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一方面,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哺育,中国文学表现出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由于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作家人生境遇的挫折,中国古代文学又表现出对命运的沉重的忧患意识和不为现实榨干的洒脱的超越精神。大量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例如“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大禹治水”其中的女娲、后羿、大禹等神话故事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都是关注现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
在整个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诸多作家都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现实主义作品,无不是反映现实,即使浪漫主义作品,也都是现实世界中悲欢离合,真善美丑的虚化反映。《离骚》虽然神游天地上下求索,但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抒情主人公的人生追求。《西游记》中借助神佛的天界和妖魔鬼怪的混沌世界,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反抗邪恶势力的理想。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自始至终都体现着拯物济世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文以载道”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儒家首先提出的。意思是文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载道,即道德的提高和完善,宣扬政治,提升道德。宋代理学家认为“文以载道”是指文学的价值在于阐述经典的道理,在于它的社会功利性,近代梁启超等人所理解的“道”已不再是儒家思想,而是强调文学对社会人生的影响通过形象评价人生,发挥文学的感化教育功能。不管他们是怎样理解“道”,有一点是肯定的,历代作家在理论上都注重文以载道。
理论上注重载道,在文学创作中也是如此,先秦诸子著书立说,目的都是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观点。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创作,离不开他对国家的强烈使命感。屈原借诗抒态,李白歌风咏月,杜甫批判显示都是表现出对现实人生的强烈的使命感。就是那些一度被人认为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中也不无带有明显的教育目的。如《三言》、《二拍》每小段故事开头都对人世道理作发人深省的阐述。明清六大小说代表作,也都是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生道理的理解。蒲松龄《聊斋志异》,不仅有批判现实政治的篇目,而且在写鬼说狐的作品中,通过描写一个充满人情和爱的鬼狐世界与人间的狭隘、冷酷、自私、争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蕴藏着现实主义特点和教化意图。
文以载道的传统,培养和浇灌了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学家们关心现实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因此他们的作品重陶、感染和影响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生的依恋。但是“文以载道”也有负面影响。主要是古典文学中道德判断往往代替审美判断。在创作中,作者所讲的有许多封建道德的糟粕。如《警世通言》中,“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宣扬的。庄子装死考验妻子是否改嫁。庄子死后其妻扇坟土,想早点改嫁被庄子看穿。另外,从载道的角度文学批评中赞扬唐诗而轻视宋词(宋词婉约派占主流 主要表达情欲),注重伦理说教而反对人情的描摹。(金瓶梅被看作“诲淫”之书 作者连姓名都不敢写),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缺憾。
三 、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写意手法原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手法。在中国文学中也有大量的注重写意的作品。所谓写意,就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不重写实而重写意。如《汉宫秋》《三国演义》与历史不符,旨在写意。昭君自杀显示爱国。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最成熟的样式是诗歌,诗歌大都是抒情性的,表现作者情感的。具体地说,中国古代的大量诗、文、词、曲都是表现作者悲情和愁绪的。如诗人展现给我们的意象:梧桐夜雨、芳草斜阳、断鸿声里、烟波江上,都有一种悲情和忧患。叙事文学中如戏曲、小说中也往往洋溢着浓浓的抒情色彩。《红楼梦》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是因为作品中洋溢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意)——一把辛酸泪
中和之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在文学界的反映。中庸之道反对片面化和极端,在文学中表现为主张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反对过分强烈的情感表达。咱们都知道李白在情感表达上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并且常借助神话运用夸张来表现自己的激情。但是李白的激情里没有得意之外的忘乎所以,更多的是对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恰到好处的体验倾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是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是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之情,欢乐之中有忧愁,潇洒却又不如意,的仍然是中和,是情感有限度的宣泄,是情和理的和谐心境的和谐 符合文学描写中的中和原则。
中和的目的在于和谐,但在现实中总有毁灭,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中和”的影响下,文学作品中的解决不可调和的矛盾的途径有二:一是对现实回避和超脱。陶渊明仕途失意后写了大量田园诗,从田园风光当中得到了归宿感。《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安详和乐的社会。《金瓶梅》写了一个污浊的世俗世界,写出了种种人情世态的炎凉和丑恶。西门庆在时,家中的繁华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西门庆一死,立刻树倒猢狲散,败得快而惨。这种世情之恶应该如何解决?作者转向了空,把一切功名、富贵、情爱、欲望和仇恨都看空,让吴月娘从尘俗的痴迷中顿悟,把西门庆的遗腹子送给和尚出家。古代文学中,以出家作结局的作品绝不在少数。《红楼梦》中最后宝玉出家。古代文学中解决矛盾的第二种途径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即“大团圆”的结局。中国古代文学家往往在现实矛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美好理想转移为浪漫手法,去尽心描绘来世理想或“大团圆”结局。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写焦仲卿夫妇的爱情爱到挫折,于是双双以身徇情,一个“举身赴清池”,另一个“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但诗人并未止笔,于是构思了一个鸳鸯鸣叫、树枝覆盖、叶叶沟通的理想境界。关汉卿的《窦娥怨》,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震动和感情的激荡,但作者末尾写了窦天章出面平反昭雪的情节。《西厢记》写张生和莺莺的爱情,一定要张生高官得中才皆大欢喜,称心如意,以至于成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的固定模式。
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意义及永久魅力:
杰出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永久的魅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永久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是爱国忧民的情怀:古代文学表现的爱国忧民的情怀鼓舞着现代人去关心现实,完成历史赋予的新使命。而且它也是当代文化建设应吸取的有益成分,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起人们的共鸣,千古流传。屈原的《离骚》鼓舞着我们“上下求索”。唐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鼓舞人们保家卫国。关汉卿的《窦娥冤》、无名氏的《陈州粜米》、马致远的《汉宫秋》都表现了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2、二是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形象:中国古代文学创造的许多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文化价值。从文化价值和现实主义来看,有人生豪杰,如《水浒传》中塑造的108将。有不屈精神和叛逆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窦娥冤》中的窦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有许多带有人性觉醒性质的张生和莺莺、杜十娘、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形象。诸葛亮则是古代理想中的贤良知识分子(贤士)形象(智绝);曹操是奸诈的典型(奸绝);刘备讲义气(义绝)。
3、三是脍炙人口的语言:脍炙人口的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学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中国古代文学中简练、丰富、音律和谐的语言不仅是后代人师法学习的楷模,更是教育、熏陶和感染现代人的有益材料。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音韵之美: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和美的音律,使中国文学具有感染力。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言句。隔句用韵,富于变化。中国古典诗歌都有一种节奏的和谐感。词的音律之美,更加明显。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感真挚,音律和谐,能读能唱,具有很强的艺术力量。王实甫的《西厢记》的语言也为世人一致赞叹“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几个季节性的景物衬托出离人的情绪,语言流转如珠。
第二,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如《史记》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都是对实际生活的高度概括,极富表现力。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强烈表现力,不仅体现在和谐押韵和诗歌中,还体现在散文情境的引人入胜,美不胜收。小说戏剧中的简洁深刻的描绘之中。比如《红楼梦》的语言,简洁而纯净,朴素而多彩,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有时又为之落泪。
今天,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人们的世界人生体验和情感生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并不责怪宝玉、黛玉的近亲结婚,更关注他们的感情专一,尤其是在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的今天,可见在现实条件下,中国古代文学仍然数据有其它形式难以替代的魅力,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
总之,回答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标准答案为:
(1)中国古代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哲学、历史、宗教无法与文学相比。
(2)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回到几千年的古代社会。
(3)也是世界其它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现代人(包括外国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最佳途径是观赏古装电视剧、电影、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文学电视剧在东南亚播出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局面。
思考题
* 1、简述古代诗歌 散文和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各时期的著名作家及作品)
*2、简述诗歌的分类 内容及艺术特征
*3、简述汉赋的文化意蕴内容及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4、为什么说唐诗宋词是交相辉映的艺术宝库
*5、为什么把杜甫的是称作“诗史”?219页
*6、简述古代文学的现实意义
*7、掌握四大文学名著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
讨论题
1、为什么古代文学具有永久的魅力?
2、论述古代文学的文化意蕴
第十章 艺 术 6学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门类及其风采与成就,了解各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达到热爱艺术爱好艺术 懂得艺术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
1、原始建筑、雕塑、书法艺术体系及分类常识。
2、原始彩陶及青铜纹饰的艺术价值。
3、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的沿革及其代表作和成就。
4、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在精神、基本类型、最高境界。
三、教学效果追记
1、介绍原始彩陶、青铜纹饰应使用投影仪,资料可使用个人收藏的明信片 画册及实物。实验证明使用明信片、画册、照片效果较好。播放投影图片时应配合讲解和分析,必要时可提问或讨论。讲授本章内容若无图片展示,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讲授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可结合《大学美学》、《新美学原理》当中的知识。
3、使用电化学教室投影仪授课之前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程序。(详见投影图片安排)
4、教学中的图片可使用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美术》中的图案。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艺术 (板书)
艺术体系:陶瓷、青铜器、建筑、雕塑、园林、书法、绘画、音乐、戏曲、文学
分类:空间——建筑 时间——音乐 时空——戏曲 视觉——绘画 听觉——音乐视听觉——戏曲
第一节 辉煌的远古艺术
一 原始彩陶:
仰韶文化——黄河流域彩陶文化 大汶口文化——东南沿海人物动物 植物 几何
演化过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图案。由实到虚。——人面鱼纹
艺术法则——无始无终,回味无穷;仰观俯察由上观下
二 青铜纹饰
青铜礼器:司母戊鼎 宴乐渔猎攻战纹壶 中山园王陵
商周青器礼器:编钟
艺术法则:重组变形
人兽共生 艺术与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变。
神农、轩辕豆、鼎、爵、觚(gu 1 )、盥(guan 4)、埙(xun 3)、饕(tao 1)餮(tie 4)、鬲(li 4) 鼎、夔(kui 2)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远古至中秋——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化
战国至两汉——寻找自己的定位
魏晋至清代——确立地位
一、建筑 田园地方
1、宫殿
特点:高、 大 、深、 庄 土木结构
2、陵墓
秦陵、汉陵、唐陵、宋陵、明陵、清陵
3、寺庙
佛寺、道观、白马寺、佛光寺、独乐寺、隆兴寺、华严寺、少林寺、千佛寺、金山寺、碧云寺、塔尔寺、潭拓山寺、大觉寺、觉胜寺、普宁寺、普乐寺、普陀纵寺、须弥富寺、
4、园林:人造的建筑物、山水、花木、匾联、文物、华清池、圆明园、颐和园
二、雕塑:原始彩陶、兵马俑(陶俑)
类型:陵墓集群、宗教集群、古建筑群、工艺雕塑
1、陵墓雕塑
2、宗教雕塑: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特点: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在庞大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必须有一个艺术体系。毫无疑问,艺术体系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根据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艺术体系包括:陶瓷艺术、青铜器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园林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文学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艺术形象开展的原则来划分,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空间艺术,即艺术形象在空间开展,它包括绘画、雕塑、书法、陶瓷、青铜器、园林、建筑艺术等。空间艺术又叫静态艺术,即只描绘静止的现象或一瞬间的运动过程。第二类是时间艺术,在时间的持续过程中开展艺术形象,而不在空间开展艺术形象。它包括文学、音乐等时间艺术又叫动态艺术,即描绘事物运动过程的艺术。第三类时空艺,艺术形象既在时间上开展,又在空间上开展,这种艺术也叫综合艺术。它包括戏曲、舞蹈。所谓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只是就其艺术形象本身的存在形式而言的不能从一般的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它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按照人对艺术感知的方式来划分,可以把艺术分为三类:其一,用眼睛感知的叫视觉艺术,如绘画、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园林艺术、陶瓷艺术、青铜器艺术和书法、文学。其二,用耳朵感知的叫听觉艺术,只有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其三,既用眼又用耳朵来感知的叫视觉听觉艺术,又叫联合艺术。其中有戏曲、舞蹈等。
我们首先给艺术分类,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从总体上把握艺术的不同类别,也从宏观上了解艺术的总体情况。在分类过程控中,凡有艺术细胞的同学可能都会感觉到,我们所列举的艺术门类并不全面,我们的分类也有不严密的地方。关于这个问题,只要你看看咱们这一章的标题你就会明白了。在现代艺术中,占主流的是电影、电视,而它们的年龄不过才百十来年,所以我们在这里不研究电影,也不研究电视。我们研究的是中国古代艺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目的是,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促进各种艺术的繁荣。对于我们这些非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主要是为了掌握古代艺术的基础知识,更好地欣赏艺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素质。起码可以在将来工作以后,除了在与别人谈经济、谈生意之外还可以谈艺术,谈点高雅的甚至可以在谈论中国古代艺术之中,显出你也是一位很有艺术修养的人。咱们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艺术,首先要追根溯源,从中国的远古艺术谈起。
第一节 辉煌的远古艺术
要研究中国艺术的源流,就当从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说起。199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一个经过修整的大洞,洞内面积约多平方米,在这个大洞内,保留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一些头骨碎片和牙齿,经签定,它们是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类被称为山顶洞人。经过专家们的苦必研究,山顶洞人的文化大大超过了前人。依据是在山洞察内发现口小石珠、青鱼骨、海蚶壳,而且这些东西上都有洞眼,就像现代人戴的项链一样,小石珠、青鱼骨和海蚶壳可以用线串起来做成装饰品,有的还染上了红色,这些装饰品的出现,说明早在一万八千年以前,人类刚刚懂得穿衣御寒,就已经知道爱美,开始打扮自己,开始有艺术活动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了。但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只能算作人类艺术活动的萌芽。
随后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贺兰山、昆仑山一带山岩上和山洞内民现了三千年至一万年前人类绘制的岩画,如贺兰山上的岩画“公牛”,有的是人的面孔、有的是羊的样子,如贺兰山上的岩画“公牛”,现在人们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的一些地方仍能看到这些原始人所绘制的岩画(电视上播放过)这些岩画也能证明远古时代的人类已经有了艺术活动。不过,这些岩画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还比较粗糙,太原始了,因此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把西北岩画和山顶洞察人的装饰品看作中国艺术的萌芽。在中国艺术史上一致公认原始彩陶是中国华夏文化的核心,并且一般都从彩陶讲起。因些,我们讲中国的远古艺术,也从原始彩陶讲起。
一、原始的彩陶
彩陶是指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烧制的陶质器皿。通常在灰黄色的器物上绘有黑、白、红等颜色的形纹或几何图案,器形及图纹均古朴自然,具有极度高的艺术价值。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造型优美、纹饰丰富多彩等方面原始彩陶是中国最早的陶器。陶器是我国最著名的手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瓷器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世界艺术中的精粹。在寻常百姓家里,绘有花鸟虫鱼与人物场面的瓷器,不仅实用,是生活中离不开的器具,同时也最广泛地把艺术普及到千家万户之中,给用户以美的享受。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活动中,瓷器不仅是接待场所必备的装饰品,也是人国赠送外宾的高级礼品,因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都把中国瓷器视为珍宝。在收藏家眼里,瓷器更是收藏品中最高贵、最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之一。不管是国家的收藏机构还是个人收藏,假如没有几件珍贵的稀世瓷器,那么他的收藏是上不了档次的。由此可见,瓷器是长盛不衰的手工艺术品,而瓷器艺术也就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项目。中国在世界上亨有“瓷国”之誉。江西景德镇是最著名的“瓷都”。世界上一说瓷就会想到中国:CHINA 中国瓷器。
我国古代的瓷器品种有1.彩陶 2.青瓷 3.白瓷 4.彩瓷 5.花瓷 6.影青瓷 7.青花瓷。最早出现的是彩陶。距今6000年前的仰韵文化以彩陶为主,又称彩陶文化丰富多彩的陶器是仰韶文化的最大特征,仰韵文化的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器物种类多样,陶器上一般绘有黑色、棕色可红色的几何、植物、动物图案,所以仰韵文化又称彩陶文化验室。距今是4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也属彩陶文化,所谓仰韵文化是指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韵村而得名,但黄河流域的文化均称仰韶文化。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均属仰韶文化。所谓大汶口文化,是指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为典型的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一般把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均称作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区也有大量彩陶出土。
彩陶出现并盛行于新石器时代的6000年至少4000年间,在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彩陶是当时人们的生少活用具和艺术品。关于原始彩陶的起源,有的说“神农作瓦器”,(传说神农教民务农,勇尝百草还说他发明了瓦器)。有的说“轩辕氏作碗碟”(轩辕氏即黄帝,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因崇尚土德,黄河流域的土地是黄色的所以称为黄帝)传说黄帝当了部落首领后,教人们建筑房屋、喂养家畜、种植五谷、发明了车船、蚕丝、衣服、连文字、乐器和彩陶也塌源于他们那个时代。因此,黄帝尊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代人们搞不清究竟是谁先发明了制陶,就把他归功于理想中的人物.应该说制陶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劳作的结晶.在生活和劳作中可能偶尔发现粘土经过火烧而变硬,后来发明了制陶.制陶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
在六千年至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较完善.其艺术性也较高.这个结论是有大量依据的.下面结合一次考古发现来证明这个结论.1971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岸发现了一处距今约六千多年,面积约一万八千多平方米,保存基本完整的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村落南靠骊山,北望渭河,村落的布局相当完整而有规律.包括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居住区大致分为五个群落,每一群落内必有一间大房子,周围散落一些小房子。在居住区的东、南、北三边。有宽一米多,深两米多的壕沟。制陶的窖,位于壕沟内,房屋建筑群的两侧。从制陶留下的碎片中找出一些碎片化验证明:这些原始彩陶产生的条件是:高岭土作胎;高温烧焙,火候达到1200℃~1300℃以上,胎体烧结;吸水性弱(低于190),有的表面还有彩色釉;在物理性能上,胎体结实、坚硬、叩之发出清越的金属声。又从氏族公共墓地发现了大量的随葬品,总的来看,妇女死后的随葬品比男性多一些母系社会在随葬品中,有陶器,陶器上有鱼纹、鱼蛙和人面鱼身的标志。这些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六千年以前,我国的制陶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已经开始注重陶器的造型和图案了。除了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原始彩陶以外,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山东济南的大辛庄、益都、河南郑州人发公园等地的遗址和幕葬中,也都发现了原始彩陶的瓷器和碎片,从这些出土的原始彩陶的造型上,可以看出其造型并非都是瓶子、盘盘、碗碗的形状。有的摹拟动物造型,如河姆渡猪形方钵;(形状象盆);有的募拟人物造型;当然最常的还是符合陶器功能需要的能成盛水的以下几种:碗——造型多种多样,以高足碗居多。罐——多为直口丰肩敛者,有直口大腹罐,有的还的盖。盆——盆边多有沿,盆身垂直而下部稍丰,平底。壶——有大小不同造型多种,壶上端有中,有的还有把.瓶瓶的造型最多,有的仿葫芦形.有扁瓶.有上小下大的扁瓶,另外还有缽(即“钵”的异体字),形状象盆但比盆小,就象现在的饭盆。盛饭,盛菜,成水用的。豆——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形状象高足盘较大,是用来盛粮食用的,水缸般大小,容器部分浅腹大中如盘,无盖无耳。鼎——源于代八千年前的原如社会,作为普通炊具。1978年河南新郑发现的陶鼎,形状为园腹、环底、三足。根据出土的发现,鼎底有黑色烟灰,说明鼎主要用来煮饭或盛放食物用的。目前北起辽宁、南至福建都有陶鼎出土,后来到了奴隶社会会,除陶鼎外,还有青铜鼎。鬹——原始社会陶制炊事器具,形状很象鼎,有三个空心的足,园口,有的还有两耳。陶 现很少。以上介绍的种种原始陶器如果只是作为生活用具来使用的话,只有使用价值,没有艺术价值可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上种种原始彩陶之所以称为艺术品,是因为它们的造型或表面的图案是有艺术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