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讨论学习] 心理咨询的陷阱(上)

[复制链接]
庄鱼 发表于 10-8-21 23: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理咨询的陷阱

心理咨询,教材上的定义够全面了,讲述的也够多了,因为这个时代正越来越需要这个东西,使用频率像新闻上的灾难事件一样节节攀升。当然这一方面反映了这是一个美好的词,一项给人带来希望的事业,一个朝阳职业。然而我也不得不说,最美好的东西往往也潜藏着最多的危险,“通往天堂的路上最多荆棘”,一如爱情。何况心理咨询(一般指个别咨询)本来就是俩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而人性是复杂的,潜藏了很多的欲望,那么心理咨询的陷阱可能就跟病人的问题一样多,只是我们有时候没有意识到有时候又假装不知道罢了。以下是我自己接触咨询以来慢慢产生的怀疑,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的陷阱,而这些陷阱原本都是看上去很美的。甚至于现在依然有许多人觉得看上去很美。
一、“心理咨询就是助人自助”
这句话本身看上去规规矩矩,没有什么问题,甚至一直被咨询师拿来自勉和作为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咨询精神的首选格言,很是受用。然而仔细看看,你会发现这话跟没说差不多,甚至比没说还要坏。什么叫做“助人自助”,到底是助人呢还是让他们自助。要是可以自助的话还来找咨询师做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说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助的方法,找到自助的力量,从而建立自信走出困境。可是,这个程度又该如何把握呢,是助人多一点还是自助多一点,助人多一点岂不是变成了价值干预了?恐怕这个即使理论上搞清楚了实践上也是极易出问题的。一个可能的陷阱就是,咨询师打着这样的旗帜去助人,结果光顾着助人了,把自助抛到一边了,尤其是遇到依赖性强的来访者。因为心理咨询有这么多的奇妙的技术,刚好这个咨询师又花了那么多的钱学习了这么多的技艺,如不在这个来访者身上使使,一来对不住这么多的努力,二来也觉得自己没有尽全力来帮助我们带着问题来的来访者啊。因此在来访者一无所知沉默的情况下一顿左右开弓,然后笑眯眯的问到是否有效果了。来访者可能会觉得奇妙也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他的问题可能跟这些技术有些牛头不对马嘴,这是一种不疼不痒的治疗,最后自己可能还会被这个咨询师鉴别成难以治愈的病人,因为咨询师自觉尽力了,可是还是没达到自助的效果。甚至与自助的目的相去甚远。一句话,这个陷阱就是助人可能阻挡了自助,来访者的自愈能力反而越来越低。这像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以车代步的尴尬一样,人类长期以来练就的身体自助能力反而在这个偷工减料时代逐渐丧失,感冒药的大肆使用使得身体免疫力不断下降,心理自愈的能力也在这样的咨询初学者甚至以经验自居的老手手上慢慢消失,这是需要避免的,却也是不容易避免的。
二、“心理咨询就是助人自助”
任何一句真理都包含着谬误,何况是这句不是真理的真理呢。前面已经说到它所导致的来访者自助能力丧失的陷阱,这里还须提到咨询师可能进入的陷阱,那就是“自以为是、道德优越、不和来访者站在一个平行线上”的陷阱。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在咨询中我们许多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高高在上道德优越的感觉,因为他们是来“求助”的“病人”,我们是给予帮助或者引导的“咨询师”、“医生”,光这个头衔就已经很让人受用了,更别说那些有特殊需要一味迎合我们的来访者了。而这个陷阱看上去根本就不像陷阱,看上去很崇高很美好,是关乎人类幸福的一项美好的事业。但是正如那样一句话所言: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民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人渡化了佛祖。“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其实咨询师是没有资格在道德上藐视贬低那些来访者的,任何一个人,哪怕他是道德模范,也没有资格去嘲笑指责别人不助人为乐,因为道德是一个人的事,道德的事情首先是平等的事情,没有平等就无所谓道德了。通常这样的咨询师我想多数是无意识的自卑感导致出来的优越感,也可以说是因为他们的“全能感”“完美主义自恋”情结的作祟,才致使进入这样的陷阱,这是一个很诱惑的陷阱,差不多每个人都会有驾驭他人意志自由的原始愿望,甚至我猜测每个咨询师都有过或者正在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至少初学者会为了减少内心弱小无能的感觉而很可能有此行动。我即是其中一员。后果就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各行其是没有交汇,咨询师关注的不是眼前的这个人和这个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优越感的需要是否被满足,最后势必导致来访者不被关注的愤怒和脱落,甚至更严重的是接受了咨询师投射出来的自卑感而变得更加自卑痛苦,他的问题被咨询师不断加固放大以满足咨询师自己不断被需要的成就感。这是很可怕的,这样的来访者无疑类似于二次受伤,甚至还要更严重。说到这我忽然想把“心理咨询就是助人自助”这句话改成“心理咨询就是让咨询师学会自助再来助人”。这样或许会好那么一点点呢。
三、“以来访者为中心,相信他们有成长的可能”
这句话是人本主义的核心,也是咨询中最常被提起被推崇的格言之一,因此看上去应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相信来访者、激发他们的潜能,这不正是咨询所需要的目的吗?然而任何一句话经常被挂在嘴边上的时候就是需要小心的时候,因为很有可能挂在嘴边上就是忘记心里面了,抑或是断章取义的不问青红皂白的固执于这一点。这句话本意是要求咨询师时时以来访者的利益和感受为中心,时刻关注眼前的这个人,还要价值中立,让他们自己成长和发现自己的潜能,这目的看上去很是诱人,没得话说。可是当开始执行的时候问题就滋生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开始咨询就由着来访者,由着他诉说的铺天盖地,哭的稀里哗啦,问题积聚越来越多,可是你却觉得像是乱了套的野马,没有方向一个劲的狂奔,偶尔你想停下来集中某个问题探讨,可是稍微深点你就会觉得自己在干预对方,以来访者为中心这句话就会像魔咒一样在你心头响个不停,让你变得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总是担心自己是不是又触犯了这个毛病,压制了来访者的潜能。这句话其实是想让咨询师尊重来访者的意愿,放下理论和技术的束缚给来访者自由发展的空间的,但是到头来却发现来访者是得到了足够的空间,却变得像无头苍蝇一样毫无头绪,一无进展,咨询师也一直战战兢兢的首鼠两端,不知所措,这实际上是由压制来访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纵容来访者。这样的来访者会觉得自己一无所获,像是一个舞台上张牙舞爪无人关心的小丑一样,倍觉愤怒和屈辱。因为咨询师只是在一旁冷漠的或者假装感兴趣的倾听。当咨询师内心一直坚守着一句话的时候,他就没有在关注眼前这个人的真实存在和需要,哪怕那句话被称作是一贯的真理,因为他想的总是到底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符合不符合那个“真理”而已。那么可以说这个咨询师就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对于初学者尤其是个性固执而刻板又武装了许多的“应该如何如何”理论知识的咨询师来说,遵从理论要求是第一要务,风雨无阻。哪怕我们在咨询室里面听到了多么难过多么愤怒多么吃惊多么接受不了的事情都要假装一本正经宠辱不惊,因为书上说“要理解、要共情来访者”,要淡定,要不惜一切给他安全感,哪怕我们自己没有安全感了,也要假装给他安全感。其实咨询师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咨询师,可是许多时候我们都忘了这前一个角色,只记得扮演后一个角色。那么刻板的扮演,最后弄了个不伦不类的以人为本的失败结果。
chenyijie1006 发表于 10-8-24 20: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
我曾经见过一位在上海某知名心理咨询公司的一位咨询师
他对来访者做治疗的时候基本上很少长篇大论,都是来访者bala bala的说 他偶尔插几句引导性的语言。。。
gfdsa0788 发表于 10-8-24 20: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是不能太舍本逐末了,要无招胜有招···
羽竹紫珂 发表于 10-8-24 20: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哇。。。我感觉心理咨询的理论很好学,可是真正用在实践中,有很多不可知因素,这些不可知因素是很难把握的。很多被奉为真理的东西很有可能断章取义或者只挂在口头上。。。真正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lemon360729 发表于 10-8-24 21: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人本主义的支持者,我相信人有超越自卑的能力和自我成长的愿望
 楼主| 庄鱼 发表于 10-8-24 21: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chenyijie1006) 的帖子

呵呵,得看他是不是引导的很关键……真不好把握这个……
leycha 发表于 10-8-24 21: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对咨询懂得很少,但还是想发表一下意见。

你帖子里提到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我觉得,首先,关于咨询师的角色问题,所谓助人自助其实说的并没有错。助人自助,即人家以自己力量解决问题,而我从旁协助。这种表述既表明咨询师是帮助来访者的,也表明他或她并不能在来访者解开心结这件事上越俎代庖。咨询师应是这样一种存在,他或她具有关于各种问题的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来访者有改变现状的意愿、但又不知如何改变的时候给予协助。咨询师的作用类似于机场塔台,而来访者类似于在天黑或者大雾等能见度低的情况下的飞机。机场塔台要做的就是告知飞行员,地面的情况如何、其他飞机的位置方向速度如何,并亮起指示用的跑道灯,等等。而操控权仍然在来访者手里,好比控制飞机的仍然是飞行员,在机场方面提供了一切能提供的信息之后,最终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仍然是飞行员。

其次,我并不认为,咨询师在咨询中主动的自居于道德高地是一种普遍现象。恰恰相反,其实这种不平等往往更多的起源于来访者。由于心理咨询并不普及,在普通大众眼中心理咨询还是很神秘的,来访者很容易会对咨询师有过高的期望,会把咨询师当做拯救者一般的存在,从而总是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一种崇拜、敬畏和谦卑。如果咨询师不能明确的觉察到来访者的这种态度,并做出适当的回应的话,那咨询师就会不自觉的被抬上了神轿,然后就表现出一种身居高位、颐指气使的范儿,然后就坏事了。所谓捧杀,指的就是这个。

再次,关于以来访者为中心和咨询师的作用。这是最初来源于人本主义的咨询理念,现在已经为大部分人所接受,但它仅仅是一种原则性的理念,不同的咨询师对它的理解不尽相同,具体如何实施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在实际的咨询中,咨询师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而且完全的价值中立也是不可取的,身为旁观者的咨询师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咨询师。而如果来访者的表现是漫无边际的,合格的咨询师并不会一味的保持沉默。他或她要能代入,也要能跳脱,能体会细节,也要能把握脉络。咨询师应该是来访者的一个头脑清晰的死党或闺蜜,应该能在来访者哭哭啼啼抽抽搭搭东拉西扯中有情感触动和价值判断,但之后仍然可以抓得住重点,给得出中肯的建议。

这是我作为一个外行人的一点愚见。
tangxin09 发表于 10-8-24 22: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下集,你该讲讲如何实践了吧?
怎样使这些原则、理论具有可操作性?
 楼主| 庄鱼 发表于 10-8-25 0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6楼(leycha) 的帖子

呵呵,谢谢你的这么富有思考性的回复。
其实,从理论上这些话都是被众多人传诵的,也经过多次论证的。然而我还是想在实践上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些看法确实曾经或者现在一直还在实践领域里影响着甚至误导着我。助人自助是没错,可是这么简单的句子里实在包含了太多的可能性,有正性的,也有负性的,我想多做注解之后或许这句话才能发挥像它强调的那样的作用。否则,就像我所说的,可能忽视来访者的自我痊愈能力,或者使得咨询师站在制高点上总想着怎么去严格的刻板的遵守书上的那些设置和条条框框。这在实践中是很有可能出现的。
此外,此处所说的处于道德优越至高处也并非咨询师们主动或者有意识的进行的,否则就不是陷阱了,多半是无意识的进行的,我们在案例督导的时候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尤其对于初学的咨询师会急于表现自己,在加上像你所说的一些来访者的“捧杀”,就更容易出现了。以人为本这句话也太难了,就像强调“顺其自然”一样,当你在强调的时候其实已经背离了“顺其自然”的原则了。
最后,在强调一下,陷阱就是那些隐藏的可能的危险,不觉察或者不实践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理论上通顺,可是当带入个人观念欲望甚至执着的时候都可能会陷入死角进入陷阱。这也是我所谓陷阱的意思。
 楼主| 庄鱼 发表于 10-8-25 00: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tangxin09) 的帖子

呵呵,我的陷阱就是在实践里出来的,具体实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那么多的咨询案例集等着你去看呢,那都是操作和实践。
只是,咨询更多的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咨询师自身是一个工具。咨询关系是一切解决的良药。所以不好意思没有一个操作性的程序或者模板,否则这些陷阱就不叫陷阱了。
如果非要说的话,只能说法无定法,每个来访者总是大于一切咨询技术的。
其实,我这样说了等于没说。
我的老师曾经打破了教材上规定的许多的基本设置,比如陪来访者哭泣,比如接受来访者的馈赠,但是,我们却觉得是那么的自然和温暖。因为,总有例外。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而活人总不能叫尿憋死。这也是我想写这些我认为的陷阱的原因。

ps:我自己也是在探索和重新学习,所以只有破却还没有立。这也将需要很长很长很长的时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3 17:00 , Processed in 0.140620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