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讨论] 出个实验设计大题给大家练练手~~(活动结束,公布获奖者)

[复制链接]
71#
layman 发表于 14-10-2 16:56:32 | 只看该作者
小四爷 发表于 14-9-23 11:55
1实验目的
探究团体辅导类型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
2方法

1. 既然年龄不是主要的考察指标,为何限定在24-27
2. 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对不对:题目是如何团体辅导才能提升员工幸福感,然后你变成了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类型的团体辅导?然后你想通过幸福感的变化来说,他们是适合还是不适合?
3. 既然工作绩效是一个指标,前测为何没有工作绩效测试;短期内,工作绩效跟幸福感会有必然联系吗?你这是在为幸福感找校标,但是显然这个题目并不需要校标
4. 统计方面:你确定要用多重列联表分析,你确定协方差分析能处理所有被试原始状态?

优点:控制组虽然没有接受辅导,但是有了同样的形式,这比什么也不做的“不接受辅导”进步很多
72#
layman 发表于 14-10-2 17:01:51 | 只看该作者
小四爷 发表于 14-9-23 11:57
明矾的设计
实验研究:如何团体辅导才能够提升员工幸福感
(一)实验目的:探究怎样团体辅导才能提升员工 ...

1. 写感恩日记?我凌乱了
2.《中国人幸福感量表》,如果你不知道有什么具体的名字,也别自己造一个啊。你可以说用到幸福感相关的量表。。
3. 反正是实验设计,又不用你自己做实验,你为什么这么吝惜地只用了每组20个被试
4. 考虑额外变量确实是很好的。希望尽可能完善地考虑,而不仅仅是这两个。比如:研究表明年龄、婚姻状况、生活事件和身体状况对幸福感本身就会有影响
5.分析方法请再考虑下
73#
layman 发表于 14-10-2 17:08:46 | 只看该作者
Walrus623 发表于 14-9-23 16:34
1.假设:团体辅导方法1更能增加员工幸福感(假设已知提供了AB两种团体辅导法)
2.变量:两个自变量:组别 ...

安慰剂组和控制组的用意是啥?一般来说,安慰剂组也是控制组,在医药实验中,安慰剂组和控制组同时出现才有意义。
在这种实验设计里面,你设置一个看影片的组,可以称之为控制组。
如果你设置了如你所述的两个:隐含的意思是,安慰剂组和控制组对幸福感的影响会不一样?
74#
layman 发表于 14-10-2 17:16:02 | 只看该作者
苍州越 发表于 14-9-23 23:59
团体辅导方式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
方向
1.1被试

实验设计的精髓:
1. 操纵变量(有操纵,无操纵)。 显然你都是有操纵
2. 额外变量的控制:你也没提到

----------------------------------------分割线
其他:
1. 实验设计,既然写了名字,就写全一点吧,最大亮点明明应该是前测和后测
2. 1个月的讲座或一个月的团体活动。。。 还是实际点吧
3, 如果你真想考虑年龄交互作用,人数肯定是不够的
75#
layman 发表于 14-10-2 17:19:14 | 只看该作者
coldmaple 发表于 14-9-24 11:12
实验:
提出问题:如何团体辅导才能够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提出假设:假设采用A方法的团体辅导能够提高员 ...

基本符合需求。所以在写的很好的前提下,更应该注重额外变量的控制。
顺带说一句,未来如果真的上了研究生,额外变量的控制是重中之重。
76#
小四爷 发表于 14-10-2 17:49:46 | 只看该作者
layman 发表于 14-10-2 16:56
1. 既然年龄不是主要的考察指标,为何限定在24-27
2. 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对不对:题目是如何团体辅导才 ...

大神问的我冷汗涔涔,待我重写。。。。
77#
xingdeweixiao 发表于 14-10-2 19:06:31 来自手机设备或APP | 只看该作者
layman 发表于 14-10-2 16:47
我看到的优点是:选择了幸福感不高的那一群被试作为实验对象
但问题是:曲解了问题

谢谢大神的指点!!我重新改,我理解上出差错了
78#
lemon360729 发表于 14-10-2 22:28:46 | 只看该作者
小四爷 发表于 14-9-23 19:37
哦你好,我自己想的,我想发展型辅导的人培养的是自身发展,应该对关注自身的内向性格的人影响比较大吧。 ...

提出任何实验假设都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不要臆想!
79#
和悦行 发表于 14-10-3 17:22: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和悦行 于 14-10-11 21:14 编辑

感谢各位大神老师的指点,我又修改了设计:
1.被试选择工作性质同质不同车间的工厂员工
2.两次后测。培训结束时一次,12周之后再一次
3.用同一个培训师对3组培训
4.统计也变了
----------------------------------------------------------------------------------------------------------------------
一、实验目的:如何团体辅导才能够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二、实验假设:在A,B两种辅导方式中,A更能有效提升员工幸福感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自变量:辅导方式。设置三个水平:辅导方式A,辅导方式B,团体听培训师讲工厂历史。
2.因变量:幸福感量水平。操作定义:幸福感量表得分
3.控制变量:被试选择:在大型工厂同质工作的工人。并且来自A,B,C三个车间,防止互相交流培训内容
           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等:双盲设计
           培训师影响:用同一个培训师
           环境因素:同一场所进行培训
4.被试选择:在某大型工厂某同种工作的A,B,C车间各随机抽取40人,其中男女各半,组成A,B,C三组。
5.实验过程
时间表如附图
注意事项:
(1)培训师在培训时统一着装,要求员工不要和其他车间人有交流。培训师和工厂员工只知道培训幸福感,并不知道要比较,达到双盲实验目的。
(2)记录每次测量得分。
(3)每次后侧前询问:在前测结束后有无发生重大生活事件?如有则删除数据。
四、统计方法
假设有w个有效数据。分别用即时后测与前测差值d1,12周后测量与前测差值d2进行两套方差分析
SS残差=SS总-SS处理间
df处理间=2
df残差=df总-df处理间=w-1-2=w-3
MS处理间=SS处理间/2
MS残差=SS残差/(w-3)
F=MS处理间/MS残差
五、可能的结果
F1处理间差异显著;事后检验d1A与d1C差值显著性水平更高
F2处理间差异显著;事后检验d2A与d2C差值显著性水平更高
六、可能的结论
A种辅导方式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优于B种辅导方式,能够更有效提升员工幸福感
------------------------------------------------------------------------------------------------------------
PS各位大神们,我太笨了,能不能帮我讲讲测量作为变量的意义?
因为看到手册里爬爬那个设计也是把测量作为变量,我弱弱的想可能是:可以看出交互作用,排除测量干扰,从而减小残差扩大显著性?
然后我把变量加进去写过双因素实验设计。。。。
但是因为方差分析的时候连残差也要分解十分狰狞,我就再去看看书上例题,发现书上双因素设计是有意义的:
比如A因素在b1与b2两个水平的显著性不同,有应用价值
但是假如把测量当做自变量,那么辅导方式在前测和后测有不同的显著水平是什么意义呢?
我太笨了,提个蠢问题,不好意思。。。非常感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0#
雪卫 发表于 14-10-3 22:29:34 | 只看该作者
1.实验目的:探究那种辅导方法对于提升员工的幸福感更有效
2.方法
2.1被试:随机选择在职的300名被试,男女各半。
2.2材料仪器:测量幸福感的标准化量表
2.3实验设计
实验类型: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自变量:团体辅导方法(三水平,分别为A,B, C)
因变量:幸福感指数
额外变量:被试年龄,工作类型,所处职位等等(控制方法:随机化)
2.4实验程序
首先,采用随机的方法选取在职的被试300名,男女各半;
然后,将这300名被试随机分配到三个处理组中,分别接受A,B,C 三种团体辅导;
最后,在所有被试接受完辅导后,要求被试在实验者的指导下接受幸福感测验
3.统计处理
A辅导方法    B 辅导方法        C辅导方法
O11             O21                  O31
O12             O22                  O32
...                ...                      ...
...                ...                      ...
...                ...                      ...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
虚无假设:U1=U2=U3
备择假设:至少有一组与其他组不同
总变异:。。。  df=299
组间变异:。。。df=2
组内变异:。。。df=198
均方
MS组间=组间变异/2
MS组内=组内变异/198
F=MS组间/MS组内
查F(2,198)在0.5的临界值,与F值进行比较,若差异显著,则进行事后检验
4.结果
若F值大于F临界值则拒绝H0,说明三种辅导方法之间差异显著
若F值小于F临界值则接受H0;说明三种辅导方法之间差异不显著
5.结论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可知A,B,C 三种团体辅导方法都能有效的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其中B 更为有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6-16 09:40 , Processed in 0.08468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