字头大公司的金融街也位于北京西侧。《北京2000年城市发展规划》把金融服务业作为未来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一带,建设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集中安排国家银行总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历史的进步为京西地区带来机会,一个新兴的商圈正在崛起。与发展较为成熟的东部商圈相比,中关村地区在技术上有着不争的优势,但在外部投资环境上却存在明显的不足。
1996年政府批准加快建设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无疑是为以高科技产业为依托的西部经济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规划的中关村在原来基础上扩大了范围,总占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核心区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关村西区,用地约10平方公里。白颐路是中心区的主要轴线,连接北大、清华、中科院、中关村西区和农科院、人民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国家图书馆、首都体育馆、紫竹院公署等文体设施。规划后的中关村将积极推进以软件产业、信息服务和住处制造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此时对中关村进行大规模改造,正是希望利用其原有优势,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带动西部新兴商圈的崛起。
3.3北京西部房地产业
3.3.1西部房地产发展的方向和契机--生态居住区
   北京市政府日前提出城市空间新格局,城市总体规划将按照“两轴-两带-一线”的布局在年内修编完成,其中明确提出将“两带”中的西部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带”,依照该思路,北京西部将建设成为北京市最宜人居的生态居住区。这是京西房地产发展的一大契机。
   要结合市政府把京西建设成绿色生态带的思路,把房地产开发与京西整体环境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人文建设以及健康居住等方面做起,把西部区域建设成为北京最宜人居的生态居住区。京西地产发展要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居住健康相结合。开发商在开发项目之初就要把这种生态、健康的开发理念融入其中,还要把建筑的项目放眼于更多的年限,尤其是与整个京西长期发展战略相一致。
   据了解,目前京西房地产开发的生态特色逐渐明显,尤其是在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中逐渐融入了持续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内容。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京西房地产业也因此焕发了生机。
3.3.2北京西部的房地产业项目及其特点
西部地区是京城楼市继亚运村、东三环之后的又一后起之秀,也是近两年北京楼价涨幅最大的区位。目前,西部地区的在销楼盘主要集中于西三环紫竹桥向西至西四环以外的周边地区,包括美林花园、紫竹花园、人济山庄、嘉慧苑、曙光花园、世纪城、美林园等;另外,包括航天桥附近的中海雅园、汇景阁、阜石路上的玉海园,一线地铁沿线的今日家园、百朗园等。 这一房地产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一、大打“景观”牌 如果集中分析紫竹桥附近的西部住宅项目,景观是这些项目共同的最大卖点。去年长河的改造使京城有了第一条“黄金水道”,也使长河周边的物业项目因亲水概念而受到市场追捧。而去年紫竹院公园边上的人济山庄、以公园边上的家为最大卖点的双景住宅概念吸引着众多的买家,因而售价已从开盘时的7000多元升至9000元。 美丽园其多层带电梯的时尚住宅,以及极富个性的轴线型园林景观设计,使其开盘当日即签约83套。 西部项目也一直在环境上下功夫,像北京绿带工程的第一个项目———曙光花园,不仅在社区内设计了三个健康主题公园,发展商还出资在社区边上长河修建了曙光码头,使买家真正能体会到水边人家的感受。
二、中关村的带动 西部项目同时得益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中关村园区内的住宅项目的供应量不足,使中关村南大门的西三、四环一线住宅被市场看好。另外,加上西四环的改造通车,以及西部住宅整体品质较高,使西部项目已成为京城又一个高尚居住社区。除此之外,以今日家园、百朗园为代表的地铁沿线项目受地铁贯通的利好,以及适中的价位仍受到购房者的关注,地铁置业的概念仍具有吸引力。
三、城市规划的影响 随着“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的提出,北京城市空间布局思路将更加清晰化。许多业内人士分析,其中西部生态带的规划为整个西部的楼市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西部生态带的规划要求将西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从长远来看将大大促进这个地区整体楼盘的提升。可以说,西部楼盘项目的开发也将这种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利用,如在西山脚下开发的别墅项目,一直颇受市场欢迎,主要原因是西山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许多项目在案名上也多有“山”的字样,如西山美墅馆、西山美庐、香山艺墅等。京西水资源得天独厚,也使得京西的水系住宅成为京城住宅的一大特色,如昆玉河畔的项目绿波•漫板、观澜国际、鲁艺上河村也多以水景著称。
17#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3:11 | 只看该作者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张慧华
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
 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
 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
 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 一、古代城市规划
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 《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 《管予》的自然至上理念
2、唐长安城
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理坊制
3、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 三套方城、官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 (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 古希腊时期: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
 古罗马时期: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
 空间的核心和焦点;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
 等城市设施
2、中世纪城市
 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
 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 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 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
 共广场
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 (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工业化、工业城市、城市问题
知识背景: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现代城市规划
 的法律基础
 豪斯曼的巴黎改建—现代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权力实验
 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统
 公司城—私人投资建设
(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
 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
 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
 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 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
 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其他的探索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2)戈涅的工业城市
 现代城市在生活和技术基本背景中的
 用地功能分区的雏形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 《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4)格迪斯的学说
 城市——区域研究
 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
(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理论的发展
l、城市发展模式理论的发展
(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
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
 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
 派生产物。
 新城:对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的统称。
(2)有机疏散理论
 把大城市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
 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 方法:“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
 行有机的分散”
(3)广亩城
 把城市分数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每户一英亩用地,依靠
 高速公路相互联系。
2、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 城市体系:区城内所有城市在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学
 的地城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学说。
 规模上的相互关系——等级——规模分布关系
 城市在地线空间分布上的关系——中心地理论
3、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
(1)综合规划
 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其基础
 特征:综合性、总体性和长期性
(2)分离渐进规划
 分解问题,就事论事地解决
(3)混合审视规划
 基本决策——综合规划 项目决策—分离渐进规划
 (4)连续性城市规划
 不同城市规划要素的不同时效性;
 城市规划应当是从现状出发的不断推演过程.
 (四)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 l、雅典宪章(1933)
 城市规划的出发点: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
 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
 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
 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
 的交通网。
 描述城市联系状况,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
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 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 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 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
 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
 来。
 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
 一个结构体系。
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 (一)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 l、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经济、社会和环境
 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2、知识经济、信息杜会和经济全球化
(1)知识经济:概念和特点
(2)信息社会:信息化对于知识经济的关键作用
(3)经济全球化
(二)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理念
l、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考
2、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和区域发展: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
 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水平结构一垂直结构
 经济中心城市: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中心、生产性服务中心、
 知识创新、信息/通讯/交通枢纽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l、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规划实践
 都市部落:紧凑的形态、适当的密度、混合用地、公共交通主
 导、面向步行者的街道、调适性强的建筑物
2、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实践
(1)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
(2)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我国的城市开发区
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 一、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一)城市规划的作用
l、作为国家宏现调控手段的城市规划
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的城市规划
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架构的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 二、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
 (一)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构成
l、规划法规体系(核心) 2、规划行政体系
3、规划运作体系(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
(二)规划法规体系
l、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 2、专项法 3、相关法
(三)规划行政体系
 两种基本型制: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制
(四)规划运作体系
l、发展规划
 两个基本层面:战略性发展规划和实施性发展规划
2、开发控制
 两种基本方式:通则式和判例式
 (五)城市规划体系的演化趋势
l、民主公正意识 2、环境保护意识
 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 (一)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任务
 (二)区域规划的类型
l、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来划分
2、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
 (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 (四)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l、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规的关系
(五)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六)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l、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要领和主要内容
3、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掌握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熟悉城市规划中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熟悉城市规划中的研究及常用方法
掌握—考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
熟悉——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
了解—指一般知识
 一、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一)区域环境调查
 总体规划阶段,指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它城市和广大
 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线范图
l、城市化水平
(1)城镇和人口。的数量,常住,流动,非农业
(2)城市化水平的历年变化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发展可能
(4)耕地总量和历年的变化
(5)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
(6)城镇建设投资
2、城镇体系
——区城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职能 •规模
•地理分布和相互联系,距离、密度、联系
调查内容
(1)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征和在其影响范围的作用和地位
(2)资源 (3)经济结构、社会结构
(4)各城镇的地位、社会经济发展,主导产品和产业
(5)市域交通供给水平和利用率 (6)其它基础设施
 (二)历史和环境特色
l、体现在两个方面
 •社会环境 •物质环境
具体有
(1)自然环境 (2)历史遗迹 (3)城市格局
(4)城市轮廊的地位、社会经济发展,主导产品和产业
(5)建筑风格
(6)其它物质和精神的特色,民俗风情
 (三)自然环境调查
l、自然地理
位置
环境,与周边城市或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联系
地形、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和地下矿藏
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水位、水质,地下水,洪水位和洪水法没区
2,自然气象
风象 气温 降雨 太阳辐射
3、自然生态
(四)社会环境
l、人口 2、社会组织和结构,家庭、政府企业和社区
(五)经济环境
l、总量2、产业部门 3、土地市场 4、建设资金
 (六)城市土地使用
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七)调查主要方法
l、现场踏勘和观测 2、问卷和抽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 4、文献资料
 二、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 (一)定性分析
l、因果分析 2、比较分析
.(二)统计分析
1、频数频率分析 2、集中和离散分析
 (三)一元回归
 如果存在相互关系,以一个控制变量预测另一个。
 (四)模型分析法
l、实体模型 2、概念模型

三、城市想划中的研究工作
(一)城市性质
主导职能,建设的总纲,基本特征和总的发展方向
1、城市类型 2、依据
3、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 4、检验
(三)城市规模
l、人口
(1)人口预测的简单增长法 (2)比例法
(3)区域分配法 (4)环境容量法
(5)回归分析法
2、用地
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 I 60.1~7.5 3 90、1~105
 2 75.1~90 4 105、1~120
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城市人口的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
(三)城市环境容量
l、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
 四、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三大类——自然地质,建设条件,经济条件
(一)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地质条件 工程条件 水文条件 气候 太阳
风象 气温 降水 土地的适用性评价
(二)掌握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用地的布局结构 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熟悉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
城市土地的基本特征 承载性 区位
区位理论的应用 城市土地评价的主要因素
 五、城市规划用地构成和空间布局
(一)城市用地构成
掌握大类名称——用地比例 熟悉中类名称
了解小类
 (二)掌握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
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
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产业用地(工业、新兴产业、服务业)
兼顾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的发展需要
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
 (三)掌握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
集中式 单中心块聚,多中心组团
分散式 带状、星座状、放射状、环状
 (四)熟悉城市空间布局的艺术问题
城市总体布局艺术 城市美学 空间景观组织
轴线艺术 继承历史传统,突出地方特色
 第五章 城市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 一、城市规划编制的任务和要求
 (一)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各层次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
1、总体规划.
 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分区规划
2、详细规划
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设计
 (二)掌握各层次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l、总体规划纲要 2、总体规划
3、总体规划中的城镇体系规划 4、分区规划
5、控制性详细规划 6、修建性详细规划
7、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8#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3:24 | 只看该作者
7、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 二、城镇体系规划
 (一)城镇体系规划基本概念
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l、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区域基础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大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
 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
 议
lO、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 (三) 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方法
 1、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资料收集 2、城镇体系规划的步骤
 3、城镇体系规划成果内容
 (1)城镇体系规划文件 (2)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
 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 (一)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编制
任务和内容
成果——说明书、现状图、分析图、规划结构图、专题研究报告深度
审定
(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总体规划的期限 总体规划内容
(三)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文本
依据、基本对策、城镇体系、性质与规模、土地利用
图纸
现状图
城镇体系、城市现状、工程地质评价图
规划团
城镇体系、总体规划、郊区规划、近期规划、专业规划
(四)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
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编制基础资料文件 绘制现状图 城市用地综合分析
评定图绘制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 基础资料分析研究
确定城市性质 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的含义、意义、人口构成、人口变化、计算城市人口规模,
确定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总体布局布局原则
方案比较编制与审定
(五)掌握城市分区规划作用和内容
作用主要内容 成果 基础资料、文本、图纸
分区规划中的工程系统规划
 四、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一)掌握详细规划的类型、作用和地位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 (二)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
内容
编制方法
基础资料的收集
用地分类—小类(细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地块划分的原则、弹性、规模
控制体系
规定指标、指导性指标
 (三)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文本、图纸、图则、计算规则
 (四)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
一般内容、一般方法、一般成果
(五)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文字说明、图纸
附加
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规划
居住(生活)区规划
 任务要求内容构成规模等级类型
规划结构
 住宅用地的布置
 类型
 住宅经济、户室比
公共建筑
 分类、定额指标、规划布置
道路交通
 功能、道路分级、规划布置要求

绿地
 组成、标准、布置原则
技术经济分析
 用地平衡表、技术经济指标
术语解释 图纸的比例要求

 类 型 总体纲要 总体划分 分区规划 控详规划 修详规划
 文件 主 要 说明书 文本 文本 文本 说明书
 附件 基础资料 说明书 说明书
 说明书
 专题报告 图则
 图集 图集 图集 图集 图集
图纸 主要图纸比例 1:25000 1:5000 1:5000 1:1000 1:500
 1:10000 1:25000 1:2000 1:2000
 现状图 ☆ ☆ ☆ ☆ ☆
 评价图 ○ ☆ × ○ ○
 分析图 ○ ○ ○ ○ ○
 结构图 ☆ ○ ○ ○ ○
 编码图 × × ○ ○ ×
 指标图 × × ○ ☆ ○
 规划图 ○ ☆ ☆ ☆ ☆
 表现图 × × × ○ ☆
 位置图 ○ ○ ○ ☆ ○
 第六章 主要专项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一、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掌握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概念
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及红线划示
了解城市交通的特征及交通调查的基本知识
熟悉城市交通及对外交通的主要设施及规划要求
熟悉城市交通政策的概念及制定原则
熟悉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
(一)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基本概念
l、城市综合交通,市际,近郊和城市
2、城市交通系统,人物,通道,车辆,管理
a、城市交通和城市用地布局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l、影响因素
●区域 ●用地布局 ●已有交通
2、规划基本要求
用地
●划分地缺 ●通道 ●景观
运输
●与沿路开发协调结合 ●结构完整,分布均匀,有可靠性
●密度和面积率,密度4~6kM/km2,20% ●分流
●有利于管理,多路交叉口 ●对外交通联系方便
环境和历史要求 布置管线的要求
3、规划程序
●调查 ●问题分析 ●预测 ●战略对策
●初步方案 ●方案评价和修改 ●图纸和报告
4、道路分类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5、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 ●干道网的类型
 方格网 环行放射 自由式 混合式
●道路网性质、常规快速 ●功能、交通和生活
●道路衔接
 高低车速、主次道路、生活和交通性,分离性
6、城市交通枢纽
 贷运 客运 设施性
7、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
●间距 ●路网密度,干道网,城市道路网
●道路红线
 道路用地和两例建筑用地的分界线,红线内包括车行道、步行道、
绿化带和分隔带。宽度根据要求变化,以满足交通、绿化、通风日
照、建筑景况和地下管线的要求。
 建筑后退。

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支路
 红线宽度(米) 60~100 40~70 30~50 20~30
 ●道路断面类型
一块板 两块板,车速>50公里/小时,景观,地形
三块板 四块板
(三)城市交通调查和主要交通特征
l、目的 2、内容 3、居民出行调查


4、居民出行特征 5、道路交通调查
(四)城市交通规划
l、基本概念
 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该目标的策略,制订和实
 施计划的过程。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问题定义、目标制订、
 备选方案设计与评价,实施反馈。
2、系统构成 3、规划一般步骤
4、规划层次 5、规划任务
(五)城市交通政策
1、意义 2、内容 3、基本特征
4、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我国城市交通政策
(六)城市对外交通
l、铁路
 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或无关
 站场起主导作用
 会让站中 间闽站 区段站 编组站 客运站
2、公路
 技术等级 行政等级 市城布置要求
 场站
 客运 货运 过境车辆服务
 高速公路
3、港口
 分类
 组成,水域和陆地
 布置要求
 区域交通,腹地与工业布置
 岸线分配与利用 水陆联运
4、机场
 规模 机场净空 通讯要求
 与城市的联系,共用,减少总时间
(七)城市公共交通
1、类型和特点
2、衡量标准,经济,迅速,准点、方便、舒适
3、基本概念
4、规划一般要求
 时耗 拥有量 轨道交通 运送能力
5、线路网
 市区、近郊和远郊线 能力与流量协调
 走向与主客流向一致 换乘点的布置
 技术要求,密度,换乘系数大城市<1,5,小城市<1.3,非直线
 系数<l,4,线路增长度8~12公里,轨道<40miN量行程
6、站点
 站距
 站点覆盖,300米半径>50%,500米半径>90%
 公共汽车枢纽站
 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想划的主要内容
熟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规划的基本知识
 (一)城市市政公用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l、城市供电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城市电源工程
(2)城市输配电网络工程、电压等级
2、城市燃气工程系统构成与功能
(1)燃气气源工程 (2)燃气储气工程
(3)燃气输配气管网工程、压力等级
3、城市供热系统构成与功能
(1)供热热源工程 (2)供热管网工程(蒸汽、热水管网)
4、城市通信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邮政系统 (2)电信系统
(3)广播系统(有线、无线) (4)电视系统(有线、无线)
5、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职水工程 (2)净水工程 (3)输配水工程
6、城市排水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排水体制 (2)雨水排放工程 (3)污水处理排放工程
7、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垃圾处理与收集 (2)公共厕所 (3)管理设施
(二)城市市政公用工程规划的任务
l、城市供电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2、城市燃气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3、城市供热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4、城市通信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5、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6、城市排水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7、城市环卫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三)各层次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
l、总体规划 2、分区规划 3、详细规划
(四)工程规划的工作程序
l、熟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基本知识/
(1)城市工程管线种类
 性能与用途分类(11种)
 敷设方式分类 弯曲程度分类
(2)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原则
 综合布置原则(15条) 避让原则(7条)
 共沟敷设原则(5条)
(3)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内容
 总体规划 详强规划
2、熟悉竖向规划的基本知识
(1)竖向规划的内容(6条)
(2)总体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3)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4)竖向规划的方法
 等高线法 商程箭头法 纵横断面法
3、熟悉城市防灾系统规划的基本知识
(1)城市防灾措施
 灾害种类
 防灾措施:政策性防灾措施 工程性防灾措施
(2)主要灾害的防灾标准
 防洪标准 抗震标准 消防标准 人防工程建设标准
(3)城市主要防灾工程设施布局
 防灾工程设施
 抗震设施
 疏散通道
 疏散通道
 消防设施
 消防站
 消防栓
 防空设施
 城市生命线系统
三、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 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包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景观系统
规划二个组成部分。
 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
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 城市景现系统:指社会对城市外部空间的感知总和。它包合对
城市中的自然环霎时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感知。
(一)城市绿化系统的组成
l、城市绿化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起源阶段(古希腊至文艺复兴)
公园运动阶段(1843—1887Park Movement)
 世界各国普通认同城市绿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价值,即:
 保障公众健康 滋养道德精神
 体现浪漫主义(社会思潮) 提高劳动者工作效率
 促使城市地价增值
公园体系阶段(1880—1898)
重塑城市阶段(1898—1945;1946—1970)
生态觉醒阶段(1970年以后)
 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人对自然的需求及生态环境
 意识的觉醒,是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的动力。
二大趋势
 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元化;
 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趋向网络化。
2、城市绿化的功能
 改善气候 改善城市卫生环境 改善水文
 防灾 改善城市景观 承载城市游憩和动物栖息
 城市节能
3、城市绿地的分类
目前正式通行的二种分类方法
 《城市绿化条例》:“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
 防护林绿地、生产绿地”及“风景林地、干道绿化等”。
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共绿地(G1),生产
 防护绿地(Gz),及居住用地中的绿地Rl4、R24、R34、R44。
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方法(P249)的四个特点:
 以城市绿地的核心功能为分类依据;
 采用分级代码法;
 涵盖城市范围内的所有绿化用地;
 突破城市建设用的有限配额。
 (5大类,16中类,9小类)可看作三大板块
 第一板块Gl十G2十G3,计入城市建设用地“G”的统计口径,直接
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的建设用地平衡。
 第二板块G4,分包含在其他城市建设用地之中,在详细规划层
次上使用,也用于计算城市绿地率。
 第三板块G5处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不计入用地平衡表,用于
改善城市大环境。
(二)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
基本概念
 城市绿化系统规划指,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录地及其物种在
 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
工种形式
 第一种属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多
 个专业规划之一。
 第二种属“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或称“专项规划,它是
 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绿化建设的规划管理而另行独立
 编制的规划。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城市总规阶段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业规划)的具体内容
 (1)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要求,
 确定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2)调查与分析评价城市绿化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 (3)研究确定城市绿化系统的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
 (4)参与综合研究城市的布局结构,确定城市绿化系统的用地
 布局;
 (5)确定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指Gl、G2、G3)的
 位置、范围、性质及主要功能;
 (6)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指“生态景观控
 制区”G5);
 (7)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提出实施管理建议;
 (8)编制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3、城市绿化的发展目标
 “花园城市” ‘园林城市” “森林城市”
“山水城市” “现代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

 建设部的“园林城市”改策(1992、1996、2000)
4、城市绿化为规划指标

序号
类别
代号 类别名称
 面积
(万平方来) 占城市建设用
地比例(%) 人均
(平方米/人)
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 1 G1 公园绿地
 其 中 综合性公园G11
 专类公园G12
 敞开公园G13
 2 G2 生产绿地
 3 G3 防护绿地
 小 计
 4 G4 附属绿地
 合 计
 绿地率:是指绿地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如城市
绿地率,居住用地绿地率等。屋顶绿化不计入绿地面积。
 绿化覆盖率:是指各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在一定用地范围内占
面积的比例。绿化覆盖率不是用地指标,但它是研究绿量和衡量绿
化环境效能的重要指标。
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是指城市常住人口平均享有的公共绿地面
积,即(G11十G12+G13)/常住人口数。
城市绿地规划指标的确定
 我国规定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定额为(2000年)每人5——7平
方来,没有上限限制。


 人均公共绿地M2
 北京 6、97
 合肥 7.40
 珠海 20.10
 杭州 8.34
 深圳 13.89
 中山

 9.42

 马鞍山 8.39


 威海 14.91


 大连 7、OO


 南京 7.97


 厦门 9、43


 南宁 6、74

 “园林城市”平均 12.49
 全团城市平均 5.54
19#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3:36 | 只看该作者
5、城市绿化系统的规划布局
布局原则
 第一,网络原则 策二,匀布原则
 第三,自然原则 第四,因地制宜和生命周期原则
 第五,地方性原则
公园 地(G1)
 综合性公园(G11)包括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公园。
 专类公园(GI2)是具有特定内容与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城市
公园绿地。包括:儿童公园(Gl2l)、动物园(Gl22)、植物园(Gl23)、
历史名园(124)、风景名胜公园(G125)、游乐公园(G126)
 敞开绿地(G13),包括带状绿地(G131)和块状绿地(G132)

附分属绿地(G4
 居住绿地(G41) 公共设施绿地(G42)
 工业用地绿地(G43) 仓储用地绿地(G44)
 对外交通绿地(G45) 道路绿地(G46)
 市政设施绿地(G47) 特殊用地绿地(G48)
生态景观控制区(G5)
 生态控制区(G51)是为改善城市生态和景观质量而需加以控制
的区域。如水源保护区、城市组团分割带、基础设施绿化防护区、
自然区、湿地、山体、林地、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等。生态控制区
(G51)不宜向公众开放。
 景观游憩区(G52)是具有较好的景观质量,具有一定设施的城郊
游憩区域。如芦苇荡、江心洲、成片林地、历史遗迹区、森林公园、
现光农业区、野生动植物国等。宜开发建设向公众开放。
(三)城市景观系统规划
l、城市量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 城市量观的含义
 城市景观在城市规划界的通常含义是指对城市外部空间的感知
总和。城市景观包含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生活诸要素。
 城市景观的常见问题
 视觉的污染;行为扭曲;生态冲击。
 为改善城市景观,六十年代以后涌现出许多规划设计理论、方
法和规划设计类型。概括地看,城市景观的完善需要多种社会经济
因素的复杂调控,需要多个层次的规划与设计的长期协同配合。
 城市景观系统规划
 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市景观系统规划指,对影响城市总体
形象的关键因素及城市开放空间的结构,所进行的统筹与总体安排。
该阶段的任务是:调查与评价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户外游
憩条件,研究、协调城市景观建设与相关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评
价、确定和部署城市景观骨架及重点景观地带,处理远期发展与近
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景观的有序发展。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主
要内容如下:
 (1)依据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
要求,确定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2)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城市,景观资源、利用现状、发展条件
及存在问题;
 (3)研究确定城市景观的特色与目标;
 (4)研究城市用地的结构布局和城市景观的结构布局,确定符
合社会理想的城市景观结构(可参考各种理论主张,如易识别性、
城市文脉、城市生活原型等等);
 (5)划定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如城市背景、制高点、门户、
重点视廊视城、特征地带等,并提出相关安排;
 (6)确定需要保留、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的城市户外活动空
间,整体安排客流集散中心、闹市、广场、步行街、别馆、名胜古
迹、亲水地带和开敞绿地的结构布局;
 (7)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
 (8)提出实施管理建议;
 (9)编制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2、城市量现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 (1)舒适性原则 (2)城市审美原则,
 (3)生态环境原则 (4)因借原则
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6)整体性原则
3、城市景观的管理


城市景观资源管理
 自然景观资源 历史景观资源 社会景观资源
建筑景观演化调控

 视觉(一致性) 行为(便利性) 环境(生存性)
 屋顶 自然劣化
 墙面 自然劣化
 底层 自然劣化 自然劣化
 地面 自然劣化
 开敞空间景观演化调控

 视觉(一致性) 行为(便利性) 环境(生存性)
 绿化 自然优化或劣化 优化
 水体 自然优化或劣化 优化
 小品 自然劣化 优化
 空间 优化
 城市景观的发展引导
 视觉 建筑群体 和谐
 行为 开敞空闽 舒适
 生态 自然环境 健康
城市景观的管理措施
 与绿地系统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相整合;
 宣传规划意向,求得社会共识;
 创造感知机会,提供建设指导;

 鼓励公众参与;
 建立相关机调,保障景观规划的实施;
 制定景观条例,促进景观发展;
 重视大型公建的规划设计;
 提高管理机构的专业水平。

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大纲要求
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 熟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 熟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
 熟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
(二)基本概念
 文化遗产的概念

 文化遗产
 CulturalHeriThAge 文物(中国)
 (1)纪念物(MoNuMents)
(2)建筑群(GrouPs of BuildINGS) 文化财(日本)
 (3)场所(SiTes) CulturalProperty/L 3sed Buildin8(英国)
 HiStoric P1acES(美国)
 8zen cuttura1(法国)
 Kulturgut(德国)
 文化遗产包含:
 (1)纪念物(MoNuMBENtS);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来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素材
或遗构,铭文,穴居以及其它有特征的合体。
 (2)建筑群(Groups OF BtIildings):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

角度来看,在景观的建筑式样、同一性(HoMOGEnelty)、场所性方
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由独立的或关联的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
 (3)场所(Sites):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成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工物或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以及包含考
古点的地区。
 ——《世界遗产公约》
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ClUdes oNly Individual
bUildInGS 0f exceptional qUality aNd their sURroUNdlNGs,
bUt a1so a11 areas of TOWNs 0r villages oF historIc or
cUltUral inTeresT.
 ——tHe Declaration oF AMsterdAM,1975
 历史环境的概念

 历史环境
 HiStoric Environment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段、历史街区(中国)
 传统的建造物保存地区、历史的町(日本)
 Conservation Area(英国)
 HiStor DistriCt/Area/TOWn(美国)
 Sectrurs SauveGardes(法国)
 Centri storIci(意大利)
 P1acES OfCulturalSignifiCANce(澳大利亚)
 历史环境(H1StOrIc EnvironMenT)——“a geographlcally
deFInAble area—,urbaN or rural,large or SMaII—PossessING
A SignifiCant conceNtration,linkAge,or ConTINUiY 0f
SiteS,btlildinGs,stracTUres,and/or obiecTS uniTed by
past eveNts of aes theTIcAlly by plaN or pHysICal
developMeNt。”


 保护•再生 保存、保护、再利用、开发(中国)
 保全、保存、保证、活用(日本)(日本)




MAINTENANCE
PROTECTION
PRESERVATION
CONSERVATION
ADAPTATION
ADAPTIVE REUSE
 保护(CoNServaTioN与PReservation)
 在英国PReservation这个字眼指的是对特殊建筑物的保存,而
ConservatioN的字义涵盖的范围较众它包含了复原、保存、修复、增
建、改建等内容。
 在美国CoNservatloN多指对自然区、国家公园的保护,对历史环
境、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多用PreservatioN,特别是Historic
Preservation一词。日语有“保全”、“保存”与之对应,如“环境
保全”、“历史保存”、“历史的保全”等。
 (三)历史保护学(Historic PreservatioN)
1981年全美有45所大学有“历史保护”专业(学士、硕士课程)
 Cincinnati大学、Illionis大学等5所大学有博士学位课程
1989年,设置有“历史保护”专业的大学已经超过100所
0hio州立大学“历史保护”专业的主要教学课程:
●保护的历史
●19~20世纪的建筑史及历史保护学
●历史保护的方法论价值、意义、保护的方法论
●历史保护的管理与实践
●建筑与城市的技术史
●建筑环境论
●建筑保护与野外调查
●历史保护历史的规划与设计
●保护技术与修复 传统技术与构造
●保护规划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旧城改造
●保护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
●历史保护的经济学旧建筑的再利用、房地产经营
●历史保护的相关法规研究
文化发展战略 开发与文化、城市设计与文化
 自然 水、大气、植物
 城市环境保护— 人工
 人文
 自然
 城市生态保护— 经济
 文化
 自然 河流、森林
城市保护——城市景观保护— 历史
 人文活动
 场所精神
 城市特色保护— 地方特征:里弄、胡同
 街区风貌
 文物、古迹、历史建筑
 城市历史保护— 历史地段、历史街区
 历史城市
(四)保护的意义与目的
1、历史文化价值 2、使用价值
3、情感价值 4、生态价值
(五)保护的含义
 历史保护是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中
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城市保护不仅意味着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物古迹
或历史地段的保护,而且还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中的各种积
极因素的保护与利用。
 历史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项主要内容,远远超出了历史建筑博物
馆式成单纯的对文物古迹保存的做法,将历史文化资产和古旧建筑保护
列入城市规划的通盘考虑,除了有经济方面的利益之外,还有文化方面
的效益,历史保护不再是城市规划与涉及的边缘因素,而巳成为有理论
有实践的重要学科分支。
 保护的基本目的不是要留住时机,而是要敏锐地调遣变化的力量。
保护是从历史资产和来来改造者角度对当代的一种理解。保护不在于重
拾过去的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事物并指出未来可能的改变方向。要
避免具有吸引力而且能够继续使用的场所遭受不适当的改变成破坏。进
而言之,保护的目标常常是要保持当地居民以及他们生活方式的稳定性,
也就是要防止社会生活的过度变迁。
 对保护的认识,是将保护作为认识城市以及规划设计的观念、尺度,
进行规划的手段、方法、以及规划目标要达到的历史、自然、生态的综
合效果。保护是观念、是手段、也是目标。整合性保护(integrated
PrservatiON)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内的文物古迹保护,还应包含一般
城镇历史地段等历史环境的保护,文化生态的保护,地方特色和场所精
神的保护。
(六)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 历史街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历史街区(10公顷以下)、中型历史
街区(10~30公顷)、大型历史街区(30公顷以上)。
 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应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要保护历史性建、构筑物及其风貌特征和历史环境,
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 各类历史街区的划定,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制
定的原则,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历史风貌的保存状态、历史沿革、地形地
貌等环境状况、现状和规划的道路格局以及景观视觉效果等各项因素。
一般情况下,历史街区的用地范围应比较完整。
 确定历史街区保护范围以及建设控制地带,应依据以下原则:历史
景观特征及期史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连续性;街区
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历史风貌评价必须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察现场踏勘的情况
和各类历史建筑的保存状况,从建筑外观及景观连续性方面进行评价.
一殷分为:完好、一般、差三级。
 参照建设部对房屋结构质量的分类要求,一般分为三类:一类为好
房;工类为一般破损,结构尚安全但需大修;三类为严重破损和危险房
屋。
 建筑类型分析可按建筑年代、建筑风格(传统建筑、西洋建筑等)、
外观形式(坡顶、平顶;四合院、独立式等)、功能特征(寺庙、民居
等)。
 根据历史建筑的类型、保存状况的提出保护、利用和更新改造的对
策与方式,一般情况下可按保存修缮、整治改造、拆出新建三类控制。
 建筑高度控制规划,依据历史街区内文物古迹、传统民居或历史建
筑的建筑层数和高度确定街区的基本高度,新建、改建建筑的高度不应
超出此次基本高度。考虑城市景观、街景、对景等环境景观的协调问题,
应划定视线走廊(视廊),加大建筑高度控制的力度。
 街区内的道路交通设施、工程基础设施等一般应满足有关规范和技
术规定。同时也要充分考虎历史街区的特殊性和维护历史格局形态,因
地制宜的加以改进。
 保护规划设计成果一般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规划成果应清晰、准确、完整,同类图纸规格应尽量统一。
 规划文本:表述规划意图、目标和对规划有关内容提出的规定性要
求,文本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内
 容:
 (1)街区历史文化价值评述;
 (2)历史街区保护原则;
 (3)历史街区的保护措施,包括功能改善、用地调整、空间形态或
景观控制等;
 (4)明确位于历史街区内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地方民居的保护
要求,确定对它们进行修缮、加固、整治的有关技术规定;
 (5)对重要历史文化遣存修缮、利用和展示的规划设计;
 (6)重点保护、整治历史建筑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
 (7)规划实施步骤与日常管理措施。
规划图纸:用图象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主要图纸包括:
 (1)位量图,表明历史街区在城镇中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地区的关系。
 (2)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历史建构(筑)分布图。
 (3)现状类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表明自然地形地貌、道
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和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产
权、屋顶平面等。
 (4)风貌评价分析图、建筑类型分析图。
 (5)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总图,比例尺1/500~1/2000,图中标绘各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的位置、范围和其它保护措
施要求。
 (6)保护、利用、改造方式规划图,用地调整规划图,交通组织规
划图,工程管线综合图等。
 (7)重点保护、整治建筑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图,屋顶平面规划图,
街道景观整治规划图,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图等。
 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
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各项:
 (1)总用地面积 (2)总建筑面积
 (3)分类建筑总面积 (4)容积率、建筑密度
 (5)绿地率 (6)拆建比
 (7)工程量及投资结算
20#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13:48 | 只看该作者
山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试题(3237.my163.com)

2000年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地壳,层理,露点,潜水,羊背石,准平原,土壤肥力,生境,自然地理环境,土地结构

二.如何利用地层接触关系分析法确定地壳运动?

三.分析气候形成的因素?

四.分析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五.阐明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六.阐明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七.分析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999年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褶皱,大陆度,径流系数,基座阶地,种群,风城,生态系统,土地,土壤质地,自然区划

二.如何根据沉积岩的构造分析其沉积环境?

三.阐明泥沙流沿海岸移动形成的海积地貌。

四.我国褐土的地理分布、形成条件、特点、性状。

五.阐明陆地生态系统的垂直地带性并举例。

六.研究近代气候变化用哪些方法?试分析近代气候变化的原因?

七.分析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1998年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              名词解释:倒转褶曲,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地转偏向力,锋,天赤道,河川正常径流量,坡立谷,基座阶地,生态系统

二.              1、物按本源和性质可分为哪几类?

2、  谓岩相和岩物分析?岩相分析的目的何在?

3、  述降水的三个基本类型及形成条件?

4、  为地下水的总矿化度?根据矿化度大小、地下水可分为哪几类?其值是多少?

5、  根据物质组成、海岸的哪些类型并举例说明?

6、  简述我国的棕壤的地理分布及成士条件?

三、1.研究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三个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迁,在研究方法上有何不同?

2.试分析我国土地资源质量日趋不降退化和恶化方面的主要问题?

3.举例说明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一、岩相  天赤道  大气环境  经流模数  雅丹  生态系统  土地结构  鼓 土壤资源 板块

二、简述地球积和质量的地理意义?

简述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何谓水期?以阿尔卑斯的山地区为例,第四纪由    可划分为哪几类型?

湖泊生态系统沿岸带向湖同划分为哪些植物群落带?

三、综合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

分析引起世界气候正常的原因和它的规律?

说明河流阶地按物质组成和结构划分的三种类型(并用图表示)分析河流阶地形成原因?

分析我国东部(W120 )由北而南森林植被和土壤的纬的分布

科里奥力   假整合  暖锋  海蚀台  河漫滩  河网密度  持续发展  凋萎系数 生活型  

二、在自然土部面中基本层次有哪些?图示一个良好的剖面?

简述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如何保证两大功能的畅道“

什么叫准平?目前在地貌上如何表现?

模块构造的三种类型?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哪几类?简要说明?



1997年自然地理学试题

三.              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分析?

四.              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及影响岩溶作用的主要条件?

五.              垂直带谱?试分析影响垂直带谱性质和类型的主要条件?

六.              举例说明土壤、植被的纬向地带性分布?

1993年自然地理学试题

四、名词解释

章动 、地盾、纬向构造体系、极锋、山麓冰川、土壤肥力、粘化过程、植物层片、logistic groth 方程、生态型

五、简答

1.  按照地质力学学说,简述扭动构造体系?

2.  波浪从深水区进入海岸带会发出什么变化?

3.  说明空气运动与惯性离心力的关系?

4.  简述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5.  草甸、草原、稀树草原、的异同?

六、综合题

1.  以中国东南部森林区为例,阐明土壤植被分布规律性?

2.  谈谈你对综合自然区划的认识?

3.  试述地貌发育的因素?

4.  如何进行土壤、植被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中国自然地理学习题(徐艳东 99级地理一班)
名词解释:
|0201自然地理过程|0202自然地理结构|0203区域分异|0204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0205新构造运动|0206大陆边缘活动带|0207板块碰撞带|0208板块俯冲带|0209季风指数|0210大陆度:反映某地气候受大陆影响程度的指标。表征大陆度的方法很多,但多用气温年较差或年降水量来表示。|0211干燥度指长有植物物地段的最大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0212最大可能蒸发量|0213海岸带|0214半日潮:在一个太阳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且相邻高潮和相邻低潮的潮高几乎相同,涨潮时和低潮也几乎相等。|0215海岸线: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0216不正规半日潮:在一个太阳日内,也有两个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低)潮的高度显著不等,涨落潮时也不同。|0217全日潮|0218钙化过程|0219植被型|0220土地承载力|0221气候资源|0222风能密度|0223有效风能(有效风能密度)|0224潮汐能|0225水域终极生产量|0226海洋水域生产力(海洋生物生产力)|0227中国自然区划|0228中国自然区划的原则|0229东北的低温冷害|0230\"三寒四暖\"天气|0231白灾|0232内蒙古地区的\"塔拉\"|0233黑灾|0234内蒙古大气的\"坨子\"、\"甸子\"|0235风暴潮|0236自然灾害|0237自然资源|0238生态工程|0239资源退化|0240水土保持|0241生物资源|0242大气污染|0243矿产资源|0244水资源|0245持续发展|0246土地资源|0247自然保护区|0248沙漠化|0249水土流失|0250土地粗放经营
简答论述:
0251以贺兰山大雪山一线为界。比较我国东西部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主要差异。
|0252影响中国地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它们各自对中国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何?
|0253说出我国降水季节分配的8个主要类型的表现。
|0254中国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如何?
|0255中国大陆位置对气候有何影响?
|0256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在什么地方?
|0257为什么说中国季风气候显著?||与世界季风区相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海陆季风区冬夏季风盛行(2)高原季风独特(3)五种季风全有(4)影响区域广
|0258梅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答案;(1)发生的时间、地点(2)天气特征(3)大气环流形势(4)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0259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是什么?
||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回答1)副高脊线变动与雨带移动的对应关系(空间、时间及走向)(2)副高的异常变化对降水的影响
|0260我国东部地区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河流在水文上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可以从径流量、含沙量、年输沙量、冰情以及汛期等方面进行回答。并从地形、气候、植被状况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0261简述长江水系及干流河道特征  ||水系应从发源地、入海、河长、流域面积、主要支流等方面回答。干流河道特征包括上、中、下游各段的河道特征。
|0262叙述黄河水系及干流河道特征  ||水系应从发源地、入海、河长、流域面积、主要支流等方面回答。干流河道特征包括上、中、下游各段的河道特征。
|0263分别指出中国外流区湖泊与内流区湖泊的特点  ||外流区湖泊特征1)多属淡水湖(2)河流补给为主(3)湖泊水位变化与河流相同,变幅较大(4)可调节河流,担淤积严重内流区湖泊特征1)多为咸水湖(2)靠蒸发消耗(3)水位年变幅小
|0264简述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河流的特征
||总体特征:外流区河流密集,河水多汇入海洋,内流区河网密度小,水少,流入沙地。具体地则应从流域面积、河网密度、径流深、径流分布等方面论述各自特征。
|0265简要说明中国海岸变迁的主要原因    ||应主要从(1)地质构造因素(2)全球海平面升降,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气候冷暖交替(3)大河输入海等三方面组织答案
|0266为什么说秦岭淮河一线为中国主要成土过程的分异界线?
||两方面:盐基状况的差异和成土过程分异方向的差异
|0267新的土壤分类系统有何特点?  ||淡化了土壤发生学的特点,突出了美国土壤分类中土壤理化性质和标志层的意义,代表了国际土壤分类的标准化趋势。
|0268东北地区的黑土与华南地区的砖红壤气候条件差别很大,但两者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很高。请简要说明两者养分的积累机制。
||黑土:低分解、低循环、高积累,砖红壤:高分解、高循环、高积累
|0269我国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特点?
||(1)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由南到北由繁到简,分布高度由高到低;由东部湿润地区到西北干旱地区,随干旱程度加大,分布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构趋于简化。(2)带谱性质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水平)地带的位置。
|0270中国主要的地带性植被有哪几种?   ||主要有1)寒温带针叶林(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热带季雨林、雨林(6)温带森林草原(7)暖温带森林草原(8)典型草原(9)荒漠草原(10)荒漠
|0271中国的\"湿润型\"山地垂直带,从南到北结构如何分异?\"干旱型\"山地垂直带由东到西结构又如何变化,为什么?||从影响分异的主要原因、基带、结构的繁简、优势植被等方面回答。
|0272中国亚热带东西部植被发育有何差异,为什么?
||西部旱季显著发育偏干性的硬叶常绿高山栎林,东部旱季不显,生长喜湿的常绿阔叶林。
|0273全新世中国自然环境演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气温及其有关的冰雪、封冻等现象的变化趋势;水分及其有关的沙漠,湖面等现象的变化趋势;海平面变化趋势;人类影响的趋势。
|0274早第三纪与晚第三纪相比,中国自然地带有何重大变化?
||气温变低,北部出现温带;湿度东西分化;自然带走向变化
|0275更新世中国自然环境演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现代地形轮廓形成,现代季风形成与温带荒漠扩展;寒冰期与温暖期;黄土堆积;海平面变化;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0276第三纪中国构造演化与地形发育表现如何?
||西部大陆板碰撞,情藏高原隆起。而北侧、东侧在古构造基础上作差异抬升成高山盆地或山地高原;东部海洋板快俯冲,下沉成平原,张裂成边缘海。
|0277从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阐述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黄淮海平原严重缺水(降水量较少且集中,工农业较发达,需水量大)
可行性:长江流域水多,东线调水有大运河等工程作基础。
|0278指出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     ||主要应从我国地表水的东西相差悬殊,而东部地区又南北分布不平衡,地下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等方面组织答案。
|0279对我国的水资源有何基本评价?      ||主要从三个方面作评价:(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亩均数量少(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3)控水工程不足,供水能力较低。
|0280概述我国气候性能源的分布及其开发潜力。||主要阐明太阳能和风能。
|0281简述我国气候上的水分资源的区域分异及其开发利用。
||可以分别从若干区域着眼,阐述各产业利用状况。
|0282什么是珍稀、孑遗和特有植物(或动物)?
|0283我国森林资源有何特点?
|0284草地与草原有何区别?    ||草地强调利用角度,草原突出成因和植被类型。
|0285概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生物多样性所包含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中国将在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药物和部分工业原料、遗传基因研究、生态系统的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面作出贡献。
|0286概述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可以从各大区区域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气候与景观、新构造运动、地表外营力、环境演化趋势、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区域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等方面作比较分析从而提出各区基本特征。
|0287概述中国区域分异的基本轮廓。||应从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两方面着手作答。
|0288为什么说中国自然区划是全面认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自然区划可以深入提示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和各区域的综合特征,这既符合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的知识特征,又可以全貌分析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特点和潜力,为区域开发服务。
|0289中国自然区划 主要方法有几种?定性方法:叠置法、主导标志法、地理相关法、景观制图法。定量方法:聚类分析法(系统聚类、动态聚类、模糊聚类、灰色聚类等)
|0290中国自然区划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中国自然环境复杂并且区域差异大,因此区划目的应当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开发。
|0291简要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问题。
||(1)东北地区解放以来一直是我国商品粮基地。(2)仍有潜力,后备土地资源较多且质量好易于开发,是全国荒地最多的地区。(3)适合一年一熟作物所需的水热条件。(4)土地利用上存在一些问题9如单一种植缺乏规划)(5)应按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式开发,注意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
|0292简要分析东北地区冷湿森林与草甸草原景观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确定景观要素(气候、森林等植被、冻土、沼泽)(2)分析景观要素主次(以冷湿气候为主导)(3)分析各景观要素的关系。
|0293试述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农业评价。
|0294概述东北地区三个副区自然环境的主要差异。
|0295指出华北地区的北界与南界的划分依据。
|0296指出华北平原的地形特征及其形成。
|0297简要分析黄淮海平原洪、涝、旱及盐碱灾害的原因及治理途径。
|0298华中地区东、西部自然景观有何异同。
|0299为什么说防洪除涝、整治江河湖泊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国土整治的重点?
|0300试对比贵州高原云雨云南高原在自然地理上的异同。
|0301简述四川盆地自然地理特点。
|0302华南地区的热带性植被主要表现在哪里?
|0303简述华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0304沙地是怎样形成的?
|0305为什么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极不稳定?
|0306西北地区盆地气候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0307简述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0308形成青藏高原区域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0309我国80年代初做出开展国土开发整治工作的决定以来进行了哪些主要工作?
|0310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的形成有何作用?
|0311试说明青藏高原升起对中国抵御分异的作用。
|0312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国地貌特征应从我国地势、地貌类型数量以及组合形式这几方面来组织答案。
|0313中国的气候特点表现在那几个方面?为什么说这几方面表现就是中国气候的特点?
||表现在季风显著、大陆性强、类型多样且以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为主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需从以下论证:(1)是否反映了气候学的主要内容;(2)是否覆盖全区或大部分地区;(3)是否是中国特有或比较意义上的突出地位。
|0314中国冬、夏季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冬季在西风环流与哈德莱环流系统下面盛行冬季风,夏季在南亚高压与季风环流系统下面盛行夏季风。
|0315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且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的根据是什么?
||应从气候类型的种类、数量以及类型组合占全国面积的比重等方面加以说明。
|0316试说明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异常同全国气候异常的关系。
|(1)冬季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位置和强度反常导致冬季风的反常,引起我国冬季大范围内持久性的冷暖异常;(2)夏季大陆低压和西太平洋副高反常,可导致夏季风的强弱及进退反常,使极峰造成的降水反常从而引起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
|0317请说明中国气候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可(1)分要素单独说明;(2)自然地理地域分异;两个方面展开说明。
|0318为什么我国沿岸流及台湾暖流对我国海陆温差调节作用不大?
||(1)冬季盛行的冬季风由大陆吹向海洋,无法降暖流热量带到大陆上来;(2)夏季盛行偏南风时沿岸流的冷流性质已大为减弱,海洋无法减弱广大陆地的迅速增温。
|0319试分析青藏高原对中国大气环流的影响。
||应从(1)动力作用(2)热力作用  两方面回答。
|0320中国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0321结合气候的水热分布变化,说明中国的主要成土过程与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0322试述中国自然环境形成及演化的主要过程。
|0323更新世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变化有什么意义?
|0324东北地区区域特征是什么?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0325分析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原因。
|0326概括叙述黄土对华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0327每到秋季华中地区东部往往出现\"秋高气爽\"天气,而西部地区则是\"秋雨连绵\"简要分析其原因。
|0328为什么说秦岭_淮河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条重要分界线?
|0329华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有何影响?
作图题:(1)山脉:|0330贺兰山|0331六盘山|0332横断山脉|0333喜马拉雅山|0334台湾山脉|0335珠穆朗玛峰|0336玉山|0337唐古拉山|0338念青唐古拉山|0339冈底斯山|0340喀喇昆仑山|0341巴颜喀拉山|0342大巴山|0343大娄山|(2)高原:0344青藏高原 |0345藏北高原|0346青海高原|0347黄土高原|0348内蒙古高原|0349云贵高原(3)盆地:|0350塔里木盆地|0351准噶尔盆地|0352柴达木盆地|0353四川盆地(4)        丘陵:|0354辽东丘陵|0355山东丘陵|0356东南丘陵|0357两广丘陵|0358江南丘陵|0359闽浙丘陵(5)平原:|0360东北平原|0361华北平原|0362长江中下游平原(6)        山脉:|0363长白山|0364雪峰山|0365武夷山|0366武陵山|0367巫山|0368吕梁山|0369大兴安岭|0370太行山|0371乔戈里峰|0372阿尔金山|0373马鬃山|0374乌鞘岭|0375喀喇昆仑山|0376祁连山|0377阿尔泰山|0378南岭|0379大别山|0380秦岭|0381燕山|0382昆仑山|0383阴山|0384天山(7)        海洋/海流/河流:|0385夏季南海海区的海流形式图|0386冬季南海海区的海流形式图|0387冬季东海海区的海流形式图|0388夏季东海海区的海流形式图|0389夏季黄海海区的海流形式图|0390冬季黄海海区的海流形式图|0391夏季渤海海区的海流形式图|0392冬季渤海海区的海流形式图|0393南海|0394东海|0395黄海|0396渤海|0397赣江|0398元江|0399沧江|0400珠江|0401怒江|0402雅鲁藏布江|0403额尔齐斯河|0404伊梨河|0405塔里木河|0406海河(8)湖泊:|0407青海湖|0408兴凯湖|0409鄱阳湖|0410洞庭湖|0411太湖|0412呼伦湖|0413高邮湖|0414洪泽湖|0415南四湖|0416白头山天池|0417扎陵湖|0418鄂陵湖
(9)        江河:|0419闵江|0420弱水|0421滇池|0422黑龙江|0423松花江|0424嫩江|0425第二松花江|0426乌苏里江|0427辽河|0428黄河|0429淮河|0430长江|0431岷江|0432嘉陵江|0433湘 江|0434汉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0 23:11 , Processed in 0.11613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