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笔记] 我的笔记--第一个脚印--普通心理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8 01:5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笔记--第一个脚印--普通心理学
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开始,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最简单形式。什么是感觉呢?感觉就是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我们的周围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山、有水、有人烟,有花、有草、有丛林,有广阔的自然界和无数属于社会文化范畴的事物。任何一种客观事物都有着许多属性,而事物的个别属性跟事物的整体总是紧密联系着的。我们桌上的苹果就有许多属性:鲜红的颜色,甘甜的味道,清新的香气;我们用手摸摸它,就能觉察出它的一般硬度、温度和平滑程度。我们通过眼睛而看到苹果的红色。我们通过舌头而尝到苹果的甜味。我们通过鼻腔中的嗅觉器官而闻到苹果的芳香。我们的手接触苹果表面,便产生微凉的冷觉和硬而平滑的触觉。这时,我们主观的关于红色的感觉就是对客观的苹果的颜色属性的反映。我们主观的关于甜的感觉就是对客观的苹果的味道的属性的反映。我们主观的关于香的气味及关于凉、硬和平滑等性质的感觉都分别是对客观的苹果相应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我们不仅能感觉到我们身体以外的事物的状况,而且也能感觉到我们身体本身外表和内部的种种情况。可见,我们的感觉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和头脑中所固有的,而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结果。客观世界则是我们感觉的源泉。

感觉的神经机制是:感觉器官中的感觉细胞(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物的刺激,便产生一定的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由传人神经传递到大脑的皮层下的相应中枢和皮层的相应中枢,来自感受器的神经冲动在这里进行着分析、综合活动,以揭示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在感觉的基础上,才进一步产生对事物的整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获得更复杂更深入的认识。

知觉就是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我们感觉到苹果的颜色、滋味、香气、平滑、硬度和温度等,看到它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它的空间位置,在综合这些方面的基础上构成了我们对“苹果”的整体的映象,这就是我们对苹果的知觉。

所以,感觉和知觉都是当前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反映。它们的差别在于: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气味、温度)的反映;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所构成的整体的反映。我们在知觉的时候,头脑中产生的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或部分的孤立映象,而是由各种感觉综合而成的对事物的整体关系的映象。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的。除初生婴儿以外,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感知着客观事物的。

感觉和知觉有时总称为感觉(如在哲学中),有时总称为知觉或感知。实践活动的任务以及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着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事物或事物的哪些方面作为自己感知的对象,决定着人们如何去感知这些对象。同时,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这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实践活动是我们感觉、知觉产生的基础,同时又是检验我们感觉、知觉真实性的唯一标准。

[ 本帖最后由 superego 于 2008-7-31 21:06 编辑 ]
沙发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8 13:24:14 | 只看该作者
感觉的分类


人们常常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而相应地对感觉进行分类。感觉器官按其所在身体部位的不同而分成三大类,即外部感觉器官、内部感觉器官和本体感觉器官。外部感觉器官位于身体的表面(外感受器),对各种外部事物的属性和情况做出反映。内部感觉器官位于身体内脏器官中(内感受器),对身体各内脏的情况变化做出反映。本体感觉器官则处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对整个身体或各部分的运动和平衡情况做出反映。

由外部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有视觉、听觉、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等)、味觉和嗅觉。由内部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有机体觉和痛觉。由本体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有运动觉和平衡觉。痛觉的感受器遍及全身。痛觉能反映关于身体各部分受到的损害或产生病变的情况。

平衡觉是由人体位置的变化和运动速度的变化所引起的。人体在进行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其速度的加快或减慢就会引起前庭器官(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中的感受器(感受性毛细胞)的兴奋而产生平衡觉。

运动觉是最基本的感觉之一,它为我们提供有关身体运动的情报。产生动觉的物质刺激是作用于身体肌肉、筋腱和关节中感受器的机械力。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是运动觉的代表区。

肤觉是皮肤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多种感觉。皮肤感觉按其性质可分为:触觉、压觉和振动觉,温觉和冷觉,痛觉和痒觉。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皮肤感觉主要的代表区。

味觉的感觉器是味蕾,分布于口腔黏膜内。它主要分布于舌的表面,特别是舌尖和舌的两侧。嗅觉的外周感受器就是位于鼻腔最上端的嗅上皮里的嗅细胞。
板凳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8 13:40:01 | 只看该作者
色光的混合


人们很少能看见单纯的、只有一种波长的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看见的都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线混合起来的光。从牛顿时代开始,人们就研究颜色混合的现象,现已确定的色光混合律主要有如下的三条。

(1)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与之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无彩色)的光觉,这两种相互中和的色光叫做互为补色。如红色光与青绿色光互为补色,黄色光与蓝色光互为补色等等。

(2)两种不是互为补色的色光相混合,便产生一种新的、介于它们两者之间的中间色的色觉。如蓝色光和红色光相混合产生紫色色觉;红色光与黄色光相混合产生橙色色觉。

(3)由其他色光混合而成的色光,与相同的纯光谱的色光,只要两者产生的色觉相似,都可以互相代替,取得同样的视觉效果。如黄色光和蓝色光,不论它们本身各自是纯光谱的,还是由其他色光混合而成的,它们相互混合同样能产生白色或灰色的色觉,它们都互为补色。

我们这里讲的色混合现象,是波长不同的光在视觉系统中的混合,不是画家在调色板上调色那种颜料的混合。颜料混合所遵循的规律与色光混合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同的。不同的色光相混合,是遵循加法的原则,如红、绿、蓝三原色的光同等地混合起来,成了白光,照在白纸上,白纸面能把白光中的红、绿、蓝三原色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是白色的。红色光加绿色光照在白纸上,白纸面能把红、绿相混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是黄色的;红色光加蓝色光照在白纸上,白纸面能把红、蓝相混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是紫色。把黄色光和蓝色光相混合而成了白光,照在白纸上,白纸面能把黄、蓝相混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是白色的,黄色光和蓝色光就互为补色。但是;不同的颜料相混合,所遵循的则是减法原则,如白纸上涂了蓝色,白光照在蓝纸上,纸面上的蓝颜料就把白光中的红色光、绿色光都吸收掉,只剩下蓝色光及一些在光谱上与蓝色相邻近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主要是蓝色;如在调色板上把黄颜料和蓝颜料相混合,白光照在上面,看起来是绿色的,这与黄色光和蓝色光相混合而成白光的情况就大不相同。

色觉的综合过程,是最后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实现的,而不是最后在视网膜上实现的。

色光混合的现象,可以用三原色说加以解释。这种学说假定有三种基本色觉,即红、绿和蓝,并认为在视网膜上,相应地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锥状细胞:一种含红感光色素,一种含绿感光色素,一种含蓝感光色素。当三种锥状细胞同等地受刺激时,产生白色的感觉。其中任何一种锥状细胞单独受刺激,或三种锥状细胞都受刺激,但其中只有一种锥状细胞的兴奋占绝对优势时,则产生与这种占绝对优势的锥状细胞相应的色觉。如果三种锥状细胞不同比例地受刺激时,则产生各种不同的相应的色觉。

近年来,有人研究人视网膜中央凹附近的锥状细胞吸收光谱的特性,发现有三种不同的锥状细胞:一种锥状细胞对一定波长的红光吸收最大,称为感红锥状细胞;另一种锥状细胞对一定波长的绿光吸收最大,称为感绿锥状细胞;第三种锥状细胞对一定波长的蓝光吸收最大,称为感蓝锥状细胞。这些事实给三原色学说以很大的支持。但三原色学说对于色对比和负后像等现象还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
地板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8 13:50:12 | 只看该作者
色对比


物体表面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它周围的颜色刺激物为转移。这种情况在对比现象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对比可分为无彩色对比和有彩色对比。无彩色对比就是两种彼此不同的无彩色在相互并列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区别(明度)的增强。灰色正方形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比在黑色的背景上显得更暗一些。有彩色的对比是色调在周围颜色的影响下,向背景颜色的补色方面的变化。灰色正方形在红色的背景上,由于对比的影响,便显得带有绿色,在绿色的背景上便显得带有红色。
5#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8 14:04:58 | 只看该作者
后像


当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这种现象叫做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在于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痕迹。如在暗室里把灯点亮,在灯前注视灯光三四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看见在黑的背景上有一个灯的光亮的痕迹。这是正后像,因为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灯光的同样的“亮”的品质。随着正后像出现以后,如果继续注视,就会发现在亮的背景上出现一个黑斑的痕迹。这是负后像,因为它保持的“黑”品质和原来效应刺激物──灯光──的“亮”品质相反。如果用的是彩色刺激物,例如对一个红色的四方形注视一定时间以后,再把目光移到一张灰白纸上,那么在这张灰白纸上可以看到一个蓝绿色的四方形。这是负后像,因为它保持着与原来效应刺激物(红色四方形)互为补色的色觉(蓝绿色四方形)。但是,在彩色的视觉中,却很少有正后像出现。
6#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8 14:21:30 | 只看该作者
色盲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全色盲表现为把一切颜色都看成灰色,这样的人为数极少。比较常见的是部分色盲。部分色盲表现为对某些主要色调的感受性显著降低。部分色盲多为红一绿色盲。患红—绿色盲的人把整个光谱感知为两种基本色调:黄色(把光谱的整个红—橙—黄—绿部分都看成黄色)和青色(把光谱的整个青—蓝—紫部分都看成青色);有些人还表现为只有红色觉(这可能是由于缺乏感绿锥状细胞);或者只有绿色觉(这可能是由于缺乏感红锥状细胞)。
7#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8 14:23:30 | 只看该作者
声音定位


我们经常借助听觉来判定发音物体的位置。在声音定位方面有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声源的距离,二是声源的运动,三是声源的方向。

声源距离最重要的线索是音响。一般说来,近的声源比远的声源音响要大。声源距离另一个线索是声音的复杂性。在一般情况下,声音越复杂,发音的物体就越近。因为一般声音都是复音,复音中所包括的音强弱不同。声源远一些,复音中较弱的音就会听不到。声源越远,复音中较弱的音就听到的越少,最后接近于纯音。如再远一些,就会所有的音都听不到了。

声源方向的线索有双耳的,也有单耳的。当你转头的时候,声源对两耳的距离就会改变,声音的音调和音强对两耳就有不同的变化。甚至在你的头静止不动的时候,也会有这种两耳的差别,这就为你提供判定声源方向的线索。

声源的距离也就对声源的运动提供了线索。声音向听者趋近,响度就越来越大并越复杂;声音离听者退远了,响度就越来越小,并越趋于单纯。
8#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8 14:46:51 | 只看该作者
知觉的分类


知觉的分类跟感觉的分类一样,是从参与知觉的感觉器官的不同作为分类的基础的。据此,知觉可以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等。

但是,由于知觉与感觉不同,知觉的分类也与感觉的分类是不同的。区分各种知觉往往只是以同时参与知觉的不同感觉器官中某一种占优势的器官为基础的。在两个或若干个感觉器官以同等程度参与知觉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复杂的综合的知觉。比如对有声电影或戏曲的视—听知觉就是这样。

在较复杂的综合的知觉中,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是十分重要的。客观事物存在的空间一时间关系,也在人的知觉中反映出来。

1.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对对象的大小、形状、立体和远近等的知觉。空间知觉一般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只有在跟对象不断接触的过程中,才形成对事物的形状、大小和远近等的知觉。

在发生大小和形状知觉时,对象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起着巨大的作用。大的对象相应地在视网膜上有较大的像,小的对象相应地在视网膜上有较小的像。远距离对象的像将比近距离的同一个对象的像小。

但是,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我们对知觉对象的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方位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这是知觉的恒常性。如一个人站在离我们1米、3米、5米甚至10米的不同距离,他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像因距离的不同而不同,我们看到这个人的大小却相对地不变。

在发生对对象的立体或深度知觉时,双眼视觉(用两个眼睛来看东西)起着主要的作用。

单眼视觉(用一只眼睛看东西)只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内才能做到对距离的正确估计。如果用一只眼睛看离我们有一段距离的一条拉紧的线,我们就很难正确地判断出从上面抛下的一个小球是落在线的前面还是后面。如果用两只眼睛来看,我们就容易准确地知觉这种关系。

年幼儿童的实践不够,他们的视一动联系还是很不完善的,所以,他们估计长短和远近就不准确。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标准来反映时间的。这些标准可能是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月亮的盈亏、季节的变化等等;也可能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活动,如心跳的节律、有节奏的呼吸等等。

人们常常有过高地估计较短的时间间隔和过低地估计较长的时间间隔的倾向。对时间长短的知觉依赖于人的活动内容。当学生从事积极努力的活动时,对上课就会觉得“时间飞驰而过”;相反,如果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就会觉得上课“漫漫无尽期”。

儿童对“昨天”“明天”“早一些”“晚一些”等等这样一些概念的正确应用,大多数要到四岁左右才能看到;六七岁的儿童,还时常弄不清一些时间间隔(半小时、5~10分钟)的长度。
9#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8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知觉的特点


各种知觉有着共同的特点。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或综合性)、选择性和理解性。

1.知觉的整体性(或综合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既有多种属性又有整体性的事物,这种对象仍被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属性,既可以同时地被反映,也可以相继地被反映;既可以作用于同一种感觉器官,又可以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我们对图形结构和大小的视知觉,这是由于图形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同时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器官。我们对有声电影的知觉,这是由于有声电影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同时而又相继地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知觉对象各个部分的强度常常是不同的,较强的部分常常掩蔽着较弱的部分。在我们比较对象的时候,如果这些对象弱的部分是相似的,那么我们就可能看不出这些对象的相似处。如果这些对象强的部分是相似的,我们就可能看不出相似对象之间的差别。例如,中小学生作文容易写别字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分清音同义不同的一些词。在一般情况下,对中小学生来说,声音相同这部分比较具体,因而作用较强;意义不同这部分则作用较弱,在他们作文用到这些词时,就容易忽视这些词在意义上的差别。

知觉的整体性还表现在人们对对象各部分之间的不同关系产生不同的知觉。如果相同的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相互关系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知觉整体。例如,同一些乐音可以构成不同的曲调;同一个曲子又可以用不同的音域或音质来演奏。

2.知觉的选择性

我们知觉时,常常在许多对象中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区分出来予以反映,或者在一个对象的许多特性中优先地把某些特性区分出来予以反映。知觉的选择性是由各种客观原因(如事物的作用强度、活动性、对比以及知觉对象所处外界条件的特点等)和主观原因(人的态度、需要、兴趣、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对生活、实践的意义等)决定的。人所从事的活动任务在知觉的选择性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知觉的选择性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经常的。临时的选择性是由人在知觉中一时的需要、情绪、心理状态决定的,而经常的选择性则常常是由于人在某方面长期活动(特别是职业上的)结果造成的。如没有技术知识的人看机器的时候,在对机器的细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观察方面,就比机器的设计工程师差得多。

3.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对对象进行知觉时,总是用以前获得的有关知识和亲身的实践经验来理解所知觉的对象。

对于事物的理解的最初形式是认知。认知总是用对象的识别标志作为依据的。人们根据这些标志把对象归入某一类别,而不是区分出对象的所有标志。例如,学生学习英语,对某些单词熟悉了,就常常只根据少数字母所构成的整个字形去认识单词,这可以大大加快阅读的速度。但这也容易引起知觉的错误。学生就容易把像“diary”(日记)、“dearly”(亲爱的)、“dairy”(牛奶房)、“daily”(日常的)这些形近字混淆起来。

我们能否把知觉对象认知出来,这和知觉对象所处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大,我们就比较容易地把对象从背景中辨认出来;对象和背景的相似性大,我们就不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辨认出来。我们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黑白对比,字迹一清二楚;如果我们用深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黑板上加深色,就较难把字迹辨认出来。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

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对象与背景的区别有时并不是那样固定不变,而是可以互相逆转的。

从背景中辨认出对象来,还受着其他条件的影响,如语言的指导作用、个人的期望和需要、旧经验的影响、对象各部分的组合特点、对象的运动情况等。人们根据这些规律设计交通中的信号标志、军事中的伪装设施。教学中直观教具的制作和运用,也要利用这些规律,以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

从背景中辨认出对象来,在信号觉察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如雷达观测兵的任务,是从雷达荧光屏上显示的标志中辨认出可能是敌机来袭的信号。这就要求雷达观测兵把许多不是信号的标志(在信号觉察上,叫做噪音)当作背景,把真正是信号的标志当作对象辨认出来,及时准确向有关部门报告。在觉察微弱的信号时,常常要求及时做出决定:荧光屏上显示的某种标志是背景还是对象?是噪音还是信号?雷达观测兵的个性特点常常影响着这种决定。一些冒失的人常常把噪音当作信号来报告;一些过于拘谨的人又常常延误确定某些真正的信号的时间。在信号觉察的训练活动中,必须考虑到这些重要因素。

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以及理解性这些特点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注意学生的知觉特点,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10#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8 15:11:15 | 只看该作者
直观教学中图形与文字的正确结合


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历史、地理、外语等学科的教学中,都有一个图形和文字的正确结合的问题。图形和文字结合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就不一定好;有的结合正确,有的结合就不一定正确。图形在学生学习活动方面的作用主要是:(1)唤起和组织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确定所学文字的意义;(2)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3)进行语言和形象双重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文字的意义。在教学中图形和文字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图对学生理解课文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产生干扰作用。

低年级学生初识的字词的意思,一般都是学生在口头言语中已经掌握了的。识字的活动只是用字音带出字形并用图来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提取和组织相应的表象,以确定这个字的意义。所以,识字教学的一般程序应该是:首先,呈现这个字的音节的拼写字母,让学生把音听准发好;然后,才呈现这个字的字形和图片,进行字形的分析和词义的组词。有的教师往往单从提高学生的兴趣方面着想,先呈现图片,让学生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呈现字形,再组词确定字的意义。这样做,表面上好像是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但实际识字效果却不见得好。根据知觉的理解性,知觉受旧知识经验的影响以及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等方面的特点,先出示图让学生看,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张图的知觉便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其中有些理解和联想不一定符合要识的字在词义方面的要求。例如,教学生识“老师”的“师”字用的图,是一张中年妇女的半身像,既可以和“老师”这一词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和“妈妈”“阿姨”以及其他的一些词联系在一起,如果先呈现图,不呈现字,让孩子说了一大堆事,分散了孩子的注意,搞乱了孩子的思路,给扎扎实实识好“师”字造成许多不利的因素。

学生识“师”字要不要图?也是个争论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教师本身就是“师”字的直观形象。尽管如此,实际上在低年级教这类字词有图结合的教学效果一般比没有图结合的要好。因为图既具有直观性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让孩子识记字词时,进行双重联系比较方便。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字词都需要一对一地把字和图结合起来教。有些字词是虚词或者意思比较抽象,就很难找到恰当的图来表示。如所以的“以”,因为的“为”,就可以不采取一对一地看图识字的办法来教,而是结合学习整个句子时,用表示整个句子的意思的图来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6 11:01 , Processed in 0.12573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