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安海孙文宪版文学理论笔记(原创)(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1-7-17 21:2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墨树瑰花 于 2011-7-21 18:32 编辑

从两年前就想考研,因为很多事一直中断,现在还是回到大军里来了。刚开始想考华中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后来又想考武汉大学的哲学系,现在终于确定是考武汉大学的中文系了。以前我也发过一些笔记,都没发完。这次一定可以发完。

我在这里说明一下,我这个笔记是给看过这本书的人复习用的,不是给没看过这本书的人用的。因为我不可能对里面的内容做详细的解释——不管我怎么解释,也不能代替你们自己去看这本书,因为每个人看了以后会有不同的心得。我这篇笔记,是给已经全面看懂了此书的人做的复习提纲。如果你们已经看完了此书,想有一个提纲让你们回忆,加深记忆,可以看我的这篇笔记。


文学理论笔记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文艺学即:研究文学的学问。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学原理、文学范畴、判断标准的研究。研究具体的文学作品是文学批评或文学史。
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其任务有三个方面:
第一、 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划分时期,描述社会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的再现。并说明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勾勒文学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体面貌,分析原因。总结成就不足、经验教训。探究规律。
第二、 分析作家作品、描述他们的成就。给予他们相应的地位。分析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判断分析他们的作用、影响、意义、地位。
第三、 指明文学的继承发扬,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找到从中可以借鉴吸收的。
文学批评是另一个分支。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经予他们一定的历史地位。分析比较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优劣长短,引导读者欣赏作品,探讨作家创作经验和文学创作的规律。总结成就得失。为文学史提供和积累新的研究观念、方法、材料,为文学理论的创新做准备。
文学理论就是关于一切文学现象的理论。总结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的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范围
文学理论研究范围的实际有方面:
一、 狭义的文学理论研究
如诗学、小说学、戏剧学。
二、 文学与其他学科联姻所形成的有关文学理论的研究。
如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体学……
三、 广义的文学理论研究。
通过宏观把握文学,最终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第三节 文学理论研究方法
文学理论最重要的是研究主体所确立的文学观念。
这本书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指导。
以本体论方法为中心,一是注重研究文学区别于其他非文学的特性,二是研究一种文学类型区别于其他文学种类的特性。
第四节 学习文学理论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1)、准确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理论、知识。
2)、为学习文学史、文学批评和其他文学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3)、为文学接受和将来可能要从事的文学创作作好初步的准备。
要求:
1)、观照文学现象,提高自己的理论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
2)、准确地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透彻地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弄懂文学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演变以及与其他有关基本理论的联系。
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1 金币 +70 收起 理由
范老师 + 3 + 30 感谢您分享不错的话题与资料
youshin + 8 + 40 希望楼主能将接下来的都贴上来。如果能将课.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1-7-17 21:29:1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最开始的文学观念相当宽泛,包括了一切见诸文字的材料。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一、 文学源于生活
中国古代有感物说。
例句: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物色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
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
诗缘情,出于陆机《文赋》
这三种观点不矛盾,都是主体感受人生的产物。
韩愈有: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和平之间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欧阳修有:穷而后工,愈穷则愈工。
西方有摹仿说
主要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摹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摹仿的产物。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摹仿说则强调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文学依赖于生活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所规定的。生活基础在文学活动中非常重要。
文学创作还会受原型、母题、模式、成规等形态制约。但是文学更需要创新。原型,母题,成规,模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何影响着主体对来自生活实践的素材的理解和处理。
原型,是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叙述构思、形象类型、意象、情节或人物。
母题,是指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错认身份、老少婚配、儿子寻父、子女对父亲的忘恩负义等。
二、 文学高于生活
文学和社会生活之间还存在着另一个关系:价值关系。文学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巴尔扎克说,作家在摹写现实的同时还应该寻找造成现实生活所以如此的原因,思索人生的意义。以人生理想的显示来启迪读者,照亮生活。文学是作家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现。
文化素质的追求与提高已成为人类生产自身的主要内容,文学活动也可以说是人类生产自身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
三、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是从价值关系上把握社会生活的,而主体因素又是确立价值关系的前提,所以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的文学这种社会意识的特点,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
作文不是勉强所为,而是不为就不能自己。
意识实际上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主观反映的产物。
四、艺术真实
中国古代文论强调艺术真实是神似。
以形写神: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离形得似:画的形似和诗的切题都会妨碍想象的展开,难得事物的神韵和意趣,所以离形是实现神似的前提。
西方文论主张通过现象的真实描绘来提示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本质真实,即把握或提示对象的规律和性质。
艺术真实包含了三个测度:
反映测度: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主观臆想。
表现测度: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
心理测度:检验的是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文学的虚构与想象除了要服从生活与情感的逻辑外,还需要注意各种体裁和语境对接受心理的规定。读者对艺术真实的理解和接受,会随文学的种类和样式发生变化。在浪漫主义文学语境中可以认同的真实,搬到现实主义文学的语境中就会失去它的逼真性,诗歌的真实性也不同于小说的真实性。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文学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文学的审美性不仅仅是形式美。
人和世界最基本的关系是实用关系。
劳动产品以自身的存在证实了人的社会实践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劳动过程及其产品成为劳动者的聪明才智的显现。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内涵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对象。
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的。
二、文学与人学
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载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文学所呈现的世界里,最终所获得的还是人的生活和命运,思想与感情,人生意义的感悟与启迪。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学的第一个层次:现象层面。第二个层次: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次。
现实中诗情画意隐藏甚至消融在无数的平庸和琐碎里,需要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三、文学的审美化与对象化。
对象化是文学活动过程的审美性的体现。
对象化是指通过社会实践,人类改造了自然,从而使这个世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在文学中,对象化的过程,即人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在对象世界中发现和感受人的自由与创造的过程。
仅有生活现实不够,文学活动更需要通过对象化,把生活融化为主体的切身体验,成为他的情绪记忆。然后才有可能让作家以审美的方式消化生活材料,创作出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的艺术作品。
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第三节    语言的艺术
一、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语言对文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传达作用上。
语言先于个人存在,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前人经验和心理的储蓄。
过去文学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在修辞学的层面上展开的,主要讨论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属于语言工具论的范畴。现代文学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的范畴内来研究,更关注语言在文学本体构成中的作用。强调语言并不是在传达思想感情的阶段才出场,而是从一开始,就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制约着他对形象的孕育和塑造。
语言对文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结构和话语对文学活动的制约上。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等。话语则是指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态,其特点在于将特定的文化知识转化成语言形式,从而成为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的语言单位或文化代码,话语之中往往潜藏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
结构和话语都是历史形成的,体现了某种审美选择、先于个体而存在的语言规范。
二、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
语言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却可能遮蔽个体思想感情的表达,于是有了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
第一: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如陆机《文赋》“文不逮意”。一种是意丰言寡。一种是语言所携带的意义太多、太复杂,显得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
第二:言意矛盾表现为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庄子说: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短暂的体验能使人生的整体得到再现。
第三:言意矛盾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以上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说明文学语言活动必须走出两种困境。
一、意如何实现向言的转化。讲究语言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和形象性,都是文学摆脱这一困境经常采用的言说策略。
二、打破民族语言设下的藩篱,投入生活,坚守、执着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综述以上内容,可以给文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文学是作家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板凳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1-7-17 21:29: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文学形象
第一节    文学形象的意义与特征
起初,说文学具有形象性就是把文学看成一种能在读者心目中唤起生动图画的媒质。后来,人们不仅用它来指文学语言所产生的审美效果,而且用它来描述任何不同寻常的语言、隐喻、象征和修辞手段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形象的涵义已经演化为意象了。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形象通常被称为意象。或者干脆简称为象。一是把形象理解为文学的表现形态,如刘勰“拟容取心”。二是从表意的功能上解释形象对文学的意义。
一、文学的言说与形象
言不尽意,立像以尽意。 形象既可以像语言一样传递某种信息,又没有语言概念的确定性。
在中国,形象既被视为文学创作的产物,又被视为文学言说的符号,前者是说,从文学创作的目的上讲,形象是艺术思维的产物,作家通过一个个艺术形象的创造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受。西方的文学理论多半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形象的,形象几乎能够当作文学的同义语来用。后者是说从意向言的转化上讲,形象是审美意识物态化的主要媒介和符号。作家通过语言塑造的形象将其内在的审美感受物化为使他人可以接受可以把握的对象。
二、文学形象和语言
文学形象是审美创造的结果。对作家来说,它是主体的对象化,对生活对象来说,它是对象的主体化。
维姆萨特在论及比喻时曾指出:在理解想象的隐喻的时候,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喻体如何说明喻旨,而是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如:我真喜欢听,耳朵如鱼得水,在那音乐里栩栩游着。
凡是能够把主体从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与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为文学形象。
三、文学形象的特征
文学形式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间接性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语言应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就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
心象性指:文学可以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某种情绪、情感、思绪、感受——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艺术形象,即一种心象性的文学形象。
如“愁”: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概括性:虽然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着远远大于这种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使其既不脱离感性的形态,又能蕴涵着某种理性的因素。
概括应该是个性化的,通过特殊对象即富有特征性的具体事物的表现来显示某种普遍意义。
第二节    文学形象的类型
叙事文学多为实象、物象,抒情文学多是虚象意象心象。
一、叙事文学与典型
典型在希腊语中有模子的意思,意谓典型通过一个形象反映了某一类人的性格特点。
如果严格地说,典型主要指现实主义形态叙事文学中的某种人物形象。
第一:典型人物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人物形象要既有个别性,又有丰富性。人物性格应该丰富多彩。成为“定型的整体”(黑格尔)
第二: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一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的、道德的、和灵魂的矛盾——在典型里交织成一个活生生的统一体。——卢卡契。
人性和人生必然要受社会关系制约。
第三: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典型就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典型形象的永久魅力,就在于以审美的形态显示了人生和人性的社会价值,社会属性是人性构成中的最基本的要素,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抒情文学与意象、意境
抒情文学中的形象主要称为意象和意境。意境主要见于中国文学理论。
在意象的创造上,中国古代文论更强调情与景的结合,即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而西方文论则倾向于把意象视为一种主观经验的显现。庞德认为,意象是熔合在一起的一连串思想或思想的漩涡,认为意象可以作为一种隐喻而存在。
意境又称为境界,是意象中一种富于形而上意味的类型。
意境的三重:一、意象,情景交融。二、境生象外。三、韵外之致。
(这本书没有西方诗论)
地板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1-7-17 21:30:2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文学文本
第一节    文本及其涵义
文本与作品不同。
一、文本的涵义
广义文本包括一切有释意可能的符号链,不管其是否由语言组成。因此,一段舞蹈,一个表情,一种仪式,一座建筑,一首诗或小说……都可以视为文本。
狭义文本,强调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本源性、可被再创造性。读者可以从文本中读出不同意义来。文本的结构相对稳定,构成了一个完满自足的艺术世界,但是其本身的机制中就内含着理解和阐释的多种可能,因而它不是一个封闭体,而是一个开放性的、有待于读者去填补和再创造的符号体。
二、文本的结构
文本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
第二节  语言层
语言层可分为语音和语义两个层面。语音层主要由音韵、旋律和节奏结合而成,语义层则是语表和语里巧妙配合的意义层面。把语言层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其语音是表层,语义为深层,表层的音韵、旋律和节奏要受深层的语义的制约。同时,这两个层面分别对应着语言层的双重作用,语音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味,语义则是对审美意识的表达。
一、语音
文学语言要求有音韵感。
我国声调有平仄之分。
音律的和谐还往往在语音的旋律上见出。
节奏指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疾徐、间歇和音色相配合、相承接所造成的语言的节律。语言节奏的声音组合必然要受情绪的影响。
二、语义
好的文学语言必然是蕴涵丰厚的复义性语言,忌讳浅白直露、一览无余。
关于文学语言的多义性,中西文论都曾论及。刘勰文心雕龙:隐以复意为工,隐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亚里士多德诗论中所说:双意复言名词,以及三义词,四义词。但丁《致斯加拉大亲王书》谈到诗有字面的、寓言的、哲理的、奥秘的四种意义。
文学语言的多种含义大致分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深层含义包括:双关义、暗示义、反讽义、比喻义、象征义、言外义等多种。
深层含义的产生,都与特定语境密切相关。语境包括语言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语言上下文包括词语、句子、段落及篇章等内部诸关系;情景上下文又称言辞外上下文,指的是语言的社会环境。深层含义不仅来自诗作的语言上下文本身,更来自言辞外的整个社会历史环境。如“大雪压青松”诗,深层含义可以理解为义士对严酷环境的抗争。
第三节  现象层
现象层就是文学文本的内容。
一、叙事性文本的现象层
现象层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故事和情节提供并限定了展示人物性格、命运或心态的范围和框架;人物作为故事和情节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也是文本的中心;环境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具体的场所、人际关系以及时代和社会历史的大背景。
故,说文中解为使为之也。指事件发生的原因、根由。
故事与情节不是一回事。故事是一组生活事件,为叙述提供了材料;情节是对故事的叙述,必须对故事本事进行艺术加工和重构,可以故意颠倒,制造悬念等。
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
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行动性较强的文本,多构成冲突性情节。
以表现人物内在心理过程为主的文本,多为非冲突性情节。
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场面和细节是与情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场面只反映生活事件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断,是构成情节的基本单位。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场面构成。细节是构筑艺术形象的基本单位。细节的特点是具体可感,使艺术形象富有质感和实感。作品的情节可以淡化,细节描写却必不可少。
在叙事文本的现象层中,人物必然居于整个形象体系的中心。人物形象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典型性的特点。
人物大致分为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和心态型人物。
扁平人物是某一性格很突出的人物,如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阿马贡。这种扁平人物貌似远离生活,其实具有典型意义。
圆形人物丰满,复杂,立体感强。往往有一个性格轴心,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
心态形人物是指那种着重展示内在心理过程,表现某种精神体验的人物形象。
环境是环绕人物、形成其性格、造成其命运或心态,并促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环境大致分为写实环境、假托环境和虚幻环境三类。
写实环境一般都是现实主义作品采用。如巴尔扎克。
假托环境如红楼梦。并不指某一处,而是代表整个封建社会。
虚幻环境如西游记。
环境与人物密不可分。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环境创造人,人改造环境。
二、抒情性文本的现象层
抒情性文本的现象层是指作为抒情载体的具体可感的人、事、景、物。
可以以景写情、托物寄情,因情生景、缘情取象。或如西方意象派,以感性意象组成人类情绪的方程式。或如西方象征派,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自己的心情印到那片风景上去。
抒情性文本的现象层往往是蒙太奇式的。
第四节    意蕴层
文本的意蕴层是文本的内容、实质、核心和灵魂之所在。
一、意蕴及其层次性
意蕴的的德文意思是“有所指”或“含有用意”,近于汉语的“言之有物”的“物”。
文本意蕴由低到高可分为:形而下意蕴层和形而上意蕴层。形而上层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
二、主题及其构成
一部作品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而诞生。主题是饱含着作家审美情趣的一种意蕴。
人的审美意识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在他改造世界的时候,看到自我的肯定价值,并感到喜悦。审美意识就萌发了。
主题可以细分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构成因素:
一是作家力图通过文本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即作家立言之本意;二是接受者从文本中发现并阐发出的审美意义;三是尚未揭示出来而又包含在文本形象中的审美意义。
三、多主题与主题的多义性
多主题是指一部作品的主题除了正主题之外,还有一个以上的副主题。多主题多见于一些大型的叙事性文本。
主题的多义性是指一部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从接受者方面看,主体的审美取向的差异是造成主题多义性的重要原因。读者可能从同一文本所提供的深层框架中,见出各种不同的审美意义来。
5#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1-7-17 21:30:5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文学种类和体裁
第一节    文学种类和体裁的涵义及划分
一、文学种类和体裁的涵义
文学种类和体裁是依据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的特征、作家创作的情感体验方式以及结构布局、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划分出来的,是文学作品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来的整体面貌和稳定的审美形式规范。
二、文学种类和体裁的划分
二分法:韵文、散文。这个划分法早已不用。
三分法:叙事类(客观)、抒情类(主观)、戏剧类(主观客观)
戏剧:第二人称,现在时态;史诗,第三人称,过去时态;抒情诗,第一人称单数——英,达拉斯。
四分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
第二节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
一、诗歌
诗言志,志有三个意义:1、记忆,2、记录,3、怀抱
诗,从言从寺。寺人是古代的主持祭礼的掌坛者。寺人地位比较低,推而广之,凡是地位较低的人,以富有文采的语言呈述心意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也均以诗称之。(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
西方,诗的希腊语本义制造。
诗歌是对言不可尽的人生感受和体验的艺术表达。
诗歌具有如下的审美特征:
第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志与义是诗歌情感的必然构成成分。
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威廉·赫士列特
第二、诗歌呈现跳跃性的结构。
第三、诗歌的语言特别凝练,更讲究陌生化,具有节奏和韵律,富于音乐感。
第四、诗歌有特殊的诗法。
起兴  起兴和比兴、兴寄的意思差不多。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就是托物起光,触景生情,含蓄地把情思化为感受对象。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隐喻  指用打比譬的方法传送意义。
象征  和隐喻比起来,象征使隐喻的直接可以理解的意义变得更加隐晦含蓄。
意象和意象叠加  意象指在创作过程中诗人通过审美思维所创造的融汇了创作主体的情感、思想、旨趣、意志而存在于创作主体头脑中的形象。
意象叠加就是意象并置。
雾里的钟声
爬出来,轻声地应和着
褪成金黄的
抖颤的暮色
那淡而宽的闪光
钟声和暮色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
诗歌的分类:1、抒情诗,叙事诗。2、格律诗,自由诗
抒情诗最能体现诗歌的审美特征。
叙事诗着重于表现诗人和诗中人物的丰富感情。
二、小说
传统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0世纪以后,意识流小说诞生,专门描写人的心理活动。
西方有一门专门研究小说的叙述的独立学科,即叙述学。包括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
第一,叙事观点。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
“叙述者参与”叙事观点又称主观的叙事观点。叙述者是作品事件的参与者,作品的全部内容都是从这个角色的眼光来观察、以这个角色的口吻来叙述。如《简爱》
“叙述者观察”,即从旁叙述。
“叙述者全知”,这种观点已经受到质疑。
第二,叙事结构。
类型:情节结构。以故事情节发展为结构线索。
性格结构。以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为结构线索。形成性格体小说。性格结构有“戏剧式”和“非戏剧式”两种。戏剧式,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非戏剧式,人物与整个社会环境发生冲突。
心理结构。一般表现在意识流小说中。
交叉式结构。突破自然时空顺序,让现实与历史,动作与回忆在作品中交织出现。
还有散文式结构形式。
第三,叙述方式。
小说家有三个基本可能:讲述一个故事(菲尔丁);描写一个故事(福楼拜);思考一个故事(穆齐尔)——米兰·昆德拉
讲述  讲述者主观地将故事讲出来。
概述  简单地讲发生了什么,是怎样的。
描写  叙述者仿佛消失了一样,让事件和对话直接呈现。
讲述和描写不是严格分开的,往往是互相掺杂的。
思考  意识流小说。
小说的分类比较复杂。一般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以及微型小说。
三、散文
广义的散文指诗歌以外的一切写作文体。狭义的散文是纯粹文学意义上的散文。
散文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第一:感发性。散文真正是心灵的袒露,是作家心中的事。
第二:散文是最为自在悠闲的文体。散文是娓语体,家常体,类似纸上谈话。
第三:题材和样式的多样性。
第四:散文的结构十分自由。形散而神聚。
第五:散文的语言自然、清新、简洁、优美。
散文分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四、戏剧文学
戏剧体诗是史诗的客观原则和抒情诗的主体性原则这二者的统一。戏剧展现完整的动作情节,而这种动作起源于人物的内心活动。
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第一,戏剧文学具有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戏剧文学一般不允许缓慢地展开情节。戏剧冲突产生的根本动因在于人物的行动和内心活动。
戏剧情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突发事件以及特定的人物关系等。
戏剧性:就是真实的人物关系、真实的人物性格和真实的矛盾冲突。
第二,戏剧文学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第三,戏剧文学有着分幕分场的特殊结构。
第四,戏剧文学的语言富有动作性、个性化和潜台词。
动作性指人物的对话、独白一方面与人物的姿态、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对他人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既推动剧情的进展,又表现人物的思想、意志、欲望、激情。
个性化指人物的对话、独白既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职业、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又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话表现什么人的性格。
潜台词指人物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即人物没有直接说出来,而作者寓于语言之中观众根据剧中特定情境和台词可以心会意通的间接语言。
戏剧文学的分类:悲剧、喜剧、正剧。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正剧往往是亦悲亦喜,先悲后喜,在悲喜交集中受到感动。
第三节    边缘文学体裁
一、边缘文学体裁的涵义
有些作品难以划分一个恰当的体裁。
二、报告文学与纪实小说
报告文学就是文学体的新闻报道
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真实性、文学性
纪实小说是纪实文学的一种,是一种学术史料性的艺术散文。主要手段是剪辑、综合、对比、分析,把文献史料忠实地、哲理地用文学形式再现出来。
三、杂文和随笔
杂文是文学和政论相结合的一边边缘文学体裁。
随笔指用一种随意的、不拘束的散文将某种思想、判断和经验尝试性地表达出来。
6#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1-7-18 16:39:3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客体
一、文学创作和创作主体
文学创作主体是作家。
创作主体有着相应的规定性,表现为受动性和能动性。
受动性:作家要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能动性:作家能动地选择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
文学创作的动机:动机,这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文学创作动机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分为表层动机、深层动机、临近动机
表层动机:兴趣动机、谋生动机、显示文学才华动机以及自我实现动机。
深层动机:随着作家的成长,表层动机变成作家深层心理原动力,作家萌生创作的愿望,产生创作的冲动。有人说源自于对生活中某些不足的补偿和由生活造成的苦闷,但不完全是这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艺术家创作的历史中,有三个阶段,艺术经验初生时那种深刻的情绪,要求以一种明确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种经验的冲动和愿望,把这种自我表现变成永恒的艺术作品的努力。
临近动机:一种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良好感觉和充分自信。二是指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对民族语言的理解和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
创作主体的素养包括生活积累、文化知识、文学观念、美学追求。
创作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
二、文学创作和创作客体
文学创作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被社会生活决定。
三、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统一
第一、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客体的审美特征的融合
作家在创作中“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陆机《文赋》
第二、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所创造的审美形象的融合。
优秀作家都有矢志不渝的审美追求,表现在、寄寓在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身上。
第二节    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传达
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即艺术积累阶段。
作家观察、吸取、掌握和占有创作素材有两种方式,一是有意地去搜集,二是每时每刻无意中获取。
基本途径是作家对生活的观察、记忆、感受和体验(设身处地,推已及人)。
作者的素材积累,观察和感受要语言化。
二、文学创作的实施阶段
包括艺术触发、艺术构思、艺术传达。
艺术触发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外界事物的刺激,一个是作者的内心的孕育。
艺术构思包括:主题意蕴的提炼、艺术形象的孕育、结构的安排和艺术形式的探寻等一系列环节。
艺术构思中,原型和母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原型是一种种族记忆,是由人类的祖先长期反复获得的心理经验形成的,展示的是一种生动有力的原始心象,在神话和宗教中得到最明显的表现。
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单一因素,是民间故事、小说和戏剧作品中反复具体运用的常规情景、事件、手法、旨趣、程式等。
对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很多人论述过。想象和判断是不同的思想方式——亚里士多德。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诸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克罗齐。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一同影响作家写作。还有灵感思维——钱学森提出。
关于形象思维
一个人如果不赋有善于把观念变为形象、用形象进行思考、议论和感觉的创造性想象,那么,无论智慧、感情、信念和信仰的力量,合乎情理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及现代内容,都不能够有助于使他变为诗人。——《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属于辐射性的创造思维,从已知的表象中,构思新的形象。
形象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得到一个新的能够把作家所观察积累到的所有事物、人物的本质特征都概括进去的新的形象,这是形象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最大特点。
形象思维中也有分析和判断,但是这种分析和判断是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是对感性材料的分析和判断,而且这种分析判断不是看其中是否切合所谓的理性的结论,而是看其是否能够进一步完善、丰富作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因而对具体形象的捕捉、分析、判断,都离不开形象。
灵感思维有着突出的特点:一、偶发性。二、短暂性。三、亢奋性。四、创造性。
艺术想象要靠一定的感性、一定的动机的推动。
第三节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
一、创作个性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一个作家成熟与否,主要不在于他创作作品的多少,而在于他是否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与其他众多作家不同的鲜明的创作个性。
个性是: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歌德
二、创作个性的形成与表现
作家的主体因素是创作个性形成的主观条件。
作家的创作个性表现在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在他以创作个性为指导去处理创作同现实的审美关系上。
创作个性还表现在作家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上。
创作个性也表现在作家的遗词造句的语用特点上。
三、文学风格的凝固与发展
文学风格是一个涵义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作家风格、作品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文体风格。主要指作品风格。
文学风格本身有质的规定性,最突出的特征是独创性。其次是稳定性。还有主导性——作家生活经历引起了作家创作个性的变化,风格也产生一定变化,但基本风格特征还存在。
一个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作家,其风格既有因成熟而凝固的一面,又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前者使作家的风格具有一以贯之的稳定的同一性,后者使作家的风格具有开放的动态的多样性。
7#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1-7-20 13:36:2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文学思潮、流派与类型
第一节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
一、文学思潮
在一定时代和历史文化条件下,众多的作家往往会面临某些共同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并且受那一定时代和历史文化条件下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的推动,产生某些共同的创作思想、创作活动、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并且波及相当广泛的范围,影响更多的作家,这就可能形成文学思潮。所谓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运动或时代变革的推动下,一些政治文化思想相近、创作主张和审美追求相似的作家共同形成的带有广泛社会倾向性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
文学思潮的规定性:
首先,文学思潮的形成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它与社会历史条件的情况及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的变化相关。有的创新,有的复兴。
其次,文学思潮表现为一定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有的甚至跨越国界。
再次,文学思潮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作旗帜。
最后,文学思潮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作品、文学理论著作、文学批评著作作为实绩。
文学思潮出现的原因:
外在原因:由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所引起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是文学思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内在原因:文学自身的运动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学思潮发生的原因。
文学思潮对于文学的革新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从宏观视野把握作家的创作,其次,可以从中发现文学发展的规律。
二、文学流派
一个成熟的作家有独特的风格,每一个时代有一些风格相近的作家在活动,犹如一个家族。这就是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的区别:
只有为表示某个国家和时代的那些以承认统一的文学纲领而联合起来的作家团体的创作,保留文学思潮的术语,而称那些仅仅具有思想和艺术的共性的作家集团的创作为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形成的原因:历史上的盛世和乱世都会产生文学流派,最好是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或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
文学流派的形成也有文学自身的原因。文学流派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作家创作了大量作品以后,意识到组织起来形成流派既能扩大自己的优势,又可以和那些自己并不同意的文学见解、创作主张、审美追求进行抗衡。形成相关文学理论家,文学理论著作。有的也是受外国文学影响。
文学流派的出现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作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产物出现的。另一种是作为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出现的。还有一种是作为不同的艺术风格也现的。
第二节    文学类型
一、文学类型的涵义。
分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以及与这几种文学相近的不同类型。
二、现实主义文学
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是现实主义的首要特征。
富于真实感、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实有的人、事、物,与生活的表面真实不是一回事,而是一种比生活表面更高的真实,是表现和提示了隐藏在生活表面现象之内的底蕴的真实。
注重写实白描的艺术手法是现实主义文学类型的又一个特征。小说最关键的是细节。
现实主义的发展: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与现实主义关系密切的是自然主义。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自然主义就是:根据观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生活的真实描写。
第一,真实是自然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与前提,真实性是自然主义的最高品格。即使是卑污、肮脏的也可以写。
第二,自然主义以自然和人为对象,写人要求首先从人生的真源来认识人。所谓人生的真源,就是遗传学、生理学所揭示的规律;从人生的真源认识人就是从遗传学、生理学的观点研究人,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进而阐明遗传学、生理学的规律对人的作用。
第三,自然主义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写作。
三、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的鼎盛时期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后,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
浪漫主义的突出特征在于向往理想的文学精神。浪漫主义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特别执著于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主观理想代替客观现实,竭尽全力表现人应有的生活图景。
浪漫主义饱含情绪,像诗一样。
着力歌颂自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
大胆的幻想、奇特的夸张是浪漫主义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指的是西方人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与发展中涌现的诸多文学观点、文学流派综合而成的颇为庞杂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思潮。包括象征主义文学、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等。
现代主义迥异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采取否定的态度。认为过去的作家是物质主义者,现代的作家是精神主义者。“不惜任何代价来揭示内心火焰的闪光”。——弗吉尼亚·伍尔夫。
在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认为一切真实只能是主观的真实、心理的真实。是“心理现实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主观性、内向性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现代主义着重表现人的全面异化,表现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
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特别注重追求新奇怪诞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象征主义诗歌、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文学当中。
象征主义:强调有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联想、象征等到艺术表现手法,表现象征主义诗人内心所感到的世界,并力求把人们从外部世界引向内部的精神世界。
意识流小说: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观点,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层次性,以主观世界和直觉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大胆突破自然时空顺序的小说作品。
意识流小说有着与传统小说相对立的模式,第一,意识流小说确立了“意识中心”,致力于深层心理的开掘与表现。
第二,意识流小说突破了自然时空的叙事结构,确立了“心理时空”的叙事结构。
第三,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艺术表现手法。内心独白指表现人物潜藏在一个层次或数个复合层次上的直至语言无法表达的层次上的内心情感和体验的写作手法。自由联想指一个词或一种思想作为一种刺激物引出一系列可能有或可能没有逻辑关系的词或思想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四,意识流小说的语言为了表现那种纷乱飘忽的思绪和感触,为了生动逼真地、原原本本地表现意识特别是潜意识的特点,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常常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缺乏逻辑条理,甚至是颠三倒四、混乱不堪的。
荒诞派戏剧应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
荒诞派戏剧的核心概念是荒诞。认为人生既无道理可讲,又无规律可循,究其实来说,是一种荒诞的存在。人的状况是不可救药的荒诞,人所有的行动都毫无意义。
荒诞派戏剧有以下特征:
第一,荒诞派戏剧取消了传统戏剧连贯的情节,即使有情节也是荒诞的情节。
第二,荒诞派戏剧背离了传统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舞台形象或是破碎的或是极端夸张的物体形象。
荒诞派戏剧提出“纯粹戏剧性”,认为戏剧家就是写戏,他的戏只提供见证,不进行说教。“我试图通过物件把我的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让行动变成视觉形象,我就是这样试图伸延戏剧的语言。”——尤奈斯库
第三,荒诞派戏剧取消了理性的、合乎规范的语言,而代之以语无伦次的对白或哑剧表演。作家认为整个世界和人本身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语言也有随之失去了意义,成为多余的东西了。
超现实主义。这是一种怪诞的写作,利用催眠术或麻醉品进入半睡半眠的状态,写出了一些词句优美但晦涩难懂的诗歌和作品片断。最后进行不下去。
魔幻现实主义。把现实放在一种魔幻的环境和气氛中客观地、详细地加以描写。以《百年孤独》为代表,反映了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现实性很强,但是又运用艺术手法,使作品扑朔迷离,怪诞离奇。
第三节    通俗文学
文学化分为高雅文学、通俗文学、探索文学三大板块。
一、作为文学思潮的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是作为商品出现的,和广大劳动者文化水平不高有关。也是有时代背景的。刚接受西方文化时,我国作家对高雅文学做了一些失败的探索,使高雅文学失去了不少读者,通俗文学趁虚而入。
二、作为文学类型的通俗文学
高雅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对“世界”是忠实的。
探索文学对“世界”也是忠实的,但更注重反映主观的内在的心理的世界。
通俗文学对“世界”是不忠实的,满足人们的白日梦。
高雅文学的欣赏需要洞查力,通俗文学是取悦读者的,是脱离现实的文学。
三、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
首先,具有通俗性。妇孺能解,内容则为大众的情绪与思想,宋元话本,三国演义,水浒传,一开始都是以通俗文学的身份出现的。
通俗并非庸俗。
通俗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富于传奇性和娱乐性。还有教育性,就是劝善。
8#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1-7-20 13:46:58 | 只看该作者
我在这里说明一下,我这个笔记是给看过这本书的人复习用的,不是给没看过这本书的人用的。因为我不可能对里面的内容做详细的解释——不管我怎么解释,也不能代替你们自己去看这本书,因为每个人看了以后会有不同的心得。我这篇笔记,是给已经全面看懂了此书的人做的复习提纲。如果你们已经看完了此书,想有一个提纲让你们回忆,加深记忆,可以看我的这篇笔记。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youshin + 4 + 10 还是比较欣赏楼主个思想的。不知道是不是我.

查看全部评分

9#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1-7-21 15:08: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意义
一、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文学接受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就像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一方面,文学创作决定着文学接受,另一方面,文学接受也制约着文学创作。
第一,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作品。
第二,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方式。如果作家提供的是诗歌,读者就无法用读小说的方法去读诗歌。
第三,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动力,即要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
任何人都是在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之后才学会欣赏文学的,并产生了欣赏文学的需要。
但文学接受会反作用于文学创作。
第一,作家精神劳动的产品,只有在文学接受中才真正成为文学作品。作家创作了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实际阅读,才能最后完成。
第二,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具有推动作用。
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观念上的内在动机。与此同时,文学接受还能促使作家通过读者对其作品的反复的需要而不断地臻于完美。文学接受也可以是使作家成为真正的作家的最后行为。
二、文学接受与文学的社会功能
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生活,必然会通过读者的接受活动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对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发生影响。这就是文学的社会作用。
功能不属于实体范畴,而属于关系范畴。“根据系统研究一般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所研究系统的功用在对该系统作孤立分析时,是不可能被理解的,只有考察系统同环境——该系统在这种环境和对这种环境的关系中发挥作用——的联系,才能够提示这种功用。”
文学不是自在的自然现象,而是文学作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性的功能。如果说作品的性质和构成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得以产生的基础,那么读者和社会的需要便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得以产生的前提。
文学的社会功能如何实现?读者的接受活动又是联结文学作品和社会环境的纽带,是文学的社会功能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中介。
考察文学的社会功能主要是考察文学作品对读者的精神世界的具体作用。
文学的几种功能:
(1)认识功能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文化与心理,扩展人们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文学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高尔基。
表层认识功能:为读者提供无数生动鲜明、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图画。
深层认识功能:让读者认识到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认识到人生或人性的某些本质方面,甚至还可能领悟到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育功能
文学作品可以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性情,增强人们克服人生苦难的信心和力量,激励和鼓舞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3)娱乐功能
文学作品可以调节人的生活,使人消除紧张,放松身心,忘却劳累,得到愉快和休息。文学艺术含有审美的因素。
要坚持寓教于乐。
(4)补偿功能
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神游于广阔无垠、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帮助读者实现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和追求,从精神上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人的生活很平凡,需要在小说中排除压抑,消弭痛苦。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
(5)审美功能
文学作品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这是主导功能。是文学各种功能有机统一的中心和黏合剂
第二节    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和文学接受并不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文学鉴赏偏重指对文学作品的个体性的审美掌握,而文学接受则将对文学现象的审美反应和非审美反应、个体性的反应和群体性的反应、共时性的反应和历时性的反应等都囊括在内,其范围远远大于文学鉴赏,涉及的问题也更为丰富和复杂。
文学鉴赏虽然只是文学接受的组成部分,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却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文学鉴赏,文学文本才会转化为审美对象,文学的潜在价值才会得到实现。
一、文学鉴赏的性质
文学鉴赏是读者为获得审美享受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本质上不是认识活动,而是审美活动。所谓审美享受,是人在对审美客体的感性直观的把握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状态。
情感上的激动是审美享受的主要内容。文学作品重在以情感人,文学鉴赏则重在以情感应。
文学鉴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
再创造的突出表现是对作品形象的补充与丰富。文学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社会人生,没必要巨细无遗面面俱到,只能采取以少总多,以一当十,以有限暗示无限的方式,作者描述出来的只是最重要的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最具有暗示性的部分,其余无法言说不必言说的部分则留给了读者,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余地。
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对作品意义的发现与增添。意义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批评家去发现的客观先验物。
二、文学鉴赏的条件
包括鉴赏客体、鉴赏主体以及二者之间的鉴赏关系。
文学作品还具有召唤结构。
文学文本是一种虚构,构成了一个人们似乎熟悉却又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具有确定的对象性和现实性,同时,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的或描写性的,由此便使文学文本产生了非文学文本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这不确定性与空白是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文学文本能被读者接受并发生作用的支点。这种由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就是召唤结构——伊瑟尔。
真正有才能的作者决不企图在他的读者眼前展示全部画面,如果他这样做了,他将很快失去他的读者,因为只有通过激活读者的想象,作者才有可能希望使读者卷入,并从而实现他文本的种种意向——伊瑟尔。
读者的填补活动虽然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但不是任意的,要为文本自身的规定性所制约。
读者的文学鉴赏过程,受长期的社会实践、文化学习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制约,这叫期待视野——姚斯。指由读者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和鉴赏水平,在具体阅读时,表现为一种定向性的斯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此范围圈定了接受的可能的限度。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
我们在读作品的时候,我们根据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就会产生对人物遭遇、故事情节等的期待,意料之外的事件的发生,一定会引起我们根据这一事件矫正我们的期待,重新解释我们赋予已发生的事件的意义——姚斯。不断地产生期待,又不断地证实或矫正期待,这是保证鉴赏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不管是被证实,还是被矫正,都会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如果作品改变了读者既定的期待视野,作品就造成视野的变化,就在于优秀文学作品的独创性。
文学鉴赏是一个从“隐在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转化的过程。“隐在的读者”是伊瑟尔提出。认为在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与其对话的过程。因此,读者的作用已经蕴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文本不仅是作家的审美心理的物化形态,也是经由作家折射的读者的审美心理的物化形态。
现实的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期待视界,每次阅读只能实现文本的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绝对实现不了文本的所有可能性。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实现总是存在着差异。“隐在的读者”便是通过这种种的差异而得以具体化、现实化的,隐在的读者的现实化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鉴赏过程。
三、文学鉴赏的心理活动过程
第一,感受与重建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
这里说的感受,是狭义的,指对文学文本语言层的审美把握,通常叫做语感。文学语感是对词句的意义、情感、韵味、意象、张力和音调、声律、气势、语体以及言外之意等的敏捷而全面的领会。要把词句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放在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中去理解,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们所包含的特殊的文学意味。
重建,指读者经由语符向意象的转换,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头脑中重新显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过程。
艺术形象的重建主要是依靠想象和联想完成。想象有创造性想象和再建性想象之分,作家是艺术形象的原创者,主要是依靠创造性想象,读者根据作者的语言编码在头脑中再现出与之相应的艺术形象,主要是进行再建性想象。读者要填补作品中的一系列空白,要通过作品所提供的有限形象去领会那更为深远的象外之象,也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想象。
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之所以能够把语符转译成形象,一是因为读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审美实践中,已经在大脑中储存了大量的表象,意象和语词,语句,建成了心理词典或语象词典那样的东西,语符能呼应相应的表象。二是因为想象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将记忆中的各种表象进行新的排列和对接,创造出新的形象。
第二,体验与共鸣
文学鉴赏中的体验主要是一种情感活动,所以又称情感体验。
共鸣,指读者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与艺术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认同与感应,达到了主客体之间的契合一致与情感交流。文学活动中的共鸣也常常被人称为情感共鸣。
共鸣的一般层次是感动。较高层次是激动。最高层次是忘我。
第三,理解与领悟
理解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各种内外关系及其意义所作的思考和探究。
文学中的理解,有对部分的理解,也有对整体的理解。有对表层现象层的理解,也有对深刻人生哲理或者终极关怀的理解,有对“说什么”的理解,也有对“怎么说”的理解。
领悟指读者无需借助抽象的名理思考,在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中,刹那间便能直接把握其内在意蕴。领悟是鉴赏过程中的一种飞跃。
第四,判断与回味
判断是鉴赏判断,是对作品作出的审美评价。鉴赏判断的个体性中必定包含着社会性,差异性中必定包含着共同性。因为读者会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回味时不仅要善于进入作品,还要善于跳出作品。
第三节    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
文学批评具有科学性,以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为主,思维形式主要是抽象思维。从具体的文学现象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文学批评又是一种文学活动,过程中包括文学鉴赏,少不了形象思维的参与。有的评论文字还时带感情,文采斐然。
作用:首先,对读者的阅读和鉴赏活动有指导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作品。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还可以帮助读者选择和鉴别作品。
其次,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第一,可以向作家反馈社会的接受信息。第二,可以帮助作家总结创作上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发现作家刚刚露出端倪的创作特点,使其逐渐形成鲜明的创作个性。
再次,对于发展文学理论具有推动作用。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
不存在无标准和批评。标准就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和艺术价值进行鉴别和判定时所依据的尺度和准绳。
同时,对批评标准又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没有永恒不变的标准。
批评标准有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标准,就是用来衡量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义的正误深浅的尺度。
艺术标准,就是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的高下优劣的尺度。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根据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引申出一些具体的批评尺度,并且要使其具有尽可能广泛的概括性和适用性。如语言的表现力,形象的生动性,是否形神兼备,心物交融,生气灌注。文体的完善性。构思的新颖性。情感的真挚性。意蕴的深广性。
三、文学批评的方法
文学观念对批评方法具有制约性。文学观念是评论家研究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审视点和侧重点。
批评方法不能代替观念,观念也不能代替方法。有些方法有较强的观念性,如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就规定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察文学,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就规定了从读者反应的角度考察文学。有些方法带有较强的内在性或技巧性,如叙事学方法、文体学方法。有些方法则带有较强的技术性,如作品文字的校勘方法。词语统计的方法。
10#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1-7-21 18:31:39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作为活动的文学
第一节    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文学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我们将考虑第一种是文学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第二种是文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文学与道德
文学的发展与道德的文化几乎同步是因为人性的显示往往体现在道德选择上,人生的价值也常常需要用道德来衡量。二者作为社会意识形式有着许多内在的相似性。其集中地反映在文学与道德对人性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理解和阐释上。
道德有超前性和保守性,有的时候往往以理想的应该具有的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有的时候又保留了相当多的源于传统和习俗的成份。
当社会历史处在某种弈的关键时刻,就会产生新的道德观念和旧的道德观念的对立,这种冲突和对立就会以相当普遍和极其尖锐的形态浮现到生活表层,使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多种道德和价值的选择,并由此生成了生活中时时发生的内在的心灵矛盾和外在的行为冲突。就此而言,道德为文学审视人生和认识人生提供了一种视角,使道德成为文学理解和评价社会生活的基本尺度之一,为文学塑造丰满生动的艺术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但是道德与文学中有冲突。道德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明确的选择:道德的或是不道德的。以审美方式把握人生的文学却是通过感性的体验来理解人性的。对于文学来说,道德的冲突与矛盾正是人性复杂和人生两难的真实显现,审美的意义就在于人类由此深化了对自身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正是这种价值差异区分了道德和文学。
二、文学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对生产的制约,就是读者对作品和作家的影响。
社会意识包括两个明显差别的基本层次,即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比较低级,是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形态是思想家加工之后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哲学、宗教、道德、政治和法律思想等等。社会心理是意识形态的来源之一,而意识形态又反过来影响甚至支配社会心理,并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再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文变染乎世情——刘勰。但文学不能迎合庸俗的趣味。
三、文学与哲学
哲学思潮的演变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面貌。比如摹仿说就影响了西方文学。新古典主义思潮也是受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西方现代哲学在潜意识层面上高扬人的本能时,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运动开始了。
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家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这个时代的哲学中汲取思想营养,为自己审视人生选择一种认识视角,取得某种价值标准,使自己的创作获得必不可少的思维深度。
文学揭示带普遍性的东西,与哲学极为接近。哲学意味成了文学的内在要求及至本性。也成了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
四、文学与宗教
宗教对文学曾有消极影响,就是在文学沦为神学的奴婢的时候。有些文学将宗教教义通俗化。
但是也有积极影响。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马克思。是人在对自己不利的生存环境中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的一种人性追求,只是扭曲了。所以宗教也是一种人生哲学。从人类渴望认识自身,寻找精神家园这点而言,宗教与文学艺术又确实很相似。“我认识到,对于人来说,具有一个支撑点、一个立足点很重要。也许这个立足点不需要任何名称。但上帝就是这个中心、这个立足点的一个名称,所以我选择宗教题材。”——德赖维茨。
宗教的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与文学的审美活动也有着相似之处。形象和情感体验成了宗教交流的常用的媒介手段,促进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中国古代,也有“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禅意和禅思的引入给诗歌带来了空灵深远的意境。诗与禅都执着于从感性的经验世界中体悟人生,客观上相当接近审美意识了,都体现了通过感性经验实现对生命意蕴的感悟和追求。学诗浑似学参禅——吴可。但是以禅喻诗在历史上也引起过一些人的批评。
结语:与人的意义、价值、语言、感情和经验有关的任何一种理论都必然与更深广的信念密切相联。这些信念涉及个体与社会的本质、权力问题与性问题,以及对于过去的解释、现在的理解和未来的瞻望——伊格尔顿。
但是社会意识形式不是总能促成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要看文学本身是否需要,是否能消化吸收这些影响。文学只有把某种文化内容融化在审美之中,使之成为自己从审美关系上把握人生所必需的视角时,才能使这种社会意识形式对自身的影响成为现实的和有效的。
第二节    政治与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对文学活动具有根本的制约性和规定性,是政治与经济作用于文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一、文学与政治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要求文学必须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必须有利于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影响表现在:
其一是体现为制度、设施和方针政策的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政治比较开明的社会,有利于文学的繁荣。反之文学就会停滞不前。
其二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即政治思想对文学活动的影响。某些作家作品之所以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与人生,依赖的是政治上的敏锐。当一种政治思想脱离了社会生活实践,不再表现时代和人民的信念与追求,而开始变成政客手里的工具时,它才会因为失去活力、锐气和热情而成为文学创作的桎梏。
政治思想对于文学接受活动的影响就更为常见也更为明显了,其主要体现在读者以政治的观点和方式来理解、解释文学文本的意见和价值,从而发掘了文本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内容。比如由《红楼梦》解剖中国的旧家庭。
二、经济基础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文学的根本性质,还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对文学本身的影响是间接发生的,但却带有根本制约性的特点。根本制约性的意思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的变更。
其二:经济基础对文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决定着文学发展的宏观趋势、整体面貌和基本属性。即体现在对文学活动的宏观控制、对文学一般性质和主要特点的制约上,而不是讲文学发展演变的任何细节、文学的一切特点和具体原因,都取决于经济基础。
根本制约性的表现:
第一,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文学的时代面貌。中国的作品就和外国的作品不同。
有时候,经济基础的内部矛盾也会反映在文学中。造成同一社会里也可能有几种不同性质和内容的文学现象。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社会生活的改变丰富和扩充了文学的内容。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演变。
但是文学的发展有时候和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
一、某个时代产生了一种艺术样式,在社会物质发展后,这种样式消亡了。
二、同一时代的各国之间,某些物质生产水平较低的国家,产生比物质生产水平更高的国家用更伟大的艺术成就。
这是因为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文学,是指文学艺术这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所表现的一切,都不可能超载经济基础为其提供的对象和范围。这里说的经济基础,是指具有一定历史形式的生产关系。
而缪斯也不是格外钟情于穷人,虽然有些国家经济不比另一些大国,但文学的繁荣是本国生产关系变更或经济高涨的产物。这些国家可能处于新的生产关系即将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时刻,经济基础这一深刻演变,不仅改变了社会阶级关系,也必然为文学艺术的进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和方向。
但是文学要继承前人,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也就不会直接取决于物质生产的水平了。
第三节    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一、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每一时代的文学,都要以前代文学所留下的丰富遗产作为自己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在继承中才能创新。
革新的原因是,文学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必须表现人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必须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形成的新的审美需求。在写作中,你受已经被人写得令人满意的东西所限制——海明威。
文学是在稳定机制和创新机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张力之间发展演变的,这是一部继承与革新的矛盾运动史。
在处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联系古代文学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科学地阐明其历史地位和审美价值。
第二,从现实生活出发,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的实际意义。
要批判地继承。
第三、借鉴其他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愈相似,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就愈多愈大,反之则愈小。
是文学自身内的什么矛盾造成了它的辩证运动呢?请看:
二、文学发展中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而形式则是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呈现了文学构成的各种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成为文学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从审美关系上把握社会生活,决定了文学内容的易变性和开放性。物质基础的变化,会改变上层建筑。新的眼光才能洞悉新的生活和新的对象。这些都给文学的内容带来新的生命。
审美意识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整合、组构、积聚、规范和提纯,才能转化为形象,凝聚为意蕴,成为可以被他人感知的对象。
内形式是指构成内容整体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本身就是具体内容的显现方式,内形式是不可能脱离具体内容的。
外形式指使文学得以物态化的物质材料、技巧手段以及种类样式等形式因素。如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故事,有诗,有传奇,有剧本。外形式不能完全脱离内容,不同的文学样式实际上仅仅显示了整个内容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层面。
成熟的文学形式的生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审美性,要求文学必须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为了实现这种审美性,文学又常常陷入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和对立中。这就是为什么说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会成为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原因。
一方面,文学内容遵循着审美要求,不断变化。一方面,文学形式发展缓慢。这说明,文学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实质上是文学审美本性在现实运动中的展开形态,这一矛盾的运动过程,即内容与形式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也因此成为文学发展的内在原因。
当文学向新的审美领域拓展时,往往是内容优于形式。在一种成熟了的文学样式或文学类型的身旁,总会有尚待发展的新样式新类型的存在。就像诗发展到高潮时,传奇预示了小说的产生一样。成熟的文学形式程式化以后,成为束缚新内容表现的桎梏,文学活动中出现了形式优于内容的现象,所谓的形式主义往往产生于这个阶段。所以形式主义常常是一种文学样式或类型趋于没落的征兆。新内容又开始探索新形式,产生波浪式生生不息的运动。
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的领域开拓,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型甚至时代的开始。了解文学发展规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建树一种新的、开放式的文学观念。
(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4-25 15:11 , Processed in 0.11684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